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排行榜     
《工会博览》2008,(6):49-49
梁漱溟是五四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学者艾恺称梁漱溟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当初蔡元培先生聘梁漱溟去北大担任讲师,教授印度哲学,其时梁氏并无任何学位,所有学问皆读书自学而得。梁漱溟先生在时代风云中能有所自立,概由他读书深思的功力深厚过人。  相似文献   

2.
1980年8月,《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的作者艾恺来华专访梁漱溟,长谈十余次并做了录音,时至今年年初全文方才整理成《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出版。在书中,最后的旧儒家、最早的新儒家梁漱溟回顾了自己87年的生命历程,评点了近现代史上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思想人物。梁漱溟品评人物中,最有趣的是对冯友兰的评价。当艾恺问到“除了您自己之外,在现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儒家人物是谁?”梁漱溟第一个提到了冯友兰。梁漱溟非常有趣地说:“他好像是儒家,好像是发挥中国传统思想,好像是这样,可其实呢,他的为人是老庄的吧,老子一派。老…  相似文献   

3.
新书介绍     
《南风窗》2014,(17)
<正>《梁漱溟日记》(上下)梁漱溟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版有"最后的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1893~1988)早年投身乡村建设,巡视抗战敌后,调停国共两党争端,上缙云山闭关修佛,解放后参观城乡新变与土地改革,"文革"  相似文献   

4.
教育:梁漱溟乡村建设之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先生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认为"乡村建设"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而教育则是进行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梁漱溟先生的教育是个人与社会结合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是知识分子与农民结合的教育,是"政教合一"的教育.梁漱溟先生试图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平和的教育,来达到改造乡村,进而改造整个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吾儒     
龙坪 《南风窗》2008,(21):93-93
1938年,中日战事正酣,浙江大学南迁至江西泰和。马一浮从杭州避寇亦来此地,浙大校长竺可桢遂设国学讲座,请马一浮讲学。马一浮何许人也?近代大潮激荡之下,儒家一脉最后溅起三朵浪花: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据说,梁以笃行胜,熊以思辨胜,马以学问见识胜。最闻名的桥段,要算梁与  相似文献   

6.
涂强 《工会博览》2008,(11):94-94
梁漱溟是近现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通过中西文化比较衍生出文化失调说,继而发展其乡村建设理论。其乡村建设理论倡导通过开展农业合作和农村教育,以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社会结构再造和民族复兴。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对我国当今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革命和改良的辩证关系为视角,审视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作者认为,农村革命与乡村建设是毛泽东和梁漱溟在探讨救国之路过程中得出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也是他们各自全力以赴进行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实践.尽管两者在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上大相径庭,一个是革命,一个是改良,但他们都基于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认识和体察,其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从农村做起,复兴中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交伦理的历史参照与思想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现在20多年来,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中国外交也是一样。也正是这种极其深刻和巨大的变化,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外交中的伦理与价值问题,这同其他领域的研究发展是同步的、互相影响的。如以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中国外交作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包括伦理与价值在内的各种问题,都可以说面对着四个参照系。一个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中所阐释的一套相关论述。在这些中国古代的思想中,有很多内容是在阐述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等等,在国家行为、政治、战略、政策中的重要作用。这些论述告诉人们,中国的古人已经做…  相似文献   

9.
李北方 《南风窗》2013,(20):13-13
梁漱溟先生在当下是颇受尊重的。我以为,这份尊重多少和他当面顶撞过毛泽东有些关系。他们二位交锋的缘起与怎么看待和处理农村问题有关,但高潮部分却跟小孩子拌嘴没啥两样了,梁后来的说法是"意气用事"。梁漱溟谈农村,当然是有资格的,他是最早期的"乡建派"的代表人物。但不能不承认的是,与预期相比,他搞的乡建试验并无什么成效,可以说是一事无成。也有人说,是日本入侵打断了  相似文献   

10.
蔡晔秀 《南风窗》2008,(4):96-96
小川绅介的《收割电影》终于在中国出版了。这本纪录片大师的真挚心灵史,所论述的问题不仅仅指向电影本身,更多的是透过电影事件对人生、对国家、对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尹鸿伟 《南风窗》2007,(11):52-54
联合国难民署5月10日公开表示:“中国近30年来对境内越南难民的安置工作是世界上难民安置和融入社会最成功的范例之一。”近年来,许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的公民来到中国成为“新难民”,新背景下如何处理越南难民身份问题,仍是一个考验。  相似文献   

12.
正前言:在传统国学"六艺"中,"礼"位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讲礼仪,我们就不能不学习一下古代士者必读之书——《礼记》。《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五经"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生动流畅,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中华礼仪之美。今儿,主讲人艾君就与大家一起聊聊关于《礼记》的一些话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历代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正统和居于主流地位的法思想——儒家法思想,其核心内容为"仁"和"礼",实质是礼法共同体,价值准绳是义。本文借鉴思想史、社会史的方法,首先阐释了儒家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法思想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儒家法思想的现代价值,借鉴和继承其精华,探求对现代法制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梁漱溟对中国文化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其新儒学文化观是乡村建设的哲学基础,而乡村建设则是新儒学文化观在实践中的具体呈现.本文试图将梁氏置于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通过考察其新儒学文化观与乡村建设的关系,来管窥文化选择对现代化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茜 《工会博览》2010,(2):58-59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也是社会保障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但发展至今同样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推动目前中国的社保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人生经常面临许多抉择,也经常遇到许多令人不解的现象,而且都找不到答案。没错,这些就是哲学问题。你可以选择不面对哲学,却无法逃脱哲学问题的纠缠。  相似文献   

17.
正前言:《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它同《易经》一样,被后人誉为儒家的理论渊薮。也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大学》讲授"初学入德之门"入门读物,而《中庸》则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千年来,儒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许多理学大家则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则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问题。当然,在历史的长河里,"中庸"也曾被片面误解,  相似文献   

18.
环境问题演变为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环境问题成为中日关系中的重要课题,则是冷战后中日关系的显著特色。中日两国同处东亚,一衣带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快,潜力巨大;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两国的环境政策均对世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是举世公认的环境大国。因此,中日两国政府在双边关系中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既对两国关系重大,同时也具有世界意义。本文拟从中日环境关系入手,并将其纳入中日关系的总体框架下加以考察。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环境问题传统上届于一国内部的技术性问题,它是如何演变为中日之间的外交课题的?大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家目标之一。根据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不同关系,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西方环境伦理,即人类中心主义、感知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儒家经典文化中存在丰富的生态思想,既有表现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容,也有表达动物福祉、生态系统和"天人合一"整体融合的内容,基本属于弱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还存在一些障碍,但是经过改良的儒家思想能够极大地促进传统思想发生转变,从而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解决中国面临的巨大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有一个人生信念:只要努力,人人都能成功。凭着这个信念,我由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生,挤进了被誉为澳大利亚十大律师事务所之一的嘉登瑞威律师事务所;我圆了一个梦想——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拿到了MBA学位,继而在与澳大利亚蒙纳士蒙特丽莎商学院的合作过程中,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工商管理培训市场赢得了成功,成为该学院中国首席代表…… 信念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念的力量源于人的一种基本渴望——对卓越和成功的渴望(心理学大师威廉·詹姆斯的理论发现)。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我始终用激情和价值观不断浇灌、呵护我的信念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