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犯罪发展变化及其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犯罪发展变化及其理性思考康树华犯罪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个人行为。因此,它不是孤立的,是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而变化的。建国近50年来,我国犯罪随着我国的政治形势、经济变革和社会治安情况等的变化而变化着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犯罪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各地有组织犯罪的情况较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由过去的斗气逞强、欺压群众、滋事生非,向霸占市场和资源、牟取暴利、渗透政治体制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方向转化。其涉足多领域大肆攫取经济利益的特征日益明显。研究和分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其犯罪动态,建立有效的防控理论体系,维护正常、安定的政治局势和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犯罪不只是个体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本文在理性思考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理论基础之后,分析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现状和缺陷,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角度提出了立法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趋势及其防范对策———对六安市青少年犯罪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何宏东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情况日趋严重,已成为一个十分敏感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对市检察机关1995年以来(截止1997年8月底)所办案件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后的数字清晰地说明:青少年...  相似文献   

5.
孙贵彬 《天津检察》2008,(4):14-14,13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有了很大变化,涉嫌的罪名从盗窃、抢劫等财产型犯罪,发展到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包括伤害致人死亡)、强奸,以及制造枪支、招摇撞骗等多种类型,特点为犯罪主体低龄化、团伙化,且犯罪手段残忍趋于成人化等。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上的原因即未成年人个体自身的原因,一般认为,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我评价以及是非曲直的评判能力,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犯罪及实践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是当今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在我国。虽然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的建立和运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是近年来却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地区内、行业系统内、全国性的计算机网络纷纷建立,并可通过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联。伴随着电脑的广泛运用、个人电脑的发展以及发达的信息网络的建立,计算机犯罪已不再是远离我们的话题。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计算机犯罪作为一种高科技犯罪,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已充分显现出来。正因为如此,这次修订刑法典时,增加了有关计算机犯罪的…  相似文献   

7.
一 关于如何认识犯罪的基本特征,争议很大。理论上一般认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定义,正确揭示了犯罪的本质特征和法律特征,但在表述上并不完全相同。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二特征说 该说认为犯罪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法律特征是刑事违法性;①“根据上述理由,我们赞同两特征说,并且认为犯罪的两个基本特征应当是:(1)犯罪的本质特征──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2)犯罪的法律特征──行为的刑事违法性”。② (二)三特征说 这是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  相似文献   

8.
建立反吸毒新模式的前期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毒总是和构成毒品犯罪的毒品供应相伴而生,在打击毒品犯罪的同时,要研究吸毒问题,解决成瘾性与复吸问题。我们应对现有反吸毒观念和模式进行理性思考,建立与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铲除毒品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并以此构思我国反毒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梁瑞琴 《河北法学》2012,(2):195-200
贿赂犯罪作为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犯罪形态之一,其发展和变化总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现状具有必然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成份、激励机制和国家机关调控经济的职能手段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与此相关的犯罪形态的变化,贿赂犯罪的犯罪形态变化体现在犯罪手段、犯罪目的、犯罪数额等各方面。同时由于司法机关对贿赂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增强,新时期的贿赂犯罪呈现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如何有效遏制贿赂犯罪的发展态势,已成为检察机关在打击职务犯罪上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涛 《犯罪研究》2014,(2):26-38
犯罪学研究的犯罪人应当是理性的犯罪人。行为人选择犯罪虽然在价值理性的角度看存在不理性的成分,但是犯罪学的研究应当注重犯罪人行为的实践理性与工具理性。犯罪人对犯罪的长期后果(法律后果)低自控与低自珍不是决定犯罪人非理性的决定因素。适应性非理性应当注重对于犯罪情境的分析。当代理性选择理论强调犯罪人的有限理性,犯罪预防的落脚点在于对于犯罪人犯罪机会的控制与犯罪具体社会情境的抑制。  相似文献   

11.
一、刑事责任连带的概念及内涵 什么是刑事责任连带?他与民事中的连带有什么区别?笔者认为,应将刑事责任连带界定为:犯罪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产生刑事责任时,因该刑事责任的实现而产生新的刑事责任,或该刑事责任未及时终结,致使犯罪行为或犯罪结果引起另一个或多个刑事责任的产生,此后产生的一个或多个刑事责任与最初的刑事责任之间存在着一种关联关系。它具备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应具有特定质的规定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刑事责任的连带是刑事责任发展变化的结果;(二)、刑事责任连带是刑事责任发展变化中引起新的刑事…  相似文献   

12.
李琦 《犯罪研究》2011,(1):75-80,9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边境地区边民往来逐渐频繁,境外边民跨境(违法)犯罪这种颇具区域性色彩的犯罪形式也随之出现日益严重的势头。研究和打击跨境(违法)犯罪具有其独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边境地区现实情况出发,研究境外边民跨境(违法)犯罪的概念、成因、类型、打击难度和打击防范对策等相关问题,旨在对惩治境外边民跨境(违法)犯罪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有组织犯罪及其在我国的现状陈敏储槐植有组织犯罪,有的也称黑社会犯罪,学者对它下了各种定义,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特征是公认的:(1)有严密的组织和帮规门约;(2)通过暴力欺诈等手段获取非法利益;(3)连续从事各种犯罪活动;(4)追求经济利益;(5)通过...  相似文献   

14.
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转变(一)由实验室研究向现场研究转变。传统犯罪心理学研究主要使用量表、问卷测查及实验设计等方法。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出现了由实验室向现场研究的转变。研究者借助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观察、测定和记录个体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7,22(5):116-116
武汉大学教授莫洪宪在《湖北警官学院学报》(武汉)2007年第1期上著文《犯罪论构造应注重的规范性要素》说,在我国刑法理论和实务中,忽视规范评价及规范的要素,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相当于犯罪成立的四个部分的零部件,它们可以被机械地拆卸和任意组合,而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和一加一等于二相同。这样的犯罪观论点,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生活上的感觉和一种平面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于改之 《法学家》2007,6(4):54-63
我国当前刑事立法中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问题,其实也就是刑法的调控范围之理性思考的问题.我国刑法应否对某些行为予以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关键不在于行为是否仅具有法益侵害或违反规范,而在于行为是否达到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的程度.以此为实质基准,就可以对当前刑事立法中的某些热点之"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走私犯罪是一种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1979年刑法即已对此作了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走私犯罪不断增多。为了严厉打击这类犯罪,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对走私罪作了较大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时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时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第74条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本文以三个实践中的案例适用缓刑为例,简要分析了缓刑的适用以及条件,是以案说法。  相似文献   

19.
关于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几点理性思考何能高一、刑事审判方式是否需要改革?我国现行的刑事审判方式的现状是,实行大陆法系“纠问式”的职权主义的审判制度。这种审判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惩罚犯罪。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保...  相似文献   

20.
犯罪中止,是我国现代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施行已久。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法律专家学者几乎众口一词,都将犯罪中止界定在犯罪结果产生之前的犯罪过程中。例如,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的《刑法学》(1997年7月第1次修订版214页)释道:“犯罪中止的发生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的发生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因而没有发生犯罪结果;二是在犯罪行为实行完毕以后,犯罪结果尚待发生的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笔者认为,将犯罪结果已经发生,犯罪结果处在发展阶段上,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