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双一流"建设最终应落实到人才培养尤其是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上来,为新时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需要通过立德树人实现价值引领、深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创新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接轨、固本强基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相似文献   

2.
3.
内涵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通过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与中外比较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建设要着重面向全球,遴选一批声望卓著、追求卓越的世界一流大学校长;外引内培,打造一支以学术志业和以育人为天职的世界一流师资队伍;立德树人,构建一套以个性化与多样化为核心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兼容并包,建立一种以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为核心的世界一流的大学管理体制;开源节流,创设能够以育人为本与知识创新为核心功能的世界一流的办学条件与校园环境;立足基础研究,注重原创性知识产出。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可循路径和战略选择,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适应于这一模式的制度环境,非但不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激励,反而制约着它的发展。因此,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就成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国家创新系统:制度与演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创新系统这一研究范式是演化理论与历史制度分析融合的产物。近年来,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已对它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一些误解。本文拟通过回顾Christopher Freeman,R ichard Nelson和Bengt-Ake Lundvall等学者的重要文献来实现对该理论的返璞归真,凸显社会各子系统的协调演进对于一个国家长期创新发展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6.
7.
8.
高校“双一流”建设要以服务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创新建设思路,以“双一流”建设引领高校整体发展和内涵建设.实践中,关键是要加强协同创新团队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国际国内学科评价标准,综合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综合改革,切实提升建设绩效.  相似文献   

9.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一流的本科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特征和题中之义。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回归大学本位,推进高校纵深改革和持续发展的出发点。通过系统比较22个省(市)的"双一流"建设方案(意见),省域推进"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应注重高效力政策设计的承创兼存、高水平学科专业的统筹推进,高质量科研教学的相辅相成和高层次师资队伍的有效匹配,探索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多样化实践路径,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高水平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识。建立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需要确立系统思维,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应树立多元共生的质量观并激发大学及教师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内生动力,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性既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重要方面,也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面临的现实难题。制度演化理论为我们分析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可持续性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基于制度演化理论的解析,多样性选择主体的内生需求、地方政府的适应性学习、创新者的“企业家精神”、路径依赖、地方政府间的竞合关系、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程度、制度创新的制度化能力都会影响到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通过建立制度创新与公共利益的连接点、构建科学的制度创新绩效评估体系、培育创新者的“企业家精神”、摆脱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促进地方政府之间的良性竞合、提高制度创新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程度、强化制度创新的制度化能力,可以提高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制度创新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依赖,只有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落到实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我们去完善分配制度,形成利益协调机制,缩小贫富差距;完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制度,形成诉求表达机制,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矛盾调处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铅排放制度为分析主体,用诺斯的演化理论对铅排放制度进行演化分析,构建我国铅排放制度的演化模型;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学习和演化这一视阈切入,着重关注制度演化当事人对铅污染的“认知变化”;运用心智共享模型阐述个人认知向社会认知的演化对整体制度演化的影响,厘清导致我国铅排放制度供给落后于现实制度需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诺思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静态的分析框架上,而忽视了他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新发展,有的甚至得出了一些错误的结论。实际上,诺思(1990)以后从修改新古典经济学的行为假设出发,重点讨论了个体选择和集体学习的认知心理和行为,进而考察了时间维度中认知对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的影响,由此逐渐提炼出他的制度变迁的演化理论。这种基于个体心理的制度分析试图整合了认知心理学、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和哈耶克等人的制度演化理论,可能形成一个前景看好的“行为制度理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历来是党外知识分子汇集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包括党外知识分子向双一流高校聚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在此形势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在工作主体、工作方法、工作模式等方面面临的许多现实困境,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作用与定位,从工作机制建设、平台搭建、方法创新等方面探索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现实路径,让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更好地建功立业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本质上是制度文本转化为治理实践的过程,由制度设置、制度运行和制度场域这三重维度所建构的制度分析框架也因此成为理解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重要视角。制度设置、制度运行和制度场域三者间的耦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创新实践的呈现样态,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效能的实现。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偏离制度预期且在实践场域未能达到治理效能的一个可能性解释是,上级政府在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时,忽视了制度创新是一个集制度设置、运行与变迁的综合过程,从而导致制度设置、制度运行和制度场域之间的结构性脱嵌,使得制度悬浮于基层治理场域并进一步造成制度文本与治理实践的差距。为避免制度悬浮,推进政策文本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应当注重制度创新的完整性、回应性、协调性与有效性,使制度建设整体上处于均衡状态,从而推进乡村治理有效。  相似文献   

17.
18.
当代中国的发展毫无疑问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发展,总结其经验教训。如果从历史的维度来透视中国的变迁,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条道路的形成是不断地对社会主义进行制度创新的结果。其实,无论中国道路也好,中国模式也好,中国经验也好,它的核心内容,它所运作的中轴就是制度。中国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不仅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而且也大相径庭于苏联所确立的那样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特别关注其制度创新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制度创新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与本质,是我国在迈向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内在要求、动力和核心,可以为我国政制发展提供现代公民文化生态、引导政治行为与强化政治理性以及推动制度化的政治制度的创建。建国以后,我国政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路径依赖现象,这种依赖一方面使好的政治制度得以延续,能为以后的政治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模板和发展指向,另一方面它可能使一个坏体制"顽强"地生存下去,要改掉它比建立一个新的体制度还要艰难。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取得突破必须实现政治发展的路径创造,在党政关系、改革理念和权力制约等方面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寻求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时,强调到2020年要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制度对政治安全起着核心保障作用,而制度僵化则是政治安全的致命威胁。一旦出现制度僵化的现象,制度不仅不会成为政治安全的有力保障,反而会成为政治安全的阻碍。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欲求维护政治安全就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克服制度僵化现象,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制度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保持制度活力的源泉,更是维护政治安全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