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科学分类之下罪犯自杀的紧急处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罪犯的自杀问题是现代监狱关注的热点问题。对罪犯的自杀可以分为手段型自杀、报复型自杀、绝望型自杀和精神病型自杀四种类型。在现场,监狱民警应按照规范的程序、适当的方法对罪犯自杀事件进行合理处置,以降低罪犯自杀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吴沙 《公安研究》2008,(6):88-93
广州火车站春运危机的成功化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合成作战,以及公开透明的舆论报道引导。我们应剖析这次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公共安全危机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健全公共安全危机预防机制,提高社会应急能力,明确公安机关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职责任务,建立公安机关应对公共安全危机预警机制,切实提高公安机关处置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庆安枪击案是近期以来公安机关处置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该案件中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处置的方式启示公安机关:可从规范法律流程、落实媒体问责和警务公开制度、加强民警教育培训以及运用社会计算相关方法等方面着手,提升公安机关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扬言自杀"(跳楼秀)这一亟待解决的社会现象的基本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自杀性危机事件的四个行为特征,即效果性、公众性、持久性和"尊严"性。自杀性危机事件的不同行为类型.即情感障碍型、权益伤害型、愤世嫉俗型、不堪重负型和综合型;自杀性危机事件在区域上、性别上和社会角色上的分布规律,以及自杀性危机事件形成的根源性和直接性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5.
警察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工作的危险性、特殊性和工作环境的恶劣性经常使他们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若超出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会产生心理危机,甚至会出现自杀现象。对警察自杀进行危机干预,以防止自杀的发生势在必行。警察自杀前有一个明显的心理发展过程,其认知、情绪和行为上都会表现异常。自杀后的干预对象主要包括自杀未遂者、目击者、同事以及亲属。  相似文献   

6.
涉警群体性事件是指公安机关直接成为冲击目标或者直接由公安机关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其发生的深层原因在于民众对警察的不满和不信任.这是由于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不力,群众缺乏安全感,警察执法不公,引起群众心理失衡,地方政府滥用警力,造成警民对立而造成的.对涉警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需要转变思路,从被动处置转为积极预防;公正文明执法,保障社会安全稳定;面对现实,制定群体性事件预案;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群体性事件苗头;做好信息公开,引导舆情走向;处置时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慎用强制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在此影响下,我国群体性事件近几年来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何科学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公安机关从宣传和舆论引导、情报信息收集、指挥员现场处置的原则等多个方面,认真总结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能准确把握处置事件的关键点和失误点,为公安机关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提供一些思路,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降低危害。  相似文献   

8.
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模式及主导观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往往事发突然、演变迅速、产生巨大的社会危害。从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模式的角度而言,公安机关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行动过程是受一定的主观判断所决定的,但是这些主观判断往往在实践中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公安机关必须认识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非偶然性,把握危机处置与常态管理的平衡,最终谋求社会各种价值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当前,涉警公共舆论事件呈现出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交织、舆情动态与事件处置相互影响等特点,网络负面社会心态和传播效应对涉警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工作具有极大影响。公安机关应对处置涉警公共危机事件,要健全公共危机事件处置机制,建立完善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制,总结完善涉警舆情引导处置策略,不断改进虚拟社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富士康"N连跳"事件以及"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不断的出现自杀现象的高度关注,解析新生代农民工发生自杀行为的社会根源,发现社会急剧转型导致的社会失范,如制度失范、文化失范、角色失范、价值观失范、社会因素引起的心理失范等是其自杀的总根源。减少和防止"80、90后"农民工自杀现象的措施应该包括:加强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建设、构建农民工次级社会关系网络、加强企业人文文化和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和融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