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2月6日是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在刑场举行悲壮的婚礼83周年的纪念日。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共产党员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的一首不朽诗篇。1928年2月6日,周文雍与在革命斗争中建立爱情的陈铁军一起,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举行了悲壮的婚礼,从容就义。  相似文献   

2.
孙迪  闫笑岩 《党建》2021,(8):68-69
"让这刑场作为我们新婚的礼堂,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我们新婚的礼炮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男女主人公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结婚誓言曾感动了几代中国观众.电影中两位意志坚如钢铁的烈士的原型就是共产党员周文雍和陈铁军.1928年2月6日,两人在广州红花岗刑场英勇就义.牺牲时,周文雍23岁,陈铁军24岁.  相似文献   

3.
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位于开平市百合镇茅冈圩广湛公路旁。陵园坐南向北,北靠325国道,建有高13.7米、宽36米的牌坊。陵园内,在20多米高的平台上,建有高31.6米的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碑。碑座正面镌刻着纪念碑碑文,记述两位烈士的革命事迹。周文雍(1905—1928),广  相似文献   

4.
正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广州起义的英雄周文雍1928年1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留下的题壁诗。后来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刑场上的婚礼》,就是以周文雍和他的革命伴侣陈铁军为原型而拍摄的。投身革命周文雍,乳名光宏,1905年8月诞生于广东省开平县茅岗乡宝顶村。他从小就跟父亲到私塾读书,爱听父亲讲《三国演义》和文天祥的故事,立志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人。1922年  相似文献   

5.
周文雍,1905年生于广东开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大革命失败后,和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在广州建立党的秘密联络机关,对外假称夫妻。和陈铁军假扮夫妻后,周文雍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广州工人暴动。当时,为了揭穿汪精卫、陈公博等“新左派”的假面目,  相似文献   

6.
请您评刊     
《共产党员》第7期一到,我们支部的老同志就围坐在一起,专注地听我给大家阅读。我知道他们最喜欢的栏目是“生活之友”,我就先念《人生有三件事不能忘》。头一件事是“孝老”,我还没念完,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都说:“说的真对,我们都七老八十了,还能活几年,总盼着儿女们常回家看看。”一位老同志还记着《共产党员》第6期刊登的一篇文章《无因啃老》,  相似文献   

7.
《广东党史》2011,(2):F0003-F0003
今年2月6日是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在刑场举行悲壮的婚礼83周年的纪念日。  相似文献   

8.
70多年前,广州起义失败后,曾发生过一个“刑场上的婚礼”的悲壮故事。参加起义的共产党人陈铁军和周文雍,因叛徒的告密不幸被捕,临刑之际,陈铁军和周文雍面对刽子手的枪口,高声宣布:“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清末女诗人秋瑾的这句名言充分地肯定了妇女在拯救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在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年代,中华民族涌现出一大批为革命而英  相似文献   

9.
结缘     
那是1995年12月的一天,车间杜书记在一次学习会上号召大家订阅《共产党员》杂志。我立刻忐忑不安地问道:“不是党员的也可以订阅吗?”杜书记回答:“不但可以,而且热烈欢迎。”说句实在话,我一直认为《共产党员》是党内发行的,只有共产党员才有资格订阅呢。每当有人拿着《共产党员》从我面前走过时,我就从心里羡慕他(她)。我想:他(她)一定是一名共产党员。因此,听了杜书记的话后,我便毫不犹豫地订阅了一份《共产党员》。就这样,我与《共产党员》相识了。 如果说当初订阅《共产党员》是为了响应号召的话,那么现在我却是从心里喜欢上她了。刚开始拿到《共产党员》的时候,我只是盲目地随便看看,可是这一看不要紧,我是越看越爱看,于是便认真地学了起来。通  相似文献   

10.
2月历史故事     
《党课》2010,(4):108-109
刑场上的婚礼 1928年2月6日,一场特殊的婚礼在广州红花岗刑场上壮烈举行。新郎是广州起义行动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周文雍,新娘是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  相似文献   

