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朗普政府的北极政策秉承"美国优先"的执政理念,将中国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行动视为对美国的"挑战",否认气候变化是导致北极问题的主要因素。基于此种认知,特朗普政府的北极政策特别注重美国国家安全和国土安全的维护,对北极事务进行"安全化",注重加强美国在北极地区的能力建设,但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方面则明显滞后。特朗普政府的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北极事务的国际合作,为北极治理增添了地缘政治竞争的色彩,不利于北极事务的善治。  相似文献   

2.
由于北极海冰融化的加剧以及北极权益等争夺的日益激烈,北极问题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各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和亟须理论突破的新研究领域。近年来,相关学者积极参与到了这一具有重大实践需求问题的自主性研究,体现了学者对于北极问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关注。基于目前关于中国北极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未形成,提出中国北极观的概念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的北极观是指,以中国为视角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人们对于整体意义上的北极以及作为北极的某个部分和周围世界关系的基本看法及观点。构建中国北极观的学理链,其研究范围、思维原则、核心概念、基本理论、科学问题,以及由系统论延伸而来的方法论和方法体系,形成中国北极观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北极地区地缘政治和安全态势的变化,北极安全问题成为美国北极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的北极安全观经历了从传统的军事和政治安全向国土安全、环境安全和能源安全的转变,安全议题涵盖的领域更为广泛,安全利益更为多元,安全维护机制也更趋完善。海岸警卫队是美国参与北极安全事务的重要力量,在美国维护北极安全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北极的安全竞争呈现新态势的情况下,美国海岸警卫队尚存在设施落后、能力不足、经费匮乏等问题。为了更有效地维护和拓展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利益,美国海岸警卫队寻求在"北极意识"提升、能力建设、资金支持、机制完善等方面做出改变。  相似文献   

4.
日本参与北极起步很早,上世纪中叶就开始了北极科研,曾开展过一系列国际联合调研课题。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块融化以后,北极的资源和航运价值开始引发日本的关注。安倍晋三重新出任首相后,日本全面加快参与北极的步伐,任命了北极大使,加强了与俄罗斯的北极合作。在如愿以偿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后,日本今后将积极推动改变目前的北极治理架构。虽然目前中日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日本国内舆论对中国的相关海洋动向更是喋喋不休,但日本对中国的北极参与却持较为理性的态度,对与中国和韩国的北极参与合作也持向前看的姿态。这显然是因为中日韩在北极参与问题上携手合作的效应要远大于各行其是。  相似文献   

