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颁布已有两年多,由于条块分割为基础的府际关系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合作意识不强,政策出台过程中府际合作远不充分,导致政策内容不完善,落地困难。基于府际关系理论,结合江苏省七家公立医院的调研情况,对造成的编制内外人员养老保险改革难以协调推进、改革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补充养老保险改革基础不一致以及若干政策要点模糊等困境的府际合作不足进行剖析,借此提出树立府际合作理念、完善府际合作机制、明确府际责任等以突破改革困境,推动政策落地。  相似文献   

2.
网络型府际合作模式有利于解决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群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诸如衔接不力、各自为政、合作乏力等问题,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府际治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主要表现为行政区划的复杂使协同治理面临盲目竞争的挑战,区域合作层级较低使区域协同治理面临挑战,政治、行政架构与法治体系的差异带来了诸多挑战等。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型府际关系的构建,需从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相关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和协调机制,发挥地区特色,构建理想愿景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冲突协调和互惠对接一直是区域府际合作中的难题。通过对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府际合作实践经验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央政府和粤港澳三地政府已经从空间、权力和话语尺度探索出了一种“尺度调适”的新理路:即通过空间尺度缩小与适度扩容并举,形成一个适度规模的区域府际合作新空间;通过权力尺度上推、下推、共享与内嵌,使权力配置与区域府际合作新空间相匹配;通过地方话语区域化和区域话语国家化,使话语体系与区域府际合作新空间匹配。与“纵向干预”“横向对接”和“纵横结合”等理论进路相较,“尺度调适”理论进路更具弹性、灵活性和回应性,有利于降低冲突协调的成本和风险、增强互惠对接的意愿和降低互惠对接成本,从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府际合作效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长江经济带各地区诸多跨界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集中爆发。跨界环境污染问题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高危性的独特本质,不仅易于引发和放大其社会负面效应,也加剧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环境和社会的双重脆弱性。想要实现跨界生态环境问题的善治,就需要以文化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着力培育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的生态文化,构建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风险共担、生态环境利益共享的生态环境利益协同机制,建立并完善多元主体全过程参与的多元共治框架,以此应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认知、利益博弈和制度机制等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区域合作中的府际契约:概念与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约行政是当代中国区域政府间合作的一种模式创新,而府际契约是开展区域契约行政的制度支撑。从政府间关系视角看,府际契约本质上是一个府际治理问题,不能简单地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契约概念混为一谈,因为府际契约在追求目标、契约主体、贯彻原则和基本属性上,均与行政契约存在诸多差异乃至本质不同。本文根据签约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合作的不同领域,对我国区域合作中的府际契约进行了不同分类。  相似文献   

6.
边界治理是地方政府之间经常产生分歧与摩擦的重要领域,利益诉求是边界治理中的关键因素。纠葛于边界利益基础上的府际关系在发展之初往往是竞争关系,然而,市场经济的冲击与社会和谐治理的形势需要,使得存在边界纠纷的地方政府之间需要通过协商与沟通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经由合作与共治才能发挥区位优势,提升地区整体竞争力。以利益为主线,府际关系为视角,基于江苏省和山东省微山湖边界纠纷治理为例,探索当代中国地方府际关系治理的变化图景,理清府际关系发展博弈过程中的自然演化,明确由竞争到共治是府际关系和谐发展的理性之途。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承载,“都市圈”填补了我国城镇化的最后一块拼图,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探索武汉都市圈府际协同治理的实践历程,可归纳出影响圈内协同治理的主要问题:地区不平衡引发协同治理源动力不足;传统区划壁垒导致协同治理驱使力不强;横向协调机制不健全造成协同治理助推力不够等。对此本文提出相关对策:转变激励模式,实现有序竞合;完善规则规范,促进圈内互信;优化协调机制,构筑制度保障;引入多元主体,推动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8.
跨域生态环境治理是公共治理与府际关系研究的重要领域。以黄河流域为研究范本,以整体性治理、协同治理及界面治理为理论依据,结合“结构-过程”模型建构跨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治理分析框架,从结构维度与过程维度剖析治理界面的交互过程与交互逻辑,呈现跨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界面治理的全景。研究发现,跨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的治理界面由纵向、横向及斜向三种治理界面共同组成;府际关系是跨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的核心要素,对治理结构、界面交互的形成与演变有重要影响。当前,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为纵向“权威干预”动能驱动,以横向界面协同推进为主、斜向界面分工合作为补充的治理范式,仍带有一定的等级权威式属地治理色彩,需从治理结构、交互逻辑、目标整合等方面实现对跨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界面治理的路径重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阶段.地方政府的地区利益意识开始勃兴,地方政府间关系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如何正确看待和认识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地方府际关系呈现出的新特征,如何恰当定位和处理地方府际间的冲突与合作关键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地方府际关系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纵横关系网络,包括地方政府上下级之间的纵向关系和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地方府际关系的变化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实现我国地方府际关系的法制化。文章从现阶段我国地方府际关系法制化涉及的主要问题出发,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府际关系法制化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地方府际关系法制化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合作发展中的府际协调可以概括为"权威性多层治理"(AMLG)模式,中央权威在区域府际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以及多层协调互动作用逐渐凸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决策过程中,府际协商机制运行的逻辑是: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地方政府间协调互动达成共识,多层渐进协调形成合作。区域合作发展中府际协调机制的优化,需要凸显顶层设计力度,发挥中央政府的权威引导性;降低区域合作交易成本,提升地方政府的合作意愿;推动区制法发展,提升府际协调机制的法治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湖北长江沿江地区经济总量和所占份额,在全省乃至华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湖北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将城市间由非合作走向合作视为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通过引入制度变迁分析框架,探析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中的各种问题。分析发现,湖北长江经济带制度变迁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缺乏次级行动团体,主要体现在数量、质量以及协作的主观意愿上。因此,大力培育次级行动团体,扩大数量、提升质量、提高协作积极性是进行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分别是长江沿江经济带的“龙头”和腹地。能否加快率先启动的长江三角洲与横贯东西的沿江地区的协调发展,是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我国长江沿江经济带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把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作全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带头羊”来抓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一项并非一蹴而就的艰难系统工程,应从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龙头”地区抓起。长江沿江经济带,特别是下游地区的长江  相似文献   

