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技术革命以来,各国都普遍认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战略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随着“海洋国家”呼声的高涨,日本正在加快向海洋进军的步伐,积极攫取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上力量。这对作为近邻的中国无疑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一、日本海洋战略的历史溯源从地理区位上看,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岛国,具备海权大师马汉所称的各种有利的自然  相似文献   

2.
海洋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维护正当海洋权益,是构建世界公正合理的海洋秩序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合作共赢的海洋安全秩序,有利于中国更好维护海洋权益。就国家层面而言,海洋安全是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地区层面而言,中国的海洋安全认知拓展了中国周边安全和周边外交的范畴;就全球层面而言,中国的海洋安全实践是中国提供全球海洋公共产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尝试。中国海洋安全的实践路径,以确立海洋安全战略目标、基于区域及跨区域经贸合作的安全保障、价值观认同实现海洋安全合作以及海洋终极安全为理念逻辑,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维度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海权观及海洋战略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景全 《当代亚太》2005,2(5):35-40
强调海军力量和海上安全为主的观念是传统的海权观,而认为海军力量、海上安全同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科技并重的观念是新综合海权观.海权观支配相应的海洋战略.日本经历了传统海权观和海洋战略阶段,目前正向新综合海权观和海洋战略转变,带有过渡的双重性和不确定性特点,这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和迈向海洋强国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海洋战略经历了扩张——收缩——再扩张的发展阶段。出于对北极地区的资源、环境、战略价值、经济价值的多方面考量,日本政府近年在海洋国家战略框架下积极参与北极事务,谋求北极权益。日本对北极事务介入力度的加强,也将引起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较大变化。文章首先分析了日本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指出日本的海洋战略主要受其国家身份认知(发展成为海洋国家或是大陆国家)、东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及海洋霸主国——美国的影响,并得出未来日本的海洋战略将呈现出对外扩张的趋势,进而探究了日本国家海洋战略受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日本海洋战略的未来发展趋势,得出日本未来将制约中国的北极参与战略、缓和对俄关系、并增强其军事力量,最后从俄罗斯、日本、中国、美国4个国家为出发点分析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海权国和陆权国的海洋军事战略一直处于演化进程之中,区域拒止、制海、战力投射等战略手段开始出现相互融合的态势。扩大兵力投射范围、加强进攻性打击能力成为日本海洋军事战略的演进方向。战后特别是冷战末期到2018年出台新的《防卫计划大纲》之前,日本海洋军事战略总体上聚焦于区域拒止和制海两个维度。2022年12月出台新版“安保三文件”之后,日本海洋军事战略向增强战力投射维度扩展的方向基本明确。“反击能力”作为新变量将加快日本海洋军事战略朝着区域拒止、制海与战力投射三位一体的融合方向发展,还将推动日本加速拓展多元化海洋军事战术体系,并以应对台海突发事态作为日本发展海上进攻性打击能力的首要战略目标。日本海洋军事战略的扩张性倾向,将对中日安全关系的健康发展形成多重冲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印太地区权力转移进程的加速,地区安全秩序开始变革,主要国家间的关系也处于重构中.作为印太地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国家,日本与印尼以海洋安全合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密切两国关系.日本—印尼合作既受到亚太乃至印太地区局势快速变化、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等外部环境的较大影响,也是两国基于各自国家利益和战略取向的主动作为.然而,其合作受到若干负面因素的掣肘.双方不仅对未来海洋安全合作具体设想有所差异,在印太安全秩序构建主导权上也存在"美日印澳"或"东盟中心"的认知分歧,而且印尼等距离外交传统与国内民族主义思潮也会抑制两国合作的深入发展.因此,日本与印尼的海洋安全合作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的海洋思想在经历了由"强化对海洋资源属性的认知"向"对规范人们各种海洋活动制度认知"的变迁后,20世纪90年代再次发生了变迁。其思想变迁,以日本学者掀起的"海洋文明论"为发端,以日本政府智库举办的"海洋国家研讨班"活动及政策提案为依托,以国家制定的《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基本规划》为法律保障,最终上升为"新海洋立国战略"。这一过程,呈现出层级式递升的特点。与之相应,日本国家在发展方向的择取上,一度向以日美同盟为后盾的从属性或附属性"海上帝国"的道路迈进。  相似文献   