5.
对21世纪初中国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美国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也是对中国安全构成实际威胁的最大国家.在亚太地区加紧构筑围堵中国的"全月形战略包围圈"是美国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任务.无论美国全球战略怎样调整,对华交往方式怎样变化,只要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不变,其对华政策的本质就不会改变,将中国视为主要对手的基本战略也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6.
北极地区的"再军事化"趋向及美国北极战略的转向正在重构北极地缘政治新格局,势必对北极事务的国际合作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为应对北极地缘政治竞争新态势,推动北极环境治理取得新突破,引领欧盟北极政策的调整,德国政府2019年8月发布了新的北极政策文件《德国北极政策方针:承担责任、夯实信任和塑造未来》。新政策在立场起点上强调北极事务的全球性,在关注领域上拓展至传统安全议题,在话语建构上凸显责任担当,将会有效指导德国国内各界在北极地区的行动,提升德国在北极治理中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随着北极地区态势的变迁,美国政府对北极事务的认知也发生着变化,这包括从传统的军事安全与国家安全到综合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从单纯的经济利益到涵盖资源、环保、战略等多元化的利益;以及在北极事务治理观方面的更趋国际合作。鉴于美国在北极地区的综合利益,北极事务的决策也要求政府多部门的参与。美国北极事务的决策体制存在参与因素复杂,协调性差的特点,这导致了美国北极事务决策的低效与滞后,形成共识难度大,政策执行缺乏保障。这些问题制约着美国引领北极事务议程的雄心及国内北极政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北极热"全球化浪潮中,"精英小国"新加坡虽远离北极,但近年来积极争取参与北极事务,已逐渐成长为北极治理中的后起之秀。在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下,双边和多边渠道被灵活应用于新加坡的北极事务参与,其国内各界也实现了北极事务参与上的联合协同,使新加坡自身优势与北极治理需求得到有效对接,堪称"海洋新加坡"的重要开拓。这反映出北极的新加坡影响与新加坡的北极贡献两种视角下新加坡的北极国家利益观,涉及环境安全、可持续发展、政治影响与经验技术推广等方面。新加坡北极事务参与中的利益明确、言行相顾、国内协同和以人为本等成功经验,为同样作为域外利益攸关方的中国北极事务的参与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经济安全问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之一,且已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的焦点所在。中国在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其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威胁也愈显突出。本文从中国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从金融安全、贸易安全、能源安全与产业安全四方面对新时期下中国经济安全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北极事务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新兴议题,中国对北极事务的参与也日渐深入。根据参与环境的变化和参与范围的拓展,本文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蛰伏期、准备期、初步参与期和全面参与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国的北极政策实践都受到了一定时空条件的影响,具体可从参与意愿、参与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参与需求、参与渠道等外部因素进...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在北极地区拥有北极国家和霸权国家的双重身份,这对其北极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霸权国家,美国将北极战略嵌入其全球战略之中。与其他北极国家相比,美国的北极战略更多地从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层面出发,以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为核心目标。美国试图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突破口,获取北极治理的领导权,进而构建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和全球霸主地位的北极秩序。在美国北极战略的影响下,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北极治理的中心议题,北极地区的安全与管理得到更多重视,北极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更趋积极;同时,北极治理机制仍然呈碎片化状态,北极理事会难以发挥核心作用。由于国内利益集团诉求各异、美俄关系前景堪忧、美国与其他北极国家的发展目标不尽相同,奥巴马政府能否成功实施其北极战略尚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韩中间将增加航空线路韩国建设交通部1月30日宣布,1997年11月韩中航空会谈达成协议,准备开设19条新的定期航线。根据这一协议,韩国政府将这些航线分配给国内各航空公司,因此到中国的航线将从现在的8条航线、每周40次、抵达6个城市扩大到27条航线、每...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海洋战略经历了扩张——收缩——再扩张的发展阶段。出于对北极地区的资源、环境、战略价值、经济价值的多方面考量,日本政府近年在海洋国家战略框架下积极参与北极事务,谋求北极权益。日本对北极事务介入力度的加强,也将引起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较大变化。文章首先分析了日本国家海洋战略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指出日本的海洋战略主要受其国家身份认知(发展成为海洋国家或是大陆国家)、东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及海洋霸主国——美国的影响,并得出未来日本的海洋战略将呈现出对外扩张的趋势,进而探究了日本国家海洋战略受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以及日本海洋战略的未来发展趋势,得出日本未来将制约中国的北极参与战略、缓和对俄关系、并增强其军事力量,最后从俄罗斯、日本、中国、美国4个国家为出发点分析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俄罗斯是中亚国家的近邻,两国与中亚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当今恐怖主义是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胁,中亚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最大的策源地之一。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政治、军事大国应该为稳定地区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加强在中亚地区的安全合作,这种合作必将为维护世界和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建构主义视角看,作为一个关键因变量,俄乌冲突的爆发使北极地区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事实,涵盖北极治理体系、北极安全框架、北极国际科学合作以及北极地区文化、体育交流等不同领域。这些新的社会事实反映出俄乌冲突背景下作为北极最主要行为体的北极国家的集体意向的断裂,而这种断裂为以合作为导向的北极国际机制带来了解构风险。随着俄乌战事的推进及内外环境的变化,北极国家的集体意向转为消极不合作的方向,进一步暴露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北极国际机制的脆弱性。这一脆弱性的重要表现就是北极国际机制框架在结构上对北极理事会的依赖,即一种并非源自外在强制力的主动依赖。后俄乌冲突时代的北极国际合作,在大趋势上或表现为“北极精神”的倒退,进而导致一个新的“断裂期”的出现。北极七国与俄罗斯主动消解对彼此“敌人”形象的自我构建,或将是阻止断裂期全面到来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6.
桂静 《当代韩国》2014,(2):51-6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各种利益优势正在显现,而且超越区域范畴而成为全球的问题,因此对于非北极国家也具有重要意义。韩国出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长远考虑,综合采取法律、政治、经济、行政、科学、科技等多种手段,拓展其北极利益。中国同样在北极有着重要战略利益。当前,及时跟踪北极相关国家政策动态并加以分析,对中国北极战略利益的实现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作为较早进行北极研究的国家,德国高度关注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北冰洋航道全线开通的愿景,使得德国将参与北极事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3年10月,德国政府出台了《德国北极政策指导方针》,从而承认北极事务与德国日益扩展的国家利益紧密相关。德国积极参与北极事务的主要驱动力,一是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二是北冰洋航道开发带来的经济机遇。本文概述引领德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时代背景、顶层制度设计与战略因素,并梳理北极研究活动与德国的环境责任之间的联系。本文认为德国依靠环境议题设置来获得全球气候话语权的做法,对中国制度性参与北极事务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虽然对美国在地区安全中的作用曾存在较大的争议,但逐渐倾向一致的看法是:美国虽然不再是军事“保护者”,但仍然欢迎美国的军事存在,以发挥一种制衡和协调的作用。为何东盟国家将日本、中国和印度的崛起视为潜在的安全威胁,而总体上并不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视为安全威胁?结合沃尔持(Stephen M.Walt) “威胁平衡”理论,笔者认为,关键的因素是对“大国进攻性意图”的认知和防范心理。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巴基斯坦对华政策的驱动因素和现实考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小强 《当代亚太》2004,(10):28-31
冷战结束后,巴基斯坦仍将中国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石.保持南亚战略平衡、对美战略依靠的不确定性和穆斯林世界缺乏可信赖的大国盟友,是巴基斯坦对华战略的主要驱动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反恐形势下,中巴在经济、防务和安全方面的合作将逐步深入,但也面临巴基斯坦极端宗教势力、国际恐怖势力和国内消极因素的威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亚太地区大国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因此美国总是将中国放在其国家安全战略全局、国际战略格局全局和亚太地区战略态势全局来观察和分析,并据此制定对华政策和确定美中关系走向。中美之间的互动也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冷战时期,美国制定对苏遏制的国家安全战略,特别是根据中苏关系状态来确定美国对华政策和美中关系。冷战后,美国根据建立“世界新秩序”和全球反恐的国家安全战略,对华交替采用“接触”与“制约”政策。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全球反恐取得一定进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涉华议题越来越多。在美国认为中国的发展“威胁”到其全球主导地位后,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从“大国战略竞争”国家安全战略出发,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存在三大内在矛盾,中美关系正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