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研究与实践》2009,(1):F0002-F0002,F0003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术大师。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一生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梁启超1915年定居天津,在这里策划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梁启超生命的最后十余年中,在其故居和“饮冰室”书斋潜心学术研究、治学、读书,著述颇丰,为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八月初三夜,到袁世凯的住所劝他发动军事政变,是维新运动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此事,有袁世凯、梁启超和康有为的记载,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称对话在袁世凯和谭嗣同间进行。近年来发现的毕永年的《诡谋直纪》,提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谭嗣同一起到袁世凯处去密谈,而且谈话的主角是康有为。对于此点,有论者认为毕永年的记载,形成于他与康有为交恶以后,叙述中通篇对康有为持贬斥态度,“将夜说袁世凯的举动也归咎于康有为一人,而将亲自往说袁世凯的谭嗣同说成是反对康有为意见的”①。但谭嗣同是一个人到袁世凯的寓所去游说袁世凯的吗…  相似文献   

3.
谈及中国的君主立宪也好,民主立宪也好,民国文人张君劢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1906年,张君劢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修研法律与政治学,从而结识了梁启超,与梁结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1913年因避袁世凯的追杀,取道俄国赴德入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一方面,梁启超的政治倾向引发了张氏的参政热情,另一方面,风起云涌的革命也无法使学者居身于政治之外。  相似文献   

4.
刘宜庆 《同舟共进》2013,(11):67-71
杨度这个“典型的湖南人”(梁启超评价),在袁世凯眼中是“旷代逸才”。21岁时,杨度师从王闽运,醉心帝王术,曾踌躇满志地对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真不知帝王师之梦想是成就了他,还是害了他。本想成为帝王之师,却成为行宪专家;本想推行宪制理想,不料成为袁世凯帝制的罪魁祸首;本想忠诚于君主立宪,无奈一心向佛;本想在佛学中度过余生,结果皈依共产主义,成了秘密的中共党员……从晚清到民同,杨度系万干风云与时代风潮于一身,他周旋于各种政治要人之间,不断地变脸,诚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奇人。  相似文献   

5.
吴爱萍 《长白学刊》2011,(3):126-129
康有为与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住重要政治人物,面对当时中国的现状,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民权主张,力图通过民权的概念激活民众.但是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康有为民权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从而使他"以民权变法"走向了"依靠君权"变法:梁启超则从"开民智,兴民权"着手解决康有为民权学说遭遇的难题,注重思想启蒙,提出了新民的思想,从而推...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从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开始,到西元1929年逝世,享年57岁的梁启超,在他30多年的政治历程中,几乎将自己的名字与中国近代史上每一件大事都联系在一起。而且.他先后与中国近代史上各种思潮、各种政治派别都有密切的接触,其生前的声望也被各种力量借重。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众并未读懂袁世凯。 梁启超云:“任凭你像尧舜那么圣贤,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人答应。”问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却告诉我们,皇帝还是有的,只不过改换名称罢了。  相似文献   

8.
金振中  方军 《当代广西》2014,(14):59-59
正1915年8月14日,袁世凯授意筹安会六君子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胡瑛、李燮和著文鼓吹帝制。梁启超立即意识到这是帝制复辟的序幕。梁的学生、时任袁世凯参政院参政、将军府将军、全国经界局督办蔡锷秘密到津,会晤梁启超,共同商议发难,他们选择云南为首先发难之地。梁启超于8月22日,怀着不忍坐视袁世凯及六君子"鬼蜮出没,除非天夺吾  相似文献   

9.
杨度是近代中国富有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他才华横溢,雄辩滔滔,深得袁世凯赏识;他为立宪运动鼓吹奔走,为速开国会呼吁呐喊,受到了时人的尊敬和称赞。但他将做“帝师”及实现“君宪”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发起成立筹安会,受到时人的指责和痛骂。作为袁世凯的高级智囊,杨度与袁世凯有着怎样的交情?他为什么将自己的“君宪”理论寄托于袁世凯?为什么袁世凯临终前大叫:“杨度误我!”  相似文献   

10.
出生于广东新会农家的梁启超(1873-1929),十岁应童子试即获神童之名,17岁中举,23岁与老师康有为耸掀公车上书,1898年的百日维新更使他名满天下。不过,据学者统计,他一生政治形象前后凡“十变”,重大政治转变计三次。这在一向尊崇“从一而终”的中国,  相似文献   

