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权力与制度——国际机制理论的现实主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国际政治经济机制的运作无一不是建立在大国竞争态势的某种权力均衡格局之下。国际无政府自助社会一直是权力竞争的产物 ,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来源于权力和制度的合力作用 ,国际机制就是为适应权力分配而人为设计的竞争合作的制度安排。本文采用历史与现实、规范与实证的综合分析方法 ,通过价值判断和博弈分析两方面的研究提出 ,国际机制的现实价值与合理存在源于其操作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弹性 ,国际机制只有在权力均衡主导下才能发挥作用 ,从而实现 2 1世纪的国际关系多极化和民主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东盟共同面临着各种危机,双方在国际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共同的利益。本文运用博弈论,对中国与东盟在共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SARS危机、禽流感、印度洋海啸等国际危机时进行合作的发展历程作了分析。从合作的广度、深度等看,中国与东盟间的国际危机管理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3.
国际规则的弱化:特朗普政府如何改变国际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方银  何佩珊 《当代亚太》2020,(2):4-39,151
特朗普上台执政以来,美国政府采取了不少对于国际秩序颇具冲击性的做法,美国与国际规则体系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国际规则的广泛冲击是特朗普政府高度一致性的政策,其行为逻辑包括以“美国优先”为指导原则,改变原有的话语体系和“适当性逻辑”,不以盟友和对手作为政策区分的基本依据,强调获取明确可见的实际利益,在手段的使用上,通过广泛的极限施压等方式表现出与以往很大的不同。特朗普政府冲击国际规则体系的具体做法包括,对无益于美国的国际规则直接退出、对已经运行良好的协议进行再谈判、瘫痪已有国际组织的职能或降低其行动能力、在规则外自行其是等。特朗普政府的做法,造成国际体系中规则弱化的现象,对国际规则的长期有效性将产生深刻影响,并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中值得探讨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东盟5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伴随着东盟5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的经济增长,各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东盟5国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是与世界各国工业化中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相适应的。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历史性、结构性和制度性的差异,东盟5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国际相比仍有许多特点。  相似文献   