11.
正欣闻河北《共产党员》创刊60周年,仔细回想,我与《共产党员》结缘已34年,最让我难忘的,还是30多年前订阅《共产党员》的日子。1984年,我作为县委宣传部驻乡通讯员,参加工作伊始就接触到了河北《共产党员》杂志。因为工作关系,每期新出版的刊物发行到乡里后,我都会第一时间阅读,那时的刊物在内文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我看《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在不断创新从事政工工作30多年来,《共产党员》杂志始终伴我成长,伴我进步,伴我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我觉得,《共产党员》杂志最大的特色是创新,创新使《共产党员》杂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共产党员》杂志自去年改版后,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编辑工作创新,刊物活力增强。如今年第4期刊发的《整治商业贿赂:板子还得打在“权”上》,第5期《唱响“八荣八耻”》中的“荣辱榜”,第6期《书记面对面》等等,都很新颖、有创意,深受广大党员群众的好评,极大地促进了我们的工作。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国第十九冶…  相似文献   

13.
在《共产党员》50华诞即将到来之时,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限感慨。我由衷地感谢《共产党员》,是她,校正了我的人生坐标,指明了我前进的方向。 记得在少年时代,我对《共产党员》就情有独钟。那时,我们院子里住着一位老党员杜伯伯,每到傍晚乘凉时,我都会看到他坐在小凳子上,聚精会神地翻看着装订厚厚的几十本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员》杂志,一个恒久不衰的“品牌”,具有令我着迷的魅力。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20 多年来,《共产党员》的“品牌”效应时时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使我矢志不渝,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5.
我第一次看到《共产党员》大约是在10岁的时候。那是到邻居家玩时,见到他家有一本《共产党员》杂志,那个时候课外书很少,于是就好奇地翻看起来,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里面刊载的红军长征的故事。回到家后,我问爸爸:“咱家怎么没有《共产党员》杂志呢?”爸爸说:“邻居家的叔叔阿姨都是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     
还不如普通群众呢,入党有啥劲?诸如此类的说法,让我开始怀疑起我看《共产党员》自己追求的方向。正当我困惑不已的时候,飘着棚户区改造不容马虎墨香的2006年第1期《共产党员》杂志到了我的手里。翻到“馨雨信看了贵刊2005年第12期《别箱”栏目中苗丽的来信,我大喜过了,棚户区》  相似文献   

17.
正我是一名有21年党龄的党员,在办公桌上始终放着《共产党员》杂志,学习阅读《共产党员》成为我工作生活中的一件无法替代的乐事。我清晰地记得,看到的第一本《共产党员》杂志是1991年在东沟县工商局大东工商所,老所长王长宽每到所支部学习会时,都会从当月的《共产党员》杂志上选出一篇上级文件或典型经验,领着所里的党员干部学习,那时我还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当1996年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后,支部给我定期发放《共产党员》,我如  相似文献   

18.
从五六十年代起,我就开始从《共产党员》那里吸收滋养,她使我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对我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尤其是改版以后,我与《共产党员》就越来越密切了。我不仅喜欢、热爱《共产党员》,还积极参与办刊,为《共产党员》撰写文章,其中有两件事特别使我难忘。记得1979年,《共产党员》发表了关于张志新  相似文献   

19.
指路明灯     
今年7月1日,我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作为一名在19岁就被党接纳的高中生,我激动不已。此时此刻,突然有四个亲切的大字跃入我的脑海——“共产党员”。是的,是《共产党员》一步步引导我追求真理,把我领进了党的大门。 我爸爸、妈妈都是老党员,《共产党员》杂志是我们家的常备“精神食粮”。小时候,爸爸、妈妈常把每期《共产党员》杂志用细绳串起来,挂在玻璃隔窗上。那时我总愿意翘首仰望她,觉得她是那么的神圣。“共产党员”是我最早认识的几个字。  相似文献   

20.
初识《共产党员》是在去年的8月,那时,我刚到局机关,从事党务信息的宣传和报道工作。从未接触过这项工作的我一时间心里没了底。这时领导给我送来了相关的参考资料,在这些资料中就有《共产党员》这本杂志。从此,我便与《共产党员》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