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执法为公,立警为民”理念要通过每个行为主体———人民警察的认同、内化并在日常警务活动中具体体现,而每个行为主体所具有的道德素质在体现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公正执法过程中尤为重要。道德激励是公安管理活动中一个着力点,是提高人民警察个体道德素质的现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道德发展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随年龄的增加而学到的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该标准去表现道德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说,道德发展过程应包涵二层含义,其一属于“知”的道德,即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另一属于“行”的道德,即对道德理念的具体实践。就“知”的道德而言,必须在个体的认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下才可能学,所以它与一定的年龄阶段相一致。而“行”的道德,则影响因素更多、更复杂。  相似文献   

3.
道德冷漠就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道德负面现象,它扰乱社会生活正常秩序,不利于人心稳定,具有众多消极影响。本文基于道德冷漠的严重危害,重点从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三个层面分析了道德冷漠现象出现的原因,认为化解道德冷漠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社会道德教育环境和重视个体对道德规范的内化。  相似文献   

4.
面对道德社会化过程中道德认知必然存在的矛盾,积极德育理论的建构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作为积极心理学和德育研究交叉结合的时代产物,积极德育包含了心理学和哲学两大理论基础。积极德育理论的建构是在社会环境影响和个体心理内化的共同作用过程中完成的,因此,从教育者、受教育者、二者之间的教育关系以及话语建构四个维度对积极德育理论展开论述对于整个积极德育理论的建构具有宏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为在积极德育理论的建构过程中,从"超语言"层面获得实践意义的话语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对社会道德建设与学校道德教育具有深刻而独到的价值意蕴。作为一种统摄人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形式,现代性对学校组织形式的良性构建,以及现代社会境遇下个体民主、自由、理性等价值观的生成,发挥着制度变革与价值培塑的积极作用。其基本的价值意蕴在于:学校道德教育应在目的观上凸显个体道德生成的价值内涵;在实践运行中注重"脱域"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建构、注重个体的道德内化、注重民主对话及学生的道德反思、注重学生积极乐观道德理想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心理冲突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和谐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道德素质倍受社会的关注。作为提升道德水准的重要心理过程,大学生的道德内化阶段势必存在一定的心理冲突。对此,整个社会,包括学校与家庭以及大学生本身都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形成强大的推力,消除大学生道德内化过程中的心理冲突,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辽宁省青少年道德内化现状总体较好,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分析认为导致道德内化不足的原因在于:学校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与统一性;社会舆论宣传干扰道德内化深入;道德教育形式僵化脱离现实生活。由此.应切实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保持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加强社会舆论的宣传导向职能,建立全社会的道德教育体系;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加强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8.
德性与德行是个人道德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在复杂的社会人伦关系中,要进行个体道德行为模式的选择,并取得一定程度的道德效果,厘清德性与德行之间的辩证关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对德行与德性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内在与外在、静态与动态、相容与相离之关系的阐释,实现对其全面的、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对社会个体的道德自律、对社会整体的道德养成以及对社会公民的道德建设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道德行为实现的关键环节,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决定着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社会展现状况。道德主体知行转化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道德主体的社会性本质、道德主体行为选择的社会性以及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是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社会属性的理论基础。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中个体心理和外在激励要素运作机制的社会性是其社会属性的过程性动态展现。深刻认识道德主体知行转化过程的社会属性是完善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建构、实现道德教育社会化转型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理性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从政道德调控是领导干部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一般说来,这种调控是按照一定的从政道德原则和规范,约束、调整领导行为的过程。它是通过从政道德调控主体的品质修养、价值取向的内化形成一种内心的精神意志。道德是具有层次性的,同样,从政道德调控也具有不同的层次性,领导干部从政道德的社会行为调控,是从政道德调控的最现实层次。从政道德行为是从政道德的载体,从政道德作为“从政实践理性”所具有的实践指向性特征在从政道德行为中得到了最典型、最具体、最生动的体现。领导干部从政道德调控决定着从政行为方向的选择,调节着从…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鲜明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荣辱观是一种与道德义务紧密联系的,由道德内化而成的道德情感,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  相似文献   

12.
警察社会化是指新警员或警察学员学习警察文化,养成警察职业群体的社会个性,内化警察职业群体的思想、行为、价值规范,获得并担当警察社会角色的过程。就警察社会化的途径而言,警察院校的教育、培训是重点,警察个体的内化是关键,警察群体亚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警察传媒的影响要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3.
道德立法就是把道德领域中一些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依法推行,促进道德内化,弘扬社会道德。本文在对我国道德立法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我国道德立法的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未来我国道德立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道德人格,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来之于外,“内得于己”,又见之于外的实践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个体比较稳定的内在世界,支配着个体的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道德人格是由道德准则意识、道德责任意识和道德目标意识三个要素构成,而且每个要素又都是以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为主体的责任意识为直接根据和内容,又是其道德目标意识的价值基础;道德责任意识通过个体自我调控推动着道德准则意识向行为转化,又维护着个体行为的价值取向一贯性,而道德目标意识不仅驱动着个体的道德心理,而且激励着主体的道德…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相互作用、不断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到道德行为习惯的转化,又有道德行为习惯反过来强化道德意识、促进道德品质逐步巩固、提高和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既要注意知、情、意、信、行五种道德品质要素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性功能,又要发挥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刘书正  张伟 《工会论坛》2006,12(5):159-160
历史上,儒家诚信思想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儒家诚信对个体道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提高个体道德水平,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儒家诚信在社会公共领域也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提高政府诚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劳动守法的道德品德是劳动法主体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自我修养而将伦理规范内化成守法主体自身的道德品性或道德素质。道德品德是劳动法主体自觉守法的基础,能使劳动法主体由守法的道德他律迈向守法的道德自律,这就能使劳动法得到劳动法主体的普遍自觉遵守。  相似文献   

18.
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使人们对规范本身是什么清楚明了,而且,也必须关注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这是因为行为的认知问题(“知道做什么”的问题)和行为的发生问题(“需要什么”的问题)是探索实践规范性问题的基本前提。进而言之,对道德内涵品性的科学解读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公民道德的精神实质,更关系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综观古今中外人类伦理思想史,对道德品性的确认不外乎有两种倾向,一是指向主体(个体)维度,将道德主要理解为一种个体的道德责任或者说一种责任,即美德或个体美德。这是一种强调以个人内在德性的完满为基本道…  相似文献   

19.
从道德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利益是以道德方式调控社会的载体,利益是道德产生和演进的动力,利益是道德他律改向道德自律的中介。它既决定了道德的产生、变化与发展,就必然决定道德规范在道德主体,尤其在个体道德主体身上从他律到自律的转换过程,归根到底,是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通常是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最后是以形成个体的行为为终端。但由知到行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并非自然而成,必须经过中间环节即情感作用机制(意志不过是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体现),才能完成认识向行为转化的过程。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探讨国人的道德情感功用已成为道德建设中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