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救灾体制发生了部分调整与变化。以"层级-部门"为分析框架,从纵向层级间和横向部门间两个维度,来描述救灾体制的基本特征,并将救灾体制分为四种不同类型;选取唐山地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来刻画中国救灾体制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唐山地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救灾体制模式分别为"纵向集权-横向分类"、"纵向集权-横向综合"、"纵向分权-横向综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救灾体制的变化呈现出纵向上属地化、横向上综合化两大趋势。  相似文献   

2.
当前,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的热情持续高涨,但作用发挥仍然有限。本文客观分析了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的基本现状和工作模式,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存在的问题,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角度提出了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在减灾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思考: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减灾救灾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的重要举措,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全面参与减灾救灾工作,将其纳入灾害治理体系,从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加大支持力度、强化信息引导等方面强化支持和服务,并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工作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3.
由于1949—1990年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辽宁地区的社会救济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救济效率低下、制度不健全、参与主体单一等方面。因此需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来改善辽宁地区的灾害救济:优化灾害救济过程,提高灾害救济效率;加强救灾法律制度建设,建立防灾预警体制;建设多主体救灾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本次印度洋海啸救灾过程中,中国对受灾国提供了快速、持续、全面而强有力的救援,并首次将应用于国内救灾的举国体制用于国际救灾。作为频繁遭受自然灾害的大国,中国推己及人,表现出同舟共济于"地球村"的诚挚善意和挺身承担国际责任的勇气。  相似文献   

5.
九寨沟地震抢险救灾应对工作,相比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更加快速、有序、科学、高效,具体表现为决策指挥更科学、救灾效率更高、救灾能力更强、救灾水平更专业。但是在道路体系建设、宣传教育培训和电力通信应急保障能力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救灾捐赠工作实现了快速蓬勃发展,但仍存在捐赠法律体系不完备、非政府组织参与不够、税收优惠政策和鼓励机制不足、信息公开缺乏规范性、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需要更加明确捐赠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扩大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完善救灾捐赠激励措施,规范救灾捐赠信息公开披露机制,建立一体化监管网络,提高捐赠款物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加强社会主义慈善捐赠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刘思宏 《学理论》2013,(11):191-192
从睁眼看世界到洋务思想,中国不断汲取着西方文明的营养。鸦片战争后,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致使中国内忧外困,百姓民不聊生。面对这种困境,中国近代思想家不断探索解决途径,在传统救灾的思想上,结合西式救灾思想,提出了新的救灾主张和措施,并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中国近代救灾思想。近代救灾思想主要体现在直接救灾和间接救灾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实践启示我们,防震减灾立法应当注重法律机制的完善、法律条文的细化,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完善防震减灾立法应当做到:完善预防机制,建立地震的官方观测、预报与民间观测、预报相结合的体制;促进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建立救灾款物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于救灾物资的法律监管、审计监督、行政检查等.此外,还应当提高震后建筑物的重建标准,强化建筑标准的执行,加强对于救灾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同时,应当加快相关配套法律的完善,建立较系统的防震减灾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自然灾害救治社会化是当前和今后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它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改革方向是一致的。救灾工作不断走向社会化,不仅能弥补政府救灾的不足,大幅度提升自然灾害管理的能力,改善自然灾害管理效果,也能弘扬人们在灾难中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精神。一、救灾资源社会化充足的资源是实施救灾的基本前提。在救灾资源中,资金和储备物资是最主要的。资金和物资储备是否充足、能否及时到位,是左右救灾效果好坏的关键。1.救灾资金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等问题一直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很多,各有优劣。采取什么评价方法,怎样进行快速评价和制图,在减灾防灾中,特别是应急救灾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是进行风险评价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加强,自然灾害的跨国界影响日益明显,国际救灾援助成为遇灾后跨国救灾组织工作的重要一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对待国际救灾援助态度积极、主动,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活动越来越频繁,操作程序逐渐规范、有序,政策更加成熟、完善,参与国际救灾援助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这些变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救灾减灾工作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和对外开放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12.
防灾减灾救灾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和组织领导力的概念基础,本文分析了由“四梁八柱四地基”构成的中国共产党防灾减灾救灾领导力的基本内涵和来源于性质宗旨、组织特征和国家制度的中国共产党防灾减灾救灾领导力的固有优势,以揭示中国共产党得以发展壮大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深层次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瞭望哨     
《瞭望》1998,(36)
管好用好救灾款物山东郑云勇据中央电视台8月19日晚间新闻报道:湖南省岳阳市成立救灾款物专项审计检查小组,对抗洪救灾款物进行审计、检查,严格管理,并向社会公开救灾款物的捐款、调拨、发放、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救灾款物真正落实到群众手中。目前,抗洪...  相似文献   

14.
水灾是清代辽宁地区最为主要的自然灾害,尤其到了清代中后期,水灾爆发更加频繁,危害也更大。为了应对越来越频繁的水灾,清政府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救灾程序。鉴古知今,目前水灾仍然是辽宁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深入探讨清代中后期的水灾应对,对于当今防灾救灾具有借鉴意义如下:不断提高灾害意识;加强防灾救灾的制度建设;加强救灾过程的监管;注重生态建设,重视灾害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视角谈公共危机管理的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唐钧 《理论探讨》2003,(5):82-8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公共危机管理的创新已成为全球的焦点;在四大领域呈现创新态势。理论领域提出全面危机管理、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等全新指导思维;战略规划由单维的救灾转为多元化的资源整合,提倡国内和国际的互助合作;体制方面强化以政府系统和法律系统为主体的全方位危机管理体系;管理实践则引入先进方法,突出预防和筹备,应用高新科技,提升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6.
《瞭望》1991,(32)
中国 江泽民、李鹏号召向沙漠进军 江泽民、李鹏同志写信给7月29日召开的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号召各地群众向沙漠进军,开创治沙工作新局面。 国务院成立国家救灾防病领导小组 为指导各地救灾防病工作,国务院成立了以李铁映为组长的国家救灾防病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  相似文献   

17.
《瞭望》2008,(51)
救灾救助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改革进取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抓好落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救灾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救灾救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领导干部绩  相似文献   

18.
1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07年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介绍了2006年中国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的情况。李立国透露,2006年我国自然灾害是1998年之后最为严重的一年,民政部积极协商财政、卫生等部门加大对受灾地区救灾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了中央救灾补助标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政府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下根据其所面临的实际灾荒情况、所拥有的救灾条件及物资储备探索出了以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为核心的多种赈灾、救灾及防灾政策,主要包括粮款赈济、灾民安置、垦荒、林牧业及水利等政策,并使之各种救灾政策在实践过程中相互衔接,协调配合。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政府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救灾实效,主要在于晋察冀根据地政府以自力吏生、生产自救为核心,根据地政府对于灾害救助抱有必胜的信念和态度,将救灾上升到政治高度。  相似文献   

20.
“2011北京国际减灾救灾装备及技术展览会”于2011年9月7日至9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这也是在中国举行的首届国际减灾救灾装备及技术展览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