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许多描写男性阳刚之气的作品,他的创作主题大多是战争、斗牛与死亡,致使很多人认为,女性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处于边缘地位,甚至认为海明威仇视女性。仔细阅读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不难发现海明威的某些观点迎合了当时的女性主义,他实际上是同情和支持女性的。  相似文献   

2.
王婷玉 《工会论坛》2011,(5):149-150
海明威的作品只有一个主题:死亡。然而在这样一个单一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主题下,却创造出了经典的“硬汉”形象,读者在一个个悲剧结局的故事中感受到了积极的精神力量,这正是海明威作品的迷人之处。而海明威的人生亦是充满传奇色彩,本文将跟随海明威的生活脚步,以他的几部代表作小说为例,分析其作品中的“硬汉”形象的形成及本质,以探寻海明威作品的力量源泉及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的作品在主题,人物形象,对女性的态度及艺术表现上都有着系统性,稳定性和延续性.本文从海明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入手,揭开海明威小说的死亡主题及抗争寓意,从而提出其强烈浓厚的男性意识以及借用女性形象彰显其"没有女人的男人"的作品视角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生命超越"文学主题源自于人类"生命超越"的精神现象。这种现象基本体现为两个维度:神之超越和人之超越。当人类处于幼稚、懵懂状态,承受着强大的自然异己力量的统治和压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上帝、佛等超自然的神灵,以期获得生存的信心和勇气。此为神之超越。而当神之超越不能满足人的需求时,就产生了以人为核心的人之超越。虽然二者都是在意识领域中来实现生命的突破和飞跃,都是用精神力量为人生指出一条光明之路,来抚慰人的灵魂,但以人为终极目的充满理性的人之超越,与以神为终极目的具有浓厚的虚幻性的神之超越则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儒家知论是一种广义认识论,德性化是儒家知论的目的,超越化则是其知论德性化得以实现的依据。儒家将知、德两种意识现象统一于人的精神生命和宇宙的精神生命整体,或侧重认知能力走心即性即天的内向超越路径,或侧重认知对象走格物致知的外向超越路径,形成一种从终极存在意义上把生命、道德、认知统一起来的本体认识论。儒家通过超越化实现了知论德性化,但它同时面临着如何解决超越之知与现实之知的关系问题,宋明新儒学用德性之知统摄闻见之知,现代新儒学提出智的直觉与良知坎陷的两种超越之知,对象化认识论的独立地位仍然没有得到肯定,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寻求知、德的对立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儒家知论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6.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超越"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万物皆为人类服务;而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人类"遍在"于自然,为自然一成员,与其它万物处于平等地位。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非洲故事》,发现小说主人公戴维从一位企图"超越"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者,逐渐成长为一位"遍在"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西法东渐”的思想史逻辑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的中国法理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四大缺陷,整体上而言,只能是知识之学而非思想之学。这是西法东渐所导致的结果,而西法东渐乃近世以来中国法学成败之所系。因此,我们需要探究其背后的思想史逻辑以及克服中国法理学研究之缺陷的超越之道。也即,实现法学研究从关注文本到解决问题的转变,通过张四维与通三统来实现对古今中西的糅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出发,对其经典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叙述视角、对话、语调和节奏、象征意蕴等方面的艺术性"空白"做了探讨.海明威有意为之的"空白",留给读者的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审美自由和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笔下人物的一部分活动不都是他们内在驱动的作用,在于人的生命本能;人的两种基本本能,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对人类行为的支配是相反的;但二者却又在某种程度上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一、总论《乞力马扎罗的雪》(TheSnowsofKilimanjaro,下简称《雪》)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的一篇意识流小说。这部小说一反海明威通常采用的结构紧凑写法,在叙述现实即死亡逼近和得逞的主线上穿插了若干段以插叙、倒叙和象征为主要形式的意识流叙述,两者交汇贯通,形成了形式和意识的完美契合。难怪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认为《雪》是海明威最有才艺、最有造诣的短篇小说。二、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乞力马扎罗的雪》叙述的是作家哈里生命中最后一天的生活,他到非洲狩猎旅行,不慎擦破了腿又没有及时治疗,以…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超越以往关于“法规主角”、“硬汉性格”的分析模式,通过对《拳击家》的分析,论证海明威作为二十世纪人类精神状态的表现者,他的作品主题是对二十世纪人类的精神境况的把握。他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存在的困境与孤独,但同时不乏亮色以给人希望,表明作者寻求解救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内在超越”与儒学的宗教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中蕴含的"超越",不是指向彼岸王国的超越,而是在人自身之内实现的精神超越.儒学是一种典型的"内在超越"的思想形态,它妥善地处理了生命的有限性与终极理想的超越性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儒学有对超越境界的追求,所以,它虽非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宗教,但同样能够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从而表现出宗教的某些特性,具有宗教性.  相似文献   

13.
欧洲一体化对东亚合作的若干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怀普 《外交评论》2005,3(2):42-47
东亚合作目前面临两个突出的、需要在认识上超越的问题:一是如何超越东亚的巨大差异性,从而形成各国对于东亚合作之共同利益的集体认知;二是如何超越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安全观和构筑东亚新型国际关系结构。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文探讨了欧洲一体化对东亚合作的若干启示,认为全球化推动下的共同利益构成了东亚合作的历史动力,合作安全是实现东亚和平与繁荣的根本途径和保障,而文化因素对东亚合作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玻璃动物园》是一曲抒情、诗意的造型戏剧,再现19世纪30年代美国人生存状况。在该剧中,剧作家运用了多维艺术表现手法突出剧中人物的梦想之现实回味、悲剧之生存超越等悲剧主题,展示了该剧诗意化之艺术魅力,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不断追求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相似文献   

15.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是楚骚美学的具体表现。屈原拥有热烈的感情,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和君主。屈原还有高尚的理想,但是,当时社会使其理想难以实现。他最终走向死亡,以此实现对生命的超越,对真理的问询,其理想与情感也在死亡中得以统一。屈原这种独特的情操传统为后世带来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何去何从?面对当代世界发展困局,中国政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客体、治理成效、治理目标等五方面实现对西方治理观的超越,在内涵上实现“五位一体”的整体化建设,描绘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未来。  相似文献   

17.
象征主义手法是海明威在作品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在小说《杀人者》中,海明威运用象征手法,影射社会现实,表明自己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立场。  相似文献   

18.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是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言人,也是第六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4年)的美国人。有的评论家认为海明威是继马克·吐温之后对美国文学语言影响最大的作家,他的独特文体风格影响了不止一代文风。海明威的大多作品来源于他的经历。尽管作品中的人物年龄、性别、职业各不相同,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硬汉形象”,他可以是反法西斯战士、斗牛士,也可以是普通的渔夫。“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作品中最有魅力和最突出的特点。海明威分三个阶段完成了他的“硬汉形象”。19…  相似文献   

19.
《老人与海》中多次出现与棒球运动相关的意象,包括棒球队、棒球英雄等,因为当时棒球在古巴是一项很受欢迎的运动。除此之外,桑提亚哥在海上反复想起棒球英雄迪马乔,他对迪马乔的经历和精神品格产生一种强烈认同,他们二人都体现了海明威准则英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更进一步讲,棒球英雄的品格也是海明威推崇的,体现了海明威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相似文献   

20.
正值全党掀起“创先争优”活动高潮之时.适逢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克服后危机时代的羁绊、实现弯道超越之际,《党员生活》迎来了而立之庆!真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