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青年就业问题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致使失业和就业方面的矛盾突出。目前,我国面临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体制转轨中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退役军人和失地农民就业等众多问题。笔者在对大学毕业生、青年农民工和青年白领三个群体的就业现状及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政府的经济和相关就业政策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政府不能包办青年就业,但有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的当然责任。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一方面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全.有人想找工作找不到而造成非自愿失业;另一方面由于总需求管理政策作用的局限性,福利救济或社会保障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无法消除贫困问题。这就促使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再度探讨当前的劳动力充分就业问题。在逐渐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如果政府采取一些直接创造就业的方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将会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问题,己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全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瓶颈.探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途径,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而且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有利干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从调研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查找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普遍困难和问题,进而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有效转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仅与经济发展、宏观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实现充分就业的工作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就业问题密切相关的几大关系。一是发展经济与就业的关系。经济增长作为就业增长的助推器,与就业增长存在显著的正比关系,因此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实现充分就业目标的根本途径。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类型,这又决定了并不能保证就业自动增长。比如,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资本密集程度迅速增长,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要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因此,在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通讯员 肖克波)今年以来,河池市通过抓培训、构平台、促合作等多举措,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新途径,有力保障了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就业.今年1—4月,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40071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74.21%,超时间进度近4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充分就业所存在的主要矛盾和解决办法,帮助我们更好的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作好就业准备。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着手,分析存在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建议。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长成才。学校应该帮助、指导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不断提升职场竞争力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充分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持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政府应解决好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扶持中小型企业,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实现以人为本、安居乐业和构建和谐社会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女性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中国劳动力人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全社会就业人员女性占比超过四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支伟大力量。但是,女性就业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消除就业的性别歧视,尽快落实“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充分挖掘女性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9.
失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许多国家把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首选政策目标。失业也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问题。因而,正确认识失业,对于解决失业问题,促使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当今世界各国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业问题,西方国家提出的充分就业政策目标,并不是使所有劳动力都百分之百的就业,充分就业仍然会有一定的失业。对失业的评价,仅仅从失业率上来考察是不全面的。要正确判断失业善恶的性质,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一,从…  相似文献   

10.
实现充分就业,并通过提高就业质量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目前,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且处在新增劳动力高峰期、国企改革集中期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期的"三期"并存时期,南京就业形势继续呈现出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就业压力长期存在的局面.同时,由于劳动关系面临利益多元化的艰难转型,就业质量也受到挑战.因此,必须实行"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目标,实施积极的公共就业服务,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援助困难家庭就业,同时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灵活就业,大力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鼓励新生劳动力自主创业,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在“十一五”期间的就业压力仍旧很大,存在“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矛盾,主要是因为劳动力尤其是庞大的农村劳动大军素质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能够缓解山东省就业压力,并使农民增收,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发看劳动力资本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已非常接近劳动力过剩向短缺转折的刘易斯拐点。目前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是因为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人口结构变化,国内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兴起等原因;从劳动管理学角度分析,根本原因是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资本市场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劳动力资本升值受限,用工要求苛刻,工资报酬偏低,农民工工作环境较差,忽视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社会、企业和员工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并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乡就业矛盾激化的深层原因,是长期以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资源配置上的城乡差别和城乡发展失衡所造成的。因此,协调城乡就业关系的根本方向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缓解城乡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是城乡统筹和地域联动。同时,还需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对妇女劳动力市场有正面和负面影响.全球化在就业机会、跨国公司、知识经济、大众传媒等方面给妇女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正在改进职业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同时,全球化对妇女劳动力市场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妇女低廉劳动力的输出、男女就业方面的差异、大众传媒对旧有性别观念的广泛传播、跨国公司对妇女廉价劳动力的雇佣等都是妇女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妇女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5.
新型工业化战略下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以物为本"的传统工业化不同,"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重视就业问题,重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的统筹发展。以此为基点,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的现状,本文探索了新型工业化战略下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青年就业的实质是青年劳动力的安置。从政策导向所产生的结果看,建国以来的青年劳动力流向呈现为三种大的趋势:一是城市青年向农村的单向流动,二是城乡青年的就地流动,三是城乡青年的双向流动。前两次流动为简单的劳动力安置,而城乡青年的双向流动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城乡劳动力类型的互补。对中国青年来说,每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或不流动),都是国家就业政策导向的结果,是青年面对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作出的集体选择。  相似文献   

17.
女性农民工是农民工队伍中的弱者,其城市生存困境表现在其就业方式、职业层次、职业风险、社会地位、社交情感等多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要彻底改革城乡分割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同时提高女性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就业压力大的最根本原因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解决的关键在政府,需统筹兼顾,强化宏观调控,就业形势方可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处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中,总结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制定我国的《促进就业法》已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行性。《促进就业法》应涵盖就业前就业和失业再就业,基本内容包括促进就业的社会发展地位、目标,放宽劳动力流动限制,协调就业机制,规范职业中介管理,开展劳动市场研究和对促进就业予以财政扶持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瑞典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国家,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在瑞典的劳动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瑞典劳动就业政策的一个基本特征。瑞典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充分开发并利用了“边际化”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劳动参与率,促进了不同部门之间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但其高昂的支出也加重了财政负担,减少了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