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当代社会,社会发展代价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指出,目前的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与挑战,树立正确的代价意识,科学地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代价,探究如何合理调控代价,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发展,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场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趋势,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交织的特点。一方面,全球经济动荡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我们有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如何能够尽快摆脱衰退,保持持续发展,关键是如何看待危机中的机遇,如何通过提升能力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于发展,人们普遍认为其带有价值倾向,即凡是"发展"就总是好的,发展似乎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药。这种对发展缺乏追问和反思的态度是不明智的。发展本质上乃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承诺,它既反映了人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亦凸显了人的实践主体性、能动性。当前我们的发展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乃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科学人才观。科学人才观是由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所构成的整体,包括: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发展应坚持以用为本,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高端引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人才开发的规律是系统培养,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等等。笔者认为,要全面落实科学人才观,就必须直面人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离开这些问题去谈科学人才观,就无法使科学人才观落到实处,因而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本文拟围绕当前我国人才发展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付含宇 《学理论》2010,(11):240-241
女教职工是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充分调动女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女教职工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女教职工在推进高校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面临的困惑和挑战以及做好新形势下女教职工工作的思路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科学社会主义》2021,(3):151-161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史。国内学者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研究,已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积累了重要的研究基础。从建党百年的时空背景出发,探究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规律,仍然面临着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比如:如何认识建党百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如何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如何深刻认识建党百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如何科学总结建党百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验启示,等等。站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深化建党百年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必须在提升研究高度、强化研究深度、拓展研究广度等方面下功夫,推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科技中小企业面临成本上升、资金紧张和市场萎缩等压力,这些不利因素影响了科技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突破困境、保持持续发展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以F市为例,对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说明它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科学理念和战略,把科学发展观同苏联发展模式、新自由主义发展观作了比较,论证了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处理当今中国面临的四大关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不仅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从党性修养的新内涵、新要求、新原则、新标准等方面,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党性修养、怎样加强党性修养以及如何检验党性修养等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性修养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因而成为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坚持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0.
曾俊 《学理论》2009,(28):96-98
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而处于西南边陲的云南,又因为有着全国近一半的少数民族在此定居,使得我们在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促进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以哲学的视野,从对文化与价值观的本质的理论分析入手,把握价值观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求回答多元文化的发展与核心价值观构建何以能够协调一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宪忠 《学理论》2011,(16):30-31
我国的审计工作正处于转轨的全新时期,如何搞好审计工作是难点问题,笔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情况,强调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增强审计质量意识,以求达到提高审计工作成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朱聪林 《学理论》2012,(15):281-282
从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开始,我国经济的发展就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今,经历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发展和走向完善,伴随着这些发展的还有我国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改革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单位思想灵魂的工会组织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单位和职工沟通的桥梁,更是维护单位稳定的最大保障,所以,如何在新形势下确立好工会工作的发展方向值得探究。本文针对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立足根本,不断完善工会基本职能;发挥好工会的监督功能,重视活动的民主性;提高工会组织能力的建设及创新是增强工会工作源泉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科学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存在种种异议,其中包括多中心论、中心转移论以及中心负面论等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明确而又持之以恒的战略思想。这些异议虽然反映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问题,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前要纠正在实践上的一些偏颇,赋予其理论上新的时代内涵,走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略论新世纪之初中国行政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行政学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中国行政改革对行政学学科发展需求的角度 ,分析了世纪之初中国行政学的学科发展趋势 ,它包括行政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化、学科研究的基本目标取向、学科方法论的发展、行政学研究的跨学科性与应用性、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赵璐 《学理论》2011,(5):6-7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发展观前冠以"科学"作为特征,表达了对于科学的重视。科学的什么特质是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借鉴的呢?一方面,科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人类谋福祉,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一致的。另一方面,科学的"系统"研究的模式也可以为科学发展观思想提出借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仅几年的时间,而科学理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只有借鉴成功理论的可取之处,科学发展观理论才能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全面分析江苏人才发展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全国领先的科教与人才创新体系、高素质人才支撑体系、高端产业主导体系的目标框架,完善了人才发展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路径和对策措施,较为系统地谋划了人才战略布局优先规划、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国际化优先推进、人才能力素质优先提高、人才环境优先营造、人才政策优先突破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赵蕾 《学理论》2009,(6):36-38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政府的一种执政理念和施政原则。公共财政是政府的分配行为,其直接体现了政府的意志。科学安排公共财政是落实、支撑与强化政府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因此,探讨科学发展观问题,从财政角度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对公共财政基本内涵进行阐述之后,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与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最后就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共财政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What is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fostering regulatory reform in response to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Existing studies provide useful frameworks to understand regulatory reform in rapidly changing circumstances but still lack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how organizational factors affect regulatory reform in the public sector. To fill this gap, we examine the impact of several institutional elements that are central to defining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job tasks, bureaucratic autonomy,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We theorize that regulatory reform is more likely when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s are more receptive to external changes, which are determined by these characteristics. We leverage original surveys from over 1,000 civil servants in Korea, one of the front runners in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find support for our prediction. We fi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tory reforms is more likely when (i) organizational tasks are relevant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i) higher levels of bureaucratic autonomy are granted, (iii) agency heads demonstrate stronger leadership, and (iv)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s less authoritarian. Our study makes clear contributions to the literature on public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theory, and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ory reform in the face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何宇 《学理论》2012,(16):148-150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怎样围绕党建推动科学发展,在服务三农中力促创先争优,对新时期农业院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积极谋划校地合作新平台,在推进科技服务机制创新、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与服务团队培育、科技服务平台构筑"三大计划"中创先争优,探索和完善学校党建创新与服务三农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