5.
虽然国际恐怖主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国际社会并不因此而太平.纵观当今世界,恐怖事件仍然此起彼伏,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借助互联网络的普及运用,国际恐怖势力不断整合重组,发展蔓延.他们利用网络大肆宣传极端思想,募集活动资金,吸收组织成员,教授恐怖技术,制造社会恐慌.其行踪越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高明,影响越来越大,严重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国际制度复杂性与东亚一体化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明国 《当代亚太》2013,(1):4-32,157
国际制度复杂性是国际制度理论的前沿问题,其重点在于分析制度复杂性对国际合作的影响。近年来,东亚地区各种国际制度竞相发展,尤其是中国周边的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数量增长迅速。东亚地区性国际制度的扩散、传播、嵌套和重叠,导致了问题领域、管辖权以及成员身份等的"交叠"问题越来越明显。中国正卷入不断嵌套、重叠的多边地区制度之中,制度复杂性也日益成为中国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的结构因素。但是,制度复杂性并不一定是东亚一体化进程的阻碍因素。对东亚地区制度平行、制度嵌套与制度重叠这三种不同类型制度复杂性的案例分析显示,通过加强国际制度建设、推动核心成员国利益趋同、提升"体制选择"或"体制转移"过程中的成本等方式,国际制度复杂性为东亚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选择。这一观点也是对近年来讨论颇多的东亚地区"制度过剩"提法的商榷。在东亚一体化过程中,"制度过剩"的提法并不能准确把握制度复杂性的内涵。为此,一方面,为了推动东亚合作,需要研究中国既有的关于国际组织外交政策的延续与调整问题;另一方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制度增加、扩散的机遇,追求自身利益的做法,及其对地区格局以及中国和平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给予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中国如何在国际制度中谋求声誉——与王学东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东的<外交战略中的声誉因素研究>一书值得学术界重视.该书认为,崛起国的声誉可以传达维持现状的意图,避免遭到他国制衡,冷战后中国之所以积极参与国际制度,是为了获得声誉,以便减缓结构压力,避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联合制衡.不过,王学东对国家声誉概念的界定有一些模糊之处,对国家声誉和国际制度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检验假说的过程中,案例选择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这些问题损害了王学东的理论的解释效力,也难以说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究竟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声誉,中国所获得的声誉是否有助于实现避免他国制衡的安全战略目标.本文试图修正和发展王学东提出的基本概念和命题,认为国家参与的国际制度的类型不同,获得的声誉的政治影响也不同,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制度才有可能建立安全合作领域的声誉.传达维持现状的意图,避免他国的制衡.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历程表明,双方关系是随着彼此间共同利益的日益增加而不断发展的,因此,双方关系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建构共同利益的过程.建构共同利益是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基本经验.未来双方要进一步发展关系,应继续致力于共同利益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针对学界对一带一路的属性认知与学术定位比较分散这一现象,文章从制度视角考察了古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历史变迁.作为物质形态的丝绸之路承载着东西方商贸流通、文明对话的重要功能,在长期的演化进程中,逐渐内化为一种制度,协调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而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是在现代话语体系下对丝路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其多元性、复合性、开放性、关系性及互补性表现出对现有国际制度创新的典型特征,是一种能兼容贸易、金融、货币、发展等治理领域的多边制度.这一创新性设计,使得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经济合作绩效的制度功能.随着一带一路的走深走实,客观上需要一带一路合作进一步制度化,形成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机制.制度分析有助于对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加以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国际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国家-国际区域-世界,构成一个整体.现代国际区域是以国家为本位,由多种区域链接机制和区域共享利益构成的.尽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也有作为国际区域的共同特性.需要创建国际区域学理论,回答国际区域是什么、国际区域怎样构成和国际区域如何运行的问题.国际区域学是把国际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需要把国际区域基础研究、国际区域功能研究、国际区域制度研究统合起来,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程晓勇 《当代亚太》2012,(4):33-49,157
规范是建构主义兴起后国际关系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规范传播是规范研究的重要内容。现有的规范传播研究多集中于规范在组织内的纵向传播以及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横向传播,并在这两个维度上探讨规范的传播机制与传播战略。东盟规范根源于东南亚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本地经验并借鉴了部分外部经验,伴随着东南亚地区合作的形成与发展而逐步生成和不断演化。东盟规范的演进过程同时体现了规范的纵向传播以及横向传播;从"小"东盟到"大"东盟,体现出东盟规范的纵向传播;东盟规范在东亚地区主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则体现了东盟规范在更大范围内的横向传播。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盟在借鉴的基础上对部分欧洲安全规范进行了本地化,体现出外部规范对东盟的横向传播。无论是东盟规范的向外传播还是东盟对外部规范的本地化,都体现出东盟不断适应形势变化、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当前教育国际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近年来随着自贸区合作机制的不断成熟,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深化。教育服务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流手段,对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国际教育服务及合作给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一条新的发展路径,是今后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又一大渠道。我们在充分认识到我国对东盟教育输出的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与东盟在教育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3.
国际法是国家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具体文字表达,国际法的遣词造句对维护与争取国家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1977年东盟与日本首脑会议联合声明中的日本援助承诺为例,分析了东盟和日本如何利用国际法的用语模糊来维护和争取国家利益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主要的原因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规则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削弱了该地区企业的竞争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落后地区发展的意义,主要的不在于具体提供了多少商业机会,而是这种商业机会的扩大为落后地区的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调停作为一种第三方干预冲突方式,近年来在国际冲突管理和解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调停研究路径主要关注国家行为体的调停活动。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非国家行为体如联合国等在国际冲突调停中的作用的不断加强,传统的国家中心主义路径在调停研究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并开始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在这些新的路径引导下,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经验研究成果。本文结合三部代表国际冲突调停研究新方法的最新著作,围绕调停的发生、过程和效果三个层面,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当前学界关于国际调停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他们在理论与方法上的争鸣。最后,本文评估了这些研究的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并指出了有待继续拓展的一些议题。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东欧国家经济走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2007年,中东欧国家的经济总体上呈平稳快速发展的趋势,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东欧转轨国家经济形势迅速恶化.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欧国家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与这些国家转型后形成的制度基础和经济发展模式有关.本文就国际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冲击,从多个侧面分析相关原因,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解析东盟共同体建设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建设原则等作出了相关规定,从中可以看出东盟共同体建设独具特色,现有地区主义理论无法对此做出完满解释.东盟共同体建设之路是一场正在进行中的新型地区治理实验,它给地区一体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危机对越南经济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使越南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一颗耀眼的新星,同时也使越南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本文首先分析了2007年底以来由美国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对越南经济的影响,接下来介绍了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越南政府提出的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最后展望了越南的经济前景.  相似文献   

19.
日本安倍政府“巧妙”利用与东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40周年的重要节点,通过频繁的政治互动与密集的经济合作,深化了日本与东盟在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维度上的政策拟合度。不仅如此,迫于现实与战略层面的利益考虑,安倍政府试图借助政治拉拢与经济控制,把东盟塑造成“遏制中国发展”的潜在战略盟友。但由于存在过分强调主观意志、工具主义与利益至上等严重的局限性,日本安倍政府对东盟的外交战略注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也难以在现实层面拉拢东盟构筑对华包围圈。  相似文献   

20.
路阳 《东南亚研究》2016,(3):91-101
新世纪以来,中国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正成为新一轮移民潮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中国富裕阶层通过投资移民等方式移居海外,且大多前往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本文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发布的有关国际移民和中国富裕阶层的相关报告,对当前中国富裕阶层以投资移民为主要方式的海外移民予以关注,着重从移民倾向、资产配置和海外投资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中国富裕阶层移民海外的趋势和未来影响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