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修林 《前线》1963,(12)
上期我们讲了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这一期我们再谈谈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谈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关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样,上层建筑对手经济基础也起  相似文献   

2.
一、“三个代表”体现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引起的。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是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衡量某种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进步与否的标准只能是看其是否适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一个适应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仍然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生产力的确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生产力要继续发展却遇到了多种多样的阻力。首先是生产关系里面有一些东西同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推动着新旧社会的代谢。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然,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生产  相似文献   

5.
首先我们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任何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关于这一点,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认识。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引起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发展。但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揭示了一切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表现为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第一节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  相似文献   

8.
我们说改革具有长期性,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贯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始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只有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永远充满生机活力。第二,对于每一阶段的改革来说,也具有长期性。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没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不但改革无法顺利进行,还可能导致生产的严重  相似文献   

9.
一种意见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只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不包括那些残余的或萌芽的东西;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所以在一个社会中,它的基本矛盾只能有一种。另一种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毛泽东的贡献在于他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规定为社会基本矛盾,并且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新认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科学界定经济基础的范畴,对于深刻理解十五大精神,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一、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即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能否正确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顺利地健康地进行改革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决定》明确指出,我们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发展,它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互间的关系,存在着既相适应的一面,又有矛盾着的一面,但这种矛盾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来解决。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根本不是什么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那种革命,在任何时候和任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充分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的主要教训,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看待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表现为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根本观点。可是,过去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4.
第一种意见认为,目前我国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产力,或者是发展水平还很低的生产力。其根据主要是:第一,从理论上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一般情况下,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通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已经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鲜明的哲学特征,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将发挥重要的哲学功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以下哲学特点:1.高度的科学性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依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力是人…  相似文献   

16.
社会基本矛盾这个概念是毛泽东提出来的。而这个基本思想和研究社会发展的方法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基本方而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作了经典性的论述。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辩证运动规律,阐明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毛泽东把马克思发现的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刚刚由社会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由阶级斗争转向自然界斗争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在1957年发表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上层建筑必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调整。任何把社会主义制度看成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的哲学名著《矛盾论》,在谈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相互转化问题时,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实践和理论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等,有如下的辩证唯物论的论述:“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认识确定发展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要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因为经济是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