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四三团二十连位于团部东北角,四周与一四五团、一五二团、乌拉乌苏乡、军区生产基地接壤,全连共210户职工,总人口826人,总面积10400亩,可耕地6300亩,有4100亩荒滩和草场。 1993年全连庭院经济总产值145万元,获纯利81万元,户均收入3857元,人均930元。 1994年全连庭院经济总产值156万元,获纯利85万元,户均收入近4000元,人均1290元。1994年全连职工庭院养牛280头,创产值92万元,羊250只,创产值4万元,鸡3000只,创产值2万元,私人有拖拉机、汽车六辆,创产值12万元;小  相似文献   

2.
2005年,农三师五十三团工会积极动员鼓励全团职工发展自营经济,使团场提高了经济效益、职工实现了增收。为全团2960户农工划分了18400亩“两用地”,划分率100%,并为每户发放两用地固定证和使用证。团工会看准市场,鼓励农工在两用地种植棉花10792亩,现该团两用地棉花平均单产籽棉285公斤,总产308万公斤,新棉总收入1291.8万元,除去成本784万元,户均收入2648.65元;种植冬、春麦,正播、复播玉米30500亩,单产350公斤,总产1068万公斤,总收入1494.5万元,纯收入747.2万元,户均收入2524.7元,其他作物1850亩,总收入214.5万元。户均种植业纯收入达到5173.35元。  相似文献   

3.
“巍巍天山白云缠/白云下面牛羊跑/赶着牛羊奔小康啊/小康路上多自豪/……!”当这首新牧歌唱遍一四二团三十一连满山遍野时,全连167户农工以饲养牛羊为主的庭院经济年收入已达40余万元,户均收入超过2800元,等于每户职工家庭平添了一个挣钱致富的好帮手。 这个连队地处312国道新疆安集海大桥南侧的天山脚下,群山环抱。全连规划面积3.5万多亩,其中草场1.4万亩,  相似文献   

4.
农二师二十一团依靠地缘优势,大力发展自营经济,1999年全团自营经济总产值1307.62万元,实现利润749.99万元,户均收入1903元,自营经济专业户达335户。 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西北部的二十一团是一个拥有1.1万人口的非植棉团场,仅有耕地7.8万亩,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占有草地25万亩。近几年,二十一团党委根据地缘特  相似文献   

5.
如今,农五师八十一团的干部、职工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如何发家致富。昔日那种靠单一的种植棉花增收的局面不复存在。 据悉,该团党委年初提出了实行土地使用权买断经营和喷灌地面材料折价转卖给个人经营的举措后,全团有84户职工买断土地使用权,面积3142.5亩;买断喷灌地面材料192户,面积10344亩。全团农业职工户均承包棉花50亩以上,而且全部实行了两费自理。 全团1616份承包合同中明确规定,户均喂一头猪,团给优惠价和  相似文献   

6.
农三师伽师总场认真贯彻落实兵团党委四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师有关会议精神,提高对“两用地”的认识,加强“两用地”划分管理力度。截至2001年底,划分“两用地”户数1525户,占农业总户数85.5%,划分面积3042.3亩,户均2.0亩,其中户均2.5亩以上的448户,占划分户数的29.4%。 2001年,伽师总场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  相似文献   

7.
蓬溪县大石镇拦沟堰村党支部书记彭绍清和几名党员靠种植葡萄、美国布朗李、日本沙梨等名优水果率先致了富,并成立了协会,注册了品牌,五年时间共带动全村265户农户种植名优水果470亩.今年,拦沟堰村水果销售收入210余万元,户均增收420元.  相似文献   

8.
<正>金秋十月,瓜果飘香,硕果累累。10月3日,笔者走进二师三十三团2.6万亩红枣种植基地,只见个大饱满、鲜艳夺目的红枣挂满枝头,"醉"人的芳香弥漫于空气中。今年这些"金果子"又为120户职工带来了户均7-10万余元不等的纯收入。该团二十连职工戴传兵承包的48亩枣园,卸下的12.5吨红枣,被浙江姓吴的老板以17.85万元一次性收  相似文献   

9.
正张家口市赤城县张四沟村位于雕鹗镇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总控面积19331亩,现有耕地面积991亩,人均耕地2.2亩,退耕还林面积1590亩。全村178户,437人;常住人口132户,29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14户,289人。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97元,实现整村脱贫出列。一名好书记带领村民致富。张四沟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崔永富2012  相似文献   

10.
一、当前职工“自用地”种植的基本情况 以农六师一一○团为例,截至目前,共划分“两用地”1160亩,应划587户,实划536户,户均2.2亩。 种植情况可分四类: 第一类:情况较好的。如2001年,四连侯国振除自己的2.5亩自用地外,又承包了别人的7  相似文献   