14.
杜国强 《思想战线》2023,(2):160-172
对口支援涉及中央政府、支援方政府、受援地政府三方主体,是我国大国治理中旨在缓解“规模问题”引发的“规模焦虑”的一项制度安排,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政府活动。在政治动员机制、行政发包机制、政治锦标赛机制、馈赠机制等内部管理机制的综合作用下,对口支援已经在实践中呈现出显著的成效。然而,支援方政府在承担多元行政任务的背景下,向受援地的援助中享有决策裁量权,在行使其塑造自由中可能出现瑕疵。有必要从府际关系法治化的角度,对支援方政府的裁量权加以导控,进而实现对口支援制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城镇化战略向纵深推进,小城镇经济社会也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地区小城镇还承载着长江经济带各大中城市诸多非绿色化产业的转移,这也加剧了该地区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然而目前长江经济带小城镇生态治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生态治理机制体制不健全、生态治理方式落后、制度缺位、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不足等现实困境与挑战,不仅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小城镇生态治理实践,也影响着该地区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通过推进小城镇生态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及其治理制度等各方面的现代化,破解长江经济带小城镇生态治理困境,最终实现该地区小城镇生态的善治及其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石佑启  郑崴文 《求索》2022,(6):156-163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软法在区域府际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发受到人们关注。虽然软法原则上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其实施不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但在区域府际合作实践中却能产生实际效果,得到区域内政府遵守执行。由此,便产生了软法的效力问题,即软法是否具有效力,如何保障软法效力的实现等。为此,有必要在证成软法效力的基础上,构建包含利益驱动、沟通协商、声誉压力等内容的软法效力保障机制,以更好地发挥软法的作用,促进软法与硬法的有机衔接,推进区域府际合作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府际关系即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府际关系多靠政策调整,且随意性大.应当将府际关系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使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地区当前府际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试从法律的角度对横向府际间关系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府际关系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最基本的意义上,府际关系对于国家治理的功能和重要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宪政结构安排、区域功能分工以及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参考西方府际关系相关研究,本文构建和区分了四种府际关系的发展模式:控制模式、互动模式、合作模式和网络模式。顺应府际关系向府际治理的发展与转型,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我国深化府际关系改革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DMSP/OLS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实证检验了长江经济带城市蔓延对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城市蔓延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呈递减趋势,其对能源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在于汽车数量与能源开采增加,且能源开采效应大于汽车数量效应;城市蔓延与能源开采对碳排放的影响随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逐渐递减,而汽车数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则逐渐增强;城市蔓延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结构效应并不显著,对碳排放强度效应与碳排放经济效应有正向影响,且在上中下游地区呈现不同效应。据此,应进一步提升土地空间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汽车及能源行业对高污染能源的使用,同时优化当前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使用效率,实现一“源”两用或一“源”多用。  相似文献   

20.
在组织控制视阈下,纵向府际环境治理责任体系关涉三大核心要素:责任配置重构、激励结构调整与信息渠道畅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纵向府际环境治理责任配置呈现出从责任同构迈向责任均配的内在变迁规律。而在责任均配下,纵向府际环境治理责任履行的路径集中地体现在激励结构调整与信息渠道通畅等方面。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坚持激励原则、转变激励方式、增强激励强度等纵向府际环境治理激励结构的优化路径,强化地方政府“履责”的动机;二是通过畅通纵向府际环境治理的信息渠道,以维持其“履责”的意愿,即一方面通过环境监测监察机构的垂直化改革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制度化运作,剥夺其环境治理剩余信息生产权与激励权,另一方面则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环境治理的赋能效应,建构全流程、互通型的信息披露与流动机制。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正确理解纵向府际环境治理责任均配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以防出现认知和行动偏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