8.
苏哈托时期诞生的“群岛观”和佐科维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都深刻影响着印尼海洋政策的构建路径和取向.这些印尼政治精英的海洋战略构想不仅植根于印尼历史上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并且与地区秩序、区域大国和中等强国身份,以及国内政治背景等现实利益诉求息息相关.从“海洋的领土化”的“群岛观”到“领土的海洋化”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的转变,不仅标志着印尼政治精英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战略构想路径的变化,而且也是近年来印尼在应对与周边国家海上冲突和争端时所采取的政策和举措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9.
韩国是东北亚地区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日本则是东北亚地区唯一的海洋国家。近年来,韩日都加大了对海洋领域的资源投入,两国海洋争端问题也因此日趋凸显。而海洋争端则反过来刺激韩日两国加强海上武装力量建设,这种态势增大了两国间发生军事摩擦的风险。就海军战略比较来说,韩日双方在作战环境、作战对象、舰队结构、兵力构成以及作战理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的影响,使韩日双方的海权矛盾处于相对可控状态,也有可能使美国的“印太战略”加速推进,并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就其本质而言,韩日海洋安全战略的差异是其战略定位与战略能力不同所造成的结果,这种差异对于韩日海权矛盾以及东北亚地区海洋战略格局产生的影响是较为长久的。  相似文献   

10.
自2014年佐科担任总统后,印度尼西亚开始推行外向型海洋安全战略,提出的目标是要将印尼打造为联结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交通枢纽,推进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然而,美国借“印太战略”联合域内外国家介入亚太区域,利用同盟力量重新激化南海争端,恶化南海局面。多元力量介入下的区域形势与印尼“区域大国”“中等强国”的自我定位相矛盾,印尼推行的平衡战略影响式微,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融,海上冲突频发,促使佐科政府不断进行战略调适。佐科政府在力推东盟海洋合作“印太化”的过程中,吸纳域外次强国力量构建以印尼为主导的“小多边”体系,弱化域内大国竞争风险,再同步以多边海洋防务合作推进印尼国防现代化。在佐科政府的政策引领下,印尼海防能力以及东盟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然而,域外次强国力量的引入,也使得区域环境变得更为复杂,这对印尼的海洋外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不能审慎处理,则可能引发大国竞合风险的连锁反应。面对南海问题的“国际化”趋势,佐科政府的“印太化”举措或进一步拉大了东盟国家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同美国存在联盟关系的国家以及同中国存在南海划界争议的国家,形成各自为营的分化态势。此外,佐科政府在海洋外...  相似文献   

11.
2007年日越首脑联合声明发布后,两国海洋安全合作步入正轨。除了在东盟地区论坛等多边框架下开展一系列合作外,日越在双边框架内不断完善首脑与高官互访、对话机制,在实务部门的交流与海洋安全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日越海洋安全合作既是日本与越南推进彼此海洋安全战略、固化本国既得非法海洋权益的需要,也是在亚太"轮辐体系"变革背景下,日本呼应美国战略、协助美国维持亚太安全秩序的客观要求。然而,由于越南在经济上对中日的"双重依赖"、日越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差异、两国合作外部动因减弱等因素,未来两国海洋安全合作的势头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海洋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战场,海洋战略在这场斗争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国家海洋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分析世界海洋大围——包括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海洋战略的发展,以期为我国海洋战略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应对黄岩岛对峙和钓鱼岛争端的过程中,中国初步形成了海洋维权的新模式———黄岩岛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非军事性对抗为底线,通过综合运用行政、外交、经济等多种手段,获得对争议岛屿及其附近水域的实际管控权。这一模式标志着中国的海洋维权政策正在发生质变,即从过去的韬光养晦转向积极作为。这种变化不是突发性的,而是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未来,中国应尽快通过顶层设计,制定海洋战略,整合海上力量,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能源的消耗及需求屡创新高。被誉为国民经济"血液"的石油更是倍受关注,其价格节节攀升,许多国家都把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比邻而居的中国和日本既是能源消耗大国也是能源进口大国,在近年来,两国在能源领域展开的博弈有越演越烈之势。  相似文献   

