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鹤招其人 @@ 鲁迅家是个大家庭,兄弟三人三妯娌,还有老太太和孙子,在绍兴或北京居住.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同灶吃饭,家务事忙不过来,自然要雇人帮忙,其中有一位男佣就是王鹤招.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留给党和后来人的《多余的话》,我最早是在“文革”中从传单上读过,那时是戴着“叛徒”的有色眼镜读,未多加思索。  相似文献   

3.
佚名 《政府法制》2013,(11):16-16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在广州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宣传部长瞿秋白(1899--1935)向全军政工人员作报告。大家听说大名鼎鼎的翟秋白先生来作报告,纷纷涌向礼堂,整个礼堂里坐满了来听报告的政工人员。  相似文献   

4.
鸦片国     
胡芸菲 《法制》2000,(6):41-44
  相似文献   

5.
恩泉 《检察风云》2010,(20):76-77
我国是木刻版画的故乡,其最早出现于五代,在宋初就出现施彩板画,但中途衰落。自从制版术进入我国后,已不为人所注意。但在上世纪30年代,由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再一次将我国的版画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鸥鸟 《政府法制》2014,(11):47-47
上世纪30年代,报纸为了要生存,需要广告收入支撑。那时候的广告要么吹得过分了,说某某产品全国第一,要么说某某产品有什么特别疗效。介绍演出也是说什么盖世绝顶,这样的广告在报纸上比比皆是。可是这些广告都没有三字广告引人注目,这广告上小小的三个字很快就传遍了当时的上海。  相似文献   

7.
30年代是中国20世纪学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在其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学论争,学讨论乃至学批评中,都能发现30年代学论争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特点的遗存,因此,本的探讨对加深理解30年代乃至整个20世纪学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章分别从学论争的起因,论争中各方所关注的重心、论争各方的心态,对话的基本方式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等等方面,论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一系列重要学论争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显的特征,并进而分析了这些特征得以形成的30年代特殊的政治化语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董彥斌 《中国法律》2009,(2):8-9,63
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是一位愛國者。1930年代,北平的人文學界有"三個老板"的説法:——"一個是胡老板胡適,一個是傅老板傅斯年,一個是顧老板顧頡剛"。但身爲當時歴史學研究的翹楚,當戰争烽火將燃,顧先生并没有安坐書齋, 而熱情投入愛國宣講的行動中。他組織"三户詩社",取"楚雖三户, 亡秦必楚"之意,撰寫許多打油詩, 發送許多傳單,以書生之所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构成了特殊的文学氛围,由此形成了文学发展在总体上的政治化趋向。无论是文学群体还是作家个人,不管其主观上打出怎样的超脱政治的旗号,提出文学远离政治的主张,但在事实上这种旗号和主张都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政治的表态,即使是向来被人们称之为“远离政治”的“京派”等作家群体也未能成为例外。  相似文献   

10.
苗体君 《政府法制》2010,(20):37-37
鲁迅到底为何对自己的家乡有成见?如果你认真查阅鲁迅的工作履历,你会发现鲁迅一生中换过六次工作,其中在浙江有过三次失业的经历,特别是在杭州的第一次失业,使鲁迅一生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刚刚成立,在南京的埃及使馆深夜被洗劫,代办被刀刺成重伤。一时间,谣言四起,政治中伤随处可闻; 总理批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血案的发生无疑是对新中国公安的一次考验; 三天的侦查,中国公安竟然发现血案的制造者是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反动组织,血案的发生是为该组织筹集经费; 案子破了,凶犯悉数被抓获、法办,埃及使馆的代办将情况汇报给了埃及国王,此案的破获,对中埃友谊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师铭 《政府法制》2011,(30):52-52
鲁迅到底为何对自己的家乡有成见?如果你认真查阅鲁迅的工作履历,你会发现鲁迅一生中换过六次工作,其中在浙江有过三次失业的经历,特别是在杭州的第一次失业,使鲁迅一生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3.
1930年代初,陈寅恪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时,曾提出观察历史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对历史中发生的一切事实和人物以及学说的产生,应具了解之同情。陈寅恪的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后人研究历史所能得到的史料不可能完全,二是后人极难对当时历史事实和人物处境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14.
受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我们以往对鲁迅的认识主要侧重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文学方面关注得不是很充分。这是对鲁迅意义的局限。在当前社会文化中,启蒙的意义和方向正寻求着反思,对鲁迅的认识也应该超越启蒙文化的限度,才能真正体现出鲁迅的高度。而且,新文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其文学反思,深入研究鲁迅的文学价值是其重要一部分。回到文学的鲁迅,需要更明确地回到文本本身,淡化其具体时代内涵;需要对文学意义和内涵有更深远的认识;需要有深广的新文学发展背景和文学史的高度。当然,回到文学的鲁迅,不是忽略其思想意义,文学与思想应该是一种相互补充和促进,而不是简单的取代。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中国的三次法律革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曾经发生过三次历史性巨变,即1911年的辛亥革命、1949年人民大革命的胜利以及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从法律文化的角度来看,尽管这些历史巨变的过程、特点和目标有所差异,但是作为一种模式或趋势,法制现代化都几乎成为这些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法律表现,并且衍生出前后相继、逐次提升的三次法律革命。  相似文献   

16.
《法制与社会》2011,(4):38-41
2010年9月26日晚上7时30分,厦门,牡丹国际大酒店。一场旷世婚礼正在隆重地举行。婚礼现场播放的音乐是美国上个世纪30年代拍摄的电影《翠堤春晓》里的插曲《当我们年轻时》,耄耋之年的中国新郎和法国新娘正轻轻地随着哼唱:“当我们还年轻,在美妙的五月早晨,你曾说你爱我……”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30年代,王力与朱自清同为清华大学教授,他俩的私交很好,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朱自清有空还经常去王力家蹭饭,两人经常一起散步,一起探讨文学,朱自清有新作,王力是第一个读者。可就是感情这么好的朋友,朱自清在对待王力上却有两件事,让人“不好接受”。  相似文献   

18.
朱艳丽 《政府法制》2010,(10):42-42
林语堂看重钱,会赚钱,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坛,人所共知。他拥有高收入,也是遭人诟病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论三十年代文学杂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分析了三十年代文学杂志生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 ,重点揭示了三十年代政治文化对文学杂志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作为三十年代特有现象的“杂志年”,是由三十年代的文化控制与反控制这一政治文化背景造成的 ;三十年代革命文学杂志的兴盛则与政治文化心理驱使下的普遍的阅读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政治文化对三十年代文学杂志的办刊方向起了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蒋骁飞 《政府法制》2012,(26):19-19
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有一天,毛泽东问秘书田家英。什么是政治?这不是个平常的问题,当时政治家和学者对“政治”各有各的定义,莫衷一是。田家英毕竟博览群书,一口气说出许多有关政治的阐述,并一一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