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先圣 《法制博览》2010,(20):72-74
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 多年以来,无论是我们的教科书上还是我们的各种影视图文资料里,我们所看到听到的关于圆明园的介绍,都是列强毁掉了我们的圆明园。这当然没有异议,无论是我们还是亲自参与抢劫的外国人都承认这个事实。但是,我们却不能遗漏和忽略这样一个细节:在圆明园被洗劫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的那本《浮生若梦》里,还有篇《遗老》,有一个值得留意的特殊见解:“中华民国的一个最大的不幸便是前清遗老的失踪。……我相信他应该是中国文化的最优秀的成果了。清朝也许是很腐败的,是的,恐怕是很腐败的。可是这批清朝政府里的骗子们却都是很庄严文雅的君子。这类官吏便是几百年的教化,提炼和传统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法制博览》2009,(23):74-75
龚橙是清代著名学者、思想家龚自珍的长子,在晚清学界被人称之为“狂士”,他初名珍,后改名橙,字公襄.又字孝拱,以字行。据《圆明园残毁考》载“及英兵北犯,龚为响(向)导日:‘清之精华在圆明园。’及京师陷,故英法兵直趋圆明同”。说的就是龚橙导引英军烧圆明园的事,可后来有人对此说法表示了质疑,认为根本就没这样的事。此事是真还是伪,至今是个谜。  相似文献   

4.
近墨 《工会博览》2023,(3):55-56
<正>2014年的时候,在书店看到过李筱懿出版的第一本书《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感觉就是一本女性内心修炼的书,还记着在书店里略微翻看了一下,自我认为就是人生信条中的鸡汤。近期,无意中又看到《自在》这本书,应该同样是一本关于女性的书籍。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有兴趣看看作家心中的生活原本的样子,于是决定细读。  相似文献   

5.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64-64
鲁迅自幼喜欢画画,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到了自己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喜欢用一种“荆川纸”摹画小说上的绣像,而且积攒了一大本。周作人曾回忆说:“鲁迅小时候也随意自画人物,在院子里矮墙上画有尖嘴鸡爪的雷公,荆川纸小册子上也画过‘射死八斤’的漫画,  相似文献   

6.
忆君 《法制博览》2009,(10):17-17
我发现,在1862到1874年间,马奈曾经画过一个红发女人达九次之多。从大都会美术馆的法国绘画目录当中,我得知她的名字叫做维多琳&#183;默兰。其中有八幅画,马奈所画的她一如在《奥林匹亚》中那样,以坚定的目光审视着观众。在《草地上的午餐》里,她裸坐在两位衣冠楚楚的男人身旁。恬静、镇定的她显露处近乎色情的故事暗示……  相似文献   

7.
金雯 《法制博览》2010,(13):19-19
1911年8月21日是周一,罗浮宫闭馆。《蒙娜丽莎》就被放在博物馆方形大厅里。罗浮宫的维护总监皮奎特告诉助手,这是罗浮宫最值钱的画,市值150万。皮奎特离开方形大厅不久,一扇壁龛的门打开,走出一个人。此人穿着白色罩衫,罗浮宫维护部门的工作人员总是穿着这样的罩衫。他直接向《蒙娜丽莎》走去,将它取下来。画幅本身有18磅,按照文艺复兴时期的通常做法,  相似文献   

8.
圆明园的第一主人是雍正帝,他继位后不出巡,所在之处除了紫禁城就是圆明园,最后又死在圆明园。雍正帝与圆明园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苏迅 《法制博览》2009,(24):40-41
清朝的大才子随园先生袁枚(1716-1797年,钱塘人,字子才,号简斋。三考出身,乾隆翰林;转任小官,升迁无望;挂冠隐居,享有盛名)不仅诗文好,文艺见识超凡,难得的是,香艳,有生活情趣,他的《随园食单》我喜欢看。看看他那时候的人,怎么做菜,怎么吃,很有意思。《随园食单》里写了鸡的吃法有31种,排列在《羽族单》之首。袁枚说:  相似文献   

10.
1860年10月6日,法军和英军就向圆明园挺进!两军决定在那里会合。晚上七点钟左右,法国人到达夏宫圆明园的正面。历史学家皮埃尔&#183;德&#183;拉戈斯这样描写那个庄严的时刻:“大家以为大敌当前,殊不知只是一场《一千零一夜》之梦。据说,面前这个闻名的宫殿,在此之前没有一个普通欧洲人见过。还有不确切的传闻说,那里面尽是奇珍异宝。”卡斯塔诺大夫写道:“对这座宏伟建筑,大家没有任何概念,心境都是怪怪的。”  相似文献   

