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中央民族工作12条"中的第四条,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民族问题的新理念,实现了民族问题概念的升级换代.这一概念中的"两个包括"全面拓展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思维空间,使民族问题的外延更加扩展."三个关系"则明确标注了民族、阶级和国家是关涉民族问题的三个警戒区域."五个共性"是民族问题的本质属性.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从整体上看,民族问题都只能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学习中央"12条"的第十条。首先明确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两个共同",从而论述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不同的侧重,如今在"两个共同"旗帜下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最后强调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集中解读中央"12条"的最后一条,认为该条表述的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关键战略。强调认真把握并贯彻落实该条精神,建设性地引导民族地区干部培养选拔与人才资源开发,努力促进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建设与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方案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本科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运用情趣建导方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正确解读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简称中央"十二条")中的"第二条"表述。通过情趣建导环节使学生加深对党和国家民族理论的了解,树立起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本方案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本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运用情趣建导环节,对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简称中央"十二条")中的"第六条"内容,即"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作出正确解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我国民族事务的原则,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社会主义祖国观。  相似文献   

6.
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本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运用情趣建导方案进行教学设计,系统介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发展战略,着重介绍广西民族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民族政策,通过授课让学生基本掌握中央"十二条"中第十二条内容,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决心和信心,坚定为民族地区发展贡献力量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7.
民族关系是新疆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直接影响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教育关系到新疆未来的发展,"民汉合宿"是新疆各民族大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途径,是各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在政府和高校的一致努力下,"民汉合宿"显著地提高了民汉大学生对民族认同的正确认识。今后应继续加以引导和协调,辅以具有新疆高校特色的校园主流文化和宿舍文化,为民族团结、民族认同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豫和专题的教学内容是中央"十二条"中的第一条关于民族定义的解读,从主题内容解读、得意之作赏析、求实拓展思辨、情趣归纳演练、课后网络建导五个部分来诠释此次建导教学设计。通过习研演练情趣建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建导中理解民族概念的内涵,并深入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中央以文件形式对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作了十二条表述“。十二条”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重要发展。本文就“十二条”对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永和情趣建导方案结合广西民族大学校本教材《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通过不同视角理解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正确解读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简称中央"十二条")中的第三条表述。通过情趣建导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存在的长期性,正确理解族性再生的现象,加深对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了解,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相似文献   

11.
中央"十二条"第七条对民族平等、国家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和各民族维护法律尊严的义务作了精准的概括。通过习、研、演、练四大板块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对民族平等简单、僵化的认知,达到从更深的层面引导学生辩证、动态地看待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讲针对"民族问题"认识上偏于狭隘的传统误区,借助佛经"指月"典故,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叙述中,给出中央"十二条"从国务视角规定的民族问题概念(第四条):"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发展,也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以此为下边各讲的展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9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这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央民族工作12条”中的第四条,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民族问题的新理念,实现了民族问题概念的升级换代。这一概念中的“两个包括”全面拓展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思维空间,使民族问题的外延更加扩展。“三个关系”则明确标注了民族、阶级和国家是关涉民族问题的三个警戒区域。“五个共性”是民族问题的本质属性,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从整体上看,民族问题都只能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民族凝聚力与统一战线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而相得益彰的,民族凝聚力既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又是党夺取和巩固政权的根本保证,统一战线工作又推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使民族凝聚力得到充分整固和提升,两者都具有团结、统一的作用.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民族发展之路,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讲在完成具体解读的基础上整体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理论政策体系,并具体涉及中央"十二条"之五的内容。继而由"指月"典故联系广西12个世居民族和谐发展现状,以"四个模范一个凝聚力的体现"和"七个八"概括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经验"回扣中央"十二条"的和谐精神,形成"民族大义十二和"结语。  相似文献   

17.
论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随历史发展不断丰富,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紧密结合"八荣"、"八耻"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文学艺术载体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名概括民族理论政策“12条”的第一条,对民族概念的表述与斯大林民族定义之间有本质差异。这种表述既有效行使民族概念的中国话语权,又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性。文章最后还从国家安全以及复杂性思维等角度对“12条”的这种表述作了相应的阐述,既保持了作者以往研究的一贯风格,又阐述了作者关于“12条”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系列研究的课题主旨。  相似文献   

19.
论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随历史发展不断丰富,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紧密结合"八荣"、"八耻"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文学艺术载体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民族观是指人们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最基本的看法,以及在这种基本看法指导下处理具体民族问题的原则。郑观应既有民族优越观,又有民族平等观,二者的对立,在他资本主义商业民族观中又得到统一。这种以"对立"、"统一"为鲜明特征的民族观,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他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