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进入人的头脑并舍弃了实际现象中个别的、次要的、具体的特征而经过科学抽象形成的普遍规律。理论所概括的共性与实际所显示的个性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要发挥理论的物质作用,需要把它从一般还原到个别,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里,时空的变化因素应充分考虑进去。据此,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的历史和逻辑的转化环节要经过“三化”,即: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当代化;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具体化。  相似文献   

2.
在哲学史上,康德最早明确地提出知性与理性的区别,促使人们注意“心灵”之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的事实。但由于他一直停滞在这种区别上,即把理性看成是不包含任何区别的纯粹抽象,不认识它是对知性的局限性的扬弃或消解,不了解知性的有限与理性的无限的辩证关系,因而最终没有完成对形而上学知性思维的批判。黑格尔则不同。他将辩证运动导入思维,从而突破了康德为我们的知识划定的界限。黑格尔认为,感性是直接的和盲目的,知性是生硬的和抽象的,只有理性才是辩证的和万能的。知性只能认识有限事物,而对有限事物的认识不是真理。形而上学的首要  相似文献   

3.
张小媚 《世纪桥》2008,(9):58-59
主体能动性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独特理解、对想象力及范畴的描述、对"统觉"或"自我意识"的阐述等对主体能动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具体论证,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进行了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4.
主体能动性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独特理解、时想象力及范畴的描述、对"统觉"或"自我意识"的阐述等对主体能动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具体论证,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进行了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5.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具体的、个别的东西开始的,然后再上升为抽象、一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最后,又依据对于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作指导,认识、剖析具体的、个别的东西,具体地解决具体问题。从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然后从抽象回到具体,由一般回到个别,是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具体和抽象、个别和一般是对立的统一。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正确地处理具体和抽象、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使认识和行动符合于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6.
哲学和一切社会科学一样,都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对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理论界没有什么分歧,问题是怎样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大家在这这方面的看法并未统一。本文试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理解以求教于大家。一、以往,有的同志习惯把高度抽象的哲学原理直接应用到非常具体的问题中去,把哲学理论与具体事物直接联系起来,采取对号入座、立竿见影等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7.
休谟认为从经验出发,我们无法得出具有必然性的因果观念.因果关系的客观存在只是心灵的习惯和信念的结果,其结论使得事实的真理完全丧失了必然性的根基.康德首先改变论证思路,不是从事实中寻找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基础,而是通过证明因果性法则是经验所以可能、因而是认识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从逻辑的角度为因果必然性找到了合法性.从而实现了从事实的必然性向逻辑的必然性的超越.这种论证方法是"自上而下"的,主要表现于其范畴的"客观演绎"中.但康德也并未无视"自下而上"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其"主观演绎"和"原理分析论"中对从感性出发通过先验想像力而构成知识的人心活动的描述中.这两种方法互为补充,使康德较合理地解决了休谟所提出的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普遍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康德与马克思的道德思想截然不同,虽然两者都明确地将人作为道德的主体,并围绕着人来进行道德体系建构,但由于二者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导致他们的道德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差异。在先验哲学中,康德将人看作是同时生活在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二元的有限存在物,并为人的认识能力规定了界限。因此,康德将道德律作为一条绝对命令而颁布给人,将道德标准作为先天的知识而赋予人。与此不同,马克思从现实的感性活动的人出发,从人的活动中、阶级社会中、阶级利益中考察道德的产生、存在和变化,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伪善,揭示了人类社会道德的本质,描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的道德样态,实现了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6,(12)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价值无涉",是要划清价值判断与经验事实的科学知识之间的界限,建立不同于自然科学而又能保证其客观性的社会科学方法。他认为研究者对经验材料的逻辑论证不能上升到价值判断,必须保持对事实的客观认识,并要求研究者在进入对对象的研究阶段时必须采取客观理性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一、知性问题的提出及其内涵知性问题的提出源于人们对认识过程的思考和疑问 :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对于人来说都是无法一下子达到的 ,那么人们的认识是如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呢 ?人的认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理性具体需不需要中介环节呢 ?是否人一旦形成了概念 ,并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就能够从事物的总体和事物的发展把握住事物的内在本质呢 ?正是这些问题促使人们提出知性问题。在哲学史上 ,康德与黑格尔都曾对知性下过定义 ,但他们共同的局限在于没有揭示知性的实践基础。本文认为知性是认识主体从一定的认识框架和实践目的出…  相似文献   