11.
入主总统府,冯国璋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但是,他脚下的路却荆棘密布:放眼全国,清王朝土崩瓦解形成的军阀割据局面依然如故;而北洋政府内部,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群龙无首,已经逐步分化,以冯国璋和段祺瑞为中心形成了直系和皖系军阀;而民国初年的政治乱象,尤其是袁世凯、张勋接连复辟帝制,使刚刚发轫的共和政体遭受严重打击,帝制与共和之争仍困扰着时局纷乱的中国。  相似文献   

12.
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看到马克思主义在彼岸的迅猛发展。他在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在一定时期对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抱有良好的愿望;但随着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当无产阶级革命对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产生威胁时,梁启超又回到了原来的道路。这是其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轶事     
商鸣臣  商冬蕙 《春秋》2013,(2):44-45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给中国社会留下1400万字的皇皇巨著,对中国政治、历史、思想、文化和宗教等领域有精深的研究和论述,同时,他的许多生动轶事,亦在代代学人中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4.
丁春莉 《传承》2010,(18):72-73
倪嗣冲为袁世凯称帝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政治上,支持解散国会,驱逐国民党议员,重草宪法;思想文化上,请大总统提倡经学教育,为袁世凯称帝造舆论声势;军事上,他凭借雄厚的军事实力(即安武军),成为袁世凯在地方上的有力支持者。可以说,倪嗣冲在袁世凯称帝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袁世凯的忠实追随者。倪嗣冲的态度坚定了袁世凯称帝的立场。  相似文献   

15.
倪嗣冲与袁世凯称帝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嗣冲为袁世凯称帝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政治上,支持解散国会,驱逐国民党议员,重草宪法;思想文化上,请大总统提倡经学教育,为袁世凯称帝造舆论声势;军事上,他凭借雄厚的军事实力(即安武军),成为袁世凯在地方上的有力支持者.可以说,倪嗣冲在袁世凯称帝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袁世凯的忠实追随者.倪嗣冲的态度坚定了袁世凯称帝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
易胜  黄跃红 《求索》2007,(3):227-229
梁启超是活跃在中国政坛、学界三十余年的一代风云人物,被称为“新思想界之陈涉”。晚年他摒弃政务,专心向学,著作等身,建树颇丰,成为新旧交替时期学界泰斗和文化重镇。梁启超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经世致用,其治学方法最重科学精神,开启了中国学术史研究之新路。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梁启超堪当少数几位奠基者之一,又是难得的思想启蒙者,导航人。  相似文献   

17.
《春秋》2017,(6)
正提起袁世凯这个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少人还能将他的历史说得一清二楚。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袁世凯当初是从登州(蓬莱)起步,最终登上中国近代大舞台的。登州出仕袁世凯6岁时,嗣父袁保庆为他找了个启蒙老师,教他四书五经。然而,1876年和1879年两次科举未中,袁世凯一怒之下将诗文付之一炬,愤然说道:"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的中国学者中,胡适所受到的"礼遇"无疑是最高级别的:推崇他的人将他抬到与神圣仙佛齐平的地位,批判他的人将他打入与魑魅魍魉等同的行列。这么极端的褒贬,多半由于情感天平和政治杠杆在起作用。其实,胡适的头脑显然比他的崇拜者和敌手要清醒许多,也要诚实许多,他只想做一个对国  相似文献   

19.
王淑琴 《求索》2008,(7):55-57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主张维新救国的重要启蒙思想家,从文本考察的角度看,《时务报》刊发的梁启超的维新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而做出的强烈反映和路径选择。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深为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又不受拘泥。他以“公理”观论述维新的合理性,这是认识和思维上的一种提升;同时梁启超认为维新的核心在变革政治制度,这与之前的洋务思想从物质器皿层面改革的思路已经大为进步;更重要的,梁启超主张“开民智”、“育人才”。注重“民”的作用和价值,显示出他的政治文明远见。这奠定了梁启超不朽的思想文化地位与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刚进大学时,有一天在校园里走,突然听到广播里播送党中央领导人给病危的赵丹送去问候的鲜花的消息,很是感动,我为我国政府对国宝级人物也开始给予隆重的礼遇感到欣慰。工作后,从内部文件看到胡耀邦总书记关心沈从文,指示分配他住部长楼的报道,感慨也很深。去年钱钟书先生逝世,江泽民总书记立即去电杨绛先生表示问候,许多报纸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加以报道,告诉人们知识和文化的价值。我这里再三感动,是因为最近读到不少与我年龄差不多的青年学人写的文章,他们不便说中国,就写帝俄时代,写俄皇、将军如何开恩叛逆的知识分子,妻子、父兄如何义无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