11.
八达峪村,位于蒙阴县城北部,全村157户,567人,总面积3150亩(可耕地1057亩,荒岭沟壑2093亩),分布在五沟一岭两面坡上。长期以来,该村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贫困。1979年,人均分配仅有51元。自1979年以来,他们在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庭园经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1985年,全村总收入达到77万元,其中,庭园经济收入达55.26万元,占总收入的71.8%。这一年,出现收入万元以上的户21个,五千元以上的户51个,全村人均收入10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相似文献   

12.
2001年,经过各级党政工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农四师职工自营经济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发展、多条腿走路、多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1年,该师自营经济划分自用地户数31372户,划分面积42595亩,户均划地1.4亩;划分宅基地户数36355户,划地面积22274亩,户均划地0.6亩;从业户数为43439户,占总  相似文献   

13.
农一师十团八连635东地号310亩棉花姊妹田,由5名女职工承包,2009年棉花单产510公斤,户均收入9万元以上。2010年棉花单产568公斤,户均收入达12.5万元以上。现年40岁的熊华清是635东地号的条田长,1998年进疆,一直在十团承包棉花,曾连续6年被团场评为植棉能手荣誉称号。635东姊妹田是八  相似文献   

14.
2012年四师七十七团自营经济户均收入3.2万元,人均收入0.8万元,自营经济已成为该团职工增收致富的"助推器"。集约化养殖园区促进了自营经济发展。近年来,该团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2个养殖育肥示范小区、1个草原禽养殖园区、1个细毛羊养殖示范园区。特色种植、养殖加快科技致富步伐。2012年,该团引进种植莲花白、胡萝卜等蔬菜1万亩,香紫苏3500亩,完成高效经济作物面积2万亩,在特色养殖业方面,六连职工汪源  相似文献   

15.
被称为“西红柿大王”的农五师八十九团七连职工车亚平,利用参加绿色证书培训班学得的种养技术,建起面积为5亩的6座塑料大棚和百头养猪场,年收入达到8万元。带动当地10户农工发展塑料大棚近百亩,年产鲜菜56万公斤,户均收入2万元左右。目前,像车亚平这样的绿证学员在该团共有380多名,他们靠技术发家, 并带动周围乡邻,为团场增添塑料大棚、废旧塑料颗粒加工、园艺种植和畜  相似文献   

16.
芹菜:为西吉农民带来好收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西吉芹菜热销于河南、湖北等21个省,西吉,这个偏居西北的小县城渐渐被外地人熟知。对于西吉县普通农民来说,芹菜产业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好门路。如今,西吉老百姓说起西芹来,就打开了话匣子,津津乐道,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说起西芹给西吉的老百姓带来的实惠,老百姓会自豪地说为啥叫"西芹"呢?就是咱西吉的芹菜啊!笔者近日到西吉县吉强镇杨坊村采访,该村296户人家,几乎家家种西芹。该村西芹种植从3年前不到400亩,如今达到了3000亩,按2013年每亩收入6500元计算,该村上年仅西芹的收入就达到1950万元,户均收入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农九师一六八团党委一班人大力实施家家户户见牛羊工程,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除发放了90万元贷款,又动员干部集资151.2万元,用于职工发展庭院养殖。畜牧业十项常规技术和胚胎移植等高新技术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按照“就近、就好、单独划分”的原则,为全团1215户农牧工划了3068亩自用地,户均2.5亩、  相似文献   

18.
农七师职工庭院经济的发展曾走过曲折的道路,在1989年高峰期时,总收入已达3480万元,纯收入2328万,户均达1043元,职工建房计8280户67.7万平方米,全国农垦纷纷学习仿效,其时,职均庭院收入已占职工总收入的30%左右。  相似文献   

19.
《江淮》2004,(12)
党员、干部示范,做给群众看 80年代末以来,我村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一稻一油”种植模式,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连年干旱,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为了引导群众从传统的种植模式里跳出来,支部一班人到省农科院拜师学艺,引进了优质甘蓝菜、大白菜种植技术,率先在自家的承包土地上种植。由于品种优良、技术先进,再加上精心管理、辛勤栽培,蔬菜长势喜人,当年亩产甘蓝菜10000余斤,亩收入2000多元,是原亩收入的2倍多,人均收入一下子比其他农户高出了500多元。事实就是无声的号召,效益就是最好的引导。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已扩大到近1500亩, 种植户数也发展到了近300户,200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 2940元,是1995年的近4倍。其中河东村民组50多户人家,户户种植,户均种植面积都在5亩以上,去年人均  相似文献   

20.
持之以恒,三大措施打造石榴强村 "一村一品",产业富民."要想富,种果树".铜矿村立足本地资源,坚持发展石榴产业,截至2005年底,全村种植石榴8790亩,投产面积5000亩,果品年产量525万公斤,石榴产值1098.7万元,人均产值1.02万元,人均纯收入7279元.石榴销售现金收入超过20万元的农户有3户,10至20万元的有9户,5至10万元的有44户,1至5万元的有184户.通过发展"一村一品",收入增加了,农民富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