11.
谢友倩 《唯实》2009,(11):36-41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两版范畴先验演绎和图型论中规定了先验的想象力作为认知过程的一个必要功能——具有积极地建构经验对象的能力。胡塞尔对于想象的现象学分析超越了康德先天逻辑构造对象这一模式,他的想象与纯粹内时间意识的体验紧密相关。胡塞尔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把作为先验逻辑设定的想象改造为在时间中纯粹构造自身的现象学的想象,它与感知一起构成直观为一切知识奠基。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认为,一切都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因此,逻辑学的开端,是直接性的,又是间接性的。开端必须是间接的,也就是说,是有根据、得到证明了的。黑格尔将自己的先验绝对知识——逻辑学,看作是有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他要揭示这个过程,以说明思维活动创造一切的实体性,以说明思维、理性及逻辑学的此岸真理性,真正扬弃康德的先验逻辑。  相似文献   

13.
鉴赏     
《当代贵州》2014,(6):59-59
《即兴31号》(油画)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俄罗斯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与彼埃·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一起,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他所写的《论艺术的精神》、《关于形式问题》、《点、线到面》、《论具体艺术》等,都是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他的画面中放弃了具体的内容和情节,突出运用点、线、面、色块、几何图形等纯粹的绘画语言表现内心的感觉、情绪、节奏等抽象内容。  相似文献   

14.
狠抓落实 重在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是》2000,(7)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党中央在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任务要求上都已明确,现在的关键是要付诸行动。抓好落实。 抓落实,首先必须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一切工作都要靠人来完成,而人是有思想的。一个人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不能把工作同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他能把工作做好吗?人在社会上不可能不接触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96325部队72分队方超来信:认识《军队党的生活》归功于我的前任。当时,刚从机关到连队任指导员,心里感觉对抓支部建设没经验,无从下手。我向前任诉苦时,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军队党的生活》,告诉我要学的党建知识这里面全有。开始我还有  相似文献   

16.
在新形势下,考核干部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切实克服凭个人好恶、感觉和经验评价干部的弊端,获得对干部真实、客观、准确的认识。为此,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首先,采取全方位、立体式的方法考察了解干部。任何现象都存在于大量的客观实践之中。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就必须深入实践,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其中增大考核干部中的信息量是关键。一是要拉大考核的时空跨度。人是社会的人,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其思想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行为无不同社会相联系。因此,考察了解干部…  相似文献   

17.
康德通过一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将道德哲学作为一种道德形而上学来加以建构,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树立起道德的最高准则,从而建构起一整套伦理学的概念,如命令、义务、意志和善等。但是,康德的道德范畴是基于先验哲学体系下的道德,他抛弃感性经验谈论道德的高尚却并未说明如何进行道德实践。由此,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下道德的目标和实现之间,势必会出现诸如感性和理性、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至善和现实的德性等一系列的鸿沟。基于此,马克思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进行批判,将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下的道德转换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道德,使主体重新出场、对客体重新阐释以及在实践中将二者统一,从而为人类的道德诉求与终极关怀提供了现实指导,同时也实现了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自由、公正和理性是康德伦理学的三大基本概念,而义务与权利的内涵必须根据自由、公正和理性加以阐释。在康德那里,自由主要指的是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或自主性;而公正的普遍法则是:外在行为的方式务必确保个人意志的自由行使同一切人的自由得以和谐共存。康德认为,善良意志之所以为善,就在于它是理性意志的自由;理性在道德哲学中居于统率地位,惟有理性才能确立道德,唯有自由价值才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康德的公正法则是所有理性人都会同意的社会契约,是确保社会公正、和平与和谐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在他看来,确保自由和公正应成为对政府和合理之法的道德要求,合理之法必须促进人的自由。他一方面强调服从政府和法律的道德义务,同时也承认反抗与革命的道德权利。康德的伦理学和公正思想为人类社会"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建构,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曾分别将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人的需要".目前学界对人本质的传统解读方式或是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或是将其定义为这三种特性的总和.实际上,上述三种结论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相反,它们呈现为一种不断扬弃和提升的进程.马克思对于人之本质的探索采用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最终在人之需要中实现了对人本质的全面、具体、历史的把握.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抵制后现代哲学思潮的侵蚀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康德和黑格尔的自由观为马克思自由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批判启示。康德自由观主要表现为实践理性下的道德自由,主张只有在理性自律和道德准则下人们才能为自己立法。黑格尔主张以绝对理念作为逻辑前提的精神自由,将自由的实现寄托到绝对精神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将自由落实到“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历史中,将自由与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联系起来,坚持人类通过不断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在实践中实现真正自由,强调人的自由既不是一个既定结果,也不是抽象的道德理念,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领域思考自由,扬弃与革新了康德的道德自由观和黑格尔的精神自由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