15.
李家胜 《当代亚太》2021,(1):130-158
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洋的战略重要性逐步提升,美国一直在印度洋维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在不同程度上介入印度洋事务.印度海洋战略的目标是主导印度洋,却对其他国家介入印度洋采取了不同的战略反应.印度对美国由防范逐渐演变为防范与合作兼有的平衡自主型战略反应,对中国和日本分别采取了防范主导型与合作主导型战略反应,对澳大利亚则长期维持着合作缓进型战略反应.威胁认知与收益预期对印度的战略反应提供了整体性解释.对美国威胁认知的降低是印度对美国降低防范并与之开展合作的主要因素;中国军事能力的提升以及印度由来已久的关于中国"威胁"意图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印度对中国的战略反应;印度对日澳两国的威胁认知较低,但对日本较高的收益预期促使印日之间的海洋合作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是其安全保障问题。虽然安全合作并非"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但"一带一路"能否顺利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安全环境密切相关。东南亚是"一带一路"海洋安全环境的关键性区域,"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中有两条涉及东南亚国家。一方面,海洋是中国与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各方都需要和平稳定的海洋安全环境。另一方面,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的挑战,双方存在合作的必要性和基础。在海洋领土争端等传统安全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在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合作议题及方式,以海洋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增量来培植各方的政治与安全互信,可为"一带一路"建设塑造良好的政治与安全环境。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合作平台,以构筑和保障海洋互联互通网络安全为合作目标,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可以从保障海洋航道安全、打击海洋跨国犯罪、实施海上人道主义救援和海洋自然灾害救助、维护海洋生态安全等领域做起,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海洋安全合作格局。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深受1997年金融危机影响的韩国意识到本国传统的工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摆脱困境而寻找新的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将文化产业列为经济发展的新战略之一,并取得了成功,使韩国成为以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重要战略的成功典型之一。自古以来,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鉴于中韩两国文化的相似性,分析研究韩国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实施及作用和影响等相关问题,对于借鉴韩国成功的文化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2年底,安倍晋三重新执政之后,为推进观光立国战略的发展,改组了日本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并要求相关部门要紧密合作共同打造"日本品牌",以此吸引外国游客访问日本。此外,日本政府还采取对东南亚国家放松旅游签证管制、开拓穆斯林客源市场以及向世界推广日本饮食文化等措施发展观光立国。虽然日本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吸引外国游客赴日旅游,但是由于忽视了中国大陆客源市场的巨大潜力,日本推进观光立国战略发展的政策措施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9.
海事是指关于人和船在何种航行环境下进行哪些水上活动的事务。为了有效应对人类在利用和经略海洋过程中遇到的海洋环境威胁和海上安全挑战,国际社会加强了对于海洋安全的海事保障,并进一步兴起了以海上安保与海洋环保为主要内容的海事合作。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逐步推进,有关各方必然将面临一系列的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中国与相关国家产生了提供充分海事保障与加强国际海事合作的现实需求。对于中国海事来说,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可以从大国协调与机制完善、规范重塑与标准修订、国际交流与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寻求建立一个涵盖重点港口、支点国家与辐射对象的国际海事合作网络,这将会有利于保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顺利建设,有益于促进中国周边外交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推动大国间的安全合作。  相似文献   

20.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海上安全稳定、推进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智慧和方案。它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倡导相关各国共护海洋和平、共谋海洋安全、共促海洋繁荣、共建海洋环境与共兴海洋文化。同时它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富含中国古代先贤特别是孟子学说的哲学元素,还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可以发挥"概念工具"的作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和合共生"特点,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现代阐释,还是新时代"利益观"的完美表达。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阐释出发,以"东亚历史海域"为视角进行考察,对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