11.
薛西斯 《法制博览》2011,(13):F0002-F0002
公园里有一个大坑,坑里有水——那水有多黑,古玩行当里的人心就有多黑,这些人甚至连徐悲鸿都算计。我说的是《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为“画圣”吴道子现世仅存的一部白描绢本,场面宏大,气势恢宏,画中人物神情华妙,‘线条圆润劲健,被历代画家奉为圭臬。徐悲鸿得之,铃以“悲鸿生命”之印,足见珍视程度。同时,徐悲鸿也为自己能从外国人之手赎由这幅价值连城的国宝,感到欣慰,感到快意。  相似文献   

12.
印象越南     
正印象中的越南,一湾清水,一叶小舟,一位姑娘,一顶斗笠头上戴,一根竹篙手中撑,一席雪白奥黛,一湖上轻泛舟,仿佛是一张画。其实就是一幅画,四五年前来越南工作的一位同事带给我一幅斗方小品画,画面就是我描述越南的样子。来到了越南,从河内机场出来第一印象是大街密集的人流和车流,摩托车巨多,自行车很少,汽车不少,节能环保的电动车也不少。越南人勤劳,早上五点左右河内河东区这边胡同里的小商店就开了门,骑自行车的小商  相似文献   

13.
和静钧 《南风窗》2010,(21):88-89
<正>150年了,圆明园只能在影像、考据、纪念会里"复活",作为艺术宝库的圆明园再也回不来了。10月18日,那应该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的纪念日,当年曾向法国上尉写信要求那帮匪徒把抢夺来的东方珠宝还回中国的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会第一次来参加纪念会——有人用1:1比例制作了一尊雨果像,然后会在那几天纪念活动期间赠送给圆明园。雨果来,似乎比英法政要来更受中国网民的欢迎,即便巴夏礼  相似文献   

14.
有一出京剧叫《戚继光斩子》,后来有学者考证。历史上没有这件事。所以,“戚继光斩子”是戏说,是艺术创作。那么,努尔哈赤斩子,真有其事吗?大家知道,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国皇帝,被尊为太祖;而斩子之举,违背常理,自然为清朝皇家所忌讳,因而史书缺乏记载。努尔哈赤斩子,遂成为清官的第一大疑案。  相似文献   

15.
《法制博览》2010,(19):76-77
《十咏图》是江南才子张先的名作,张先是浙江湖州人。据说他一生只画过这一幅《十咏图》。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此画后来成为皇室的珍贵收藏,受到历代名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世间孤品、国之瑰宝。但是,这幅蓟在二十世纪初年却不知所踪。半个世纪以后,它突然又出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6.
掩没于历史之中的疑窦,是刺激读者求索探奥的一个机缘。比如说有个名叫贺寿慈的人,官至工部尚书,堂堂一品大臣,在清朝同光年间箅得上一人物,然而奇怪的是,煌煌巨著《清史稿》竞无他的小传,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7.
张鸣 《法制博览》2011,(3):47-47
关于明清两代的特色,鲁迅先生在《病后杂感》总结得非常形象:“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清朝有灭族,有凌迟,却没有剥皮之刑,这是汉人应该惭愧的,但后来脍炙人口的虐政是文字狱。”  相似文献   

18.
赵朕  王一心 《法制博览》2009,(19):73-74
皇帝炼丹,这当然是绝密事件,在官书正史上不可能有记载。可是,在清官秘档中仍透露出一些蛛丝马迹。记载皇宫日用物品的内务府账本《活计档》,就披露了雍正炼丹的一些情况。最早出现的有关记载,是在雍正八年(1730)冬天的《活计档》,其中十一月有一条,十二月有三条。这四则档案向人们透露,雍正八年末,在圆明园东南角的秀清村,在内务府总管海望和太医院院使刘胜芳的主持操办下,先后运人四千余斤木柴煤炭,利用矿银等物开始为雍正炼丹。  相似文献   

19.
奇想     
陈四益 《法制博览》2011,(12):54-55
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这幅画一九五三年国庆前在《人民日报》上刊载时,我已在读高中,曾和几位同学逐一指认画中人物,所以印象颇深。  相似文献   

20.
周向阳是学校里出了名的“坏孩子”。老师总是批评他“你看你这个样子,将来是肯定没有出息的!”每当这时,周向阳就装出不在乎的样子,把头仰向天花板,并不时地扭扭脖子,以表现对老师批评的不以为然。幸运的是,周向阳遇到一个好校长。一次,这位校长看见了周向阳,就说:“你是周向阳小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