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北大已经走过110年的风雨历程,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从这里走向世界。而我作为北大的校长,也非常有幸,和师生们一道,经历了北大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平稳的一段黄金时期,我校的国际声誉也不断提高。我回母校担任校长已近九年,每当毕业生离开的时候我都会代表学校,代表全校师生,给同学们祝福,给同学们提出很多希望,我希望每一个从北大走出去的年轻人,都能奋发有为,洁身自好,脚踏实地,志存高远,都能继承这所大学伟大而光荣的传统,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北大人!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资讯     
《民主与法制》2014,(35):44-45
[毕业生明码标出等级价 招聘该不该论校排薪] “普通院校5000元,重点院校6000元,211工程院校7000元,985工程院校8000元,清华、北大、电子科大9000元。”在招聘会中,深圳一家企业将应届毕业生的起薪点,根据其划定的院校级别分为五等。这样论校排薪,是否妥当、公平呢?  相似文献   

3.
百家言     
责任不可忘却1997年的寒假,正在英国牛津大学读书的北大经济系毕业生俞冰接到一个越洋电话,她的父母及姐妹、侄儿、侄女一家6口人突然因煤气中毒全部死亡。在排除他杀和自杀的情况下,俞冰在殡仪馆的调查令人毛骨悚然。从1996年至今两年多的时间内,安徽省芜湖...  相似文献   

4.
去年11月22日晚,4辆“金龙”大客车将400多名北大、清华学生接到五星级的中国大饭店,参加丰盛的冷餐会,做东的是大名鼎鼎的美国高盛公司。这仅仅是2000年度高校毕业生争夺战的一幕。为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教育部规定:“用人单位到高等学校招聘毕业生的活动应安排在每年11月20日以后的休息日和节假日进行”。其实,在此之前,一些用人单位便通过高科技手段向学子们发起了猛烈的宣传攻势,他们的电子邮箱纷纷爆满。一些企业更是“魔高一丈”,你禁止我进校园,我就请学生出校园,在名牌大学附近包下酒店进行校外招聘。更早的是在暑假,用人…  相似文献   

5.
宋凯 《中国保安》2014,(17):18-21
近年来,北大保安成为网上的一个热词,多家媒体对北大保安做过报道,原因是从这里走出了近500名大学生。这个数字配合保安员这份职业,足以起到让人惊奇的效果。在业内,关于北大保安的报道,人们更是时有耳闻。大家在为其欣喜之余,好奇的则是北大保安队的管理理念,以及如何培养出那么多大学生的原因。今年是我国保安服务业诞生3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本刊记者再次见到了这群正在追逐梦想的北大保安。  相似文献   

6.
北大,是蔡元培和马寅初成就事业的摇篮。挥之不去的北大情缘,也成为他俩深厚情谊和北大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7.
还是戴着那顶有些发旧的草帽,还是穿着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仔裤和一件很随便的T恤衫,笔者在北大礼堂四位华裔科学家演讲会上,巧遇凌峰。偶然的相遇是缘于对北大百年华诞的共同关注。在礼堂的楼梯口,笔者同正在拍摄间隙中的凌峰聊了起来。问:您这次来北大有些什么新的感觉?答:因为十年前拍北大(八千里路),今天和十年前对比,北大比十年前更多元、活泼。问:您以什么视角来采访北大的百年校庆?答:我们觉得北大100年和中国的现代化息息相关,有很重要的一种象征意义。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爱国人士,关心中国命运的,都会关注北大100…  相似文献   

8.
北大百年辉煌邓树林“当年我报考北京大学,看中的是北大有一批学术大师,宽松的学术环境。”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在已是副教授的赵为民说。1996年入学一位名叫于凡的女学生与她的学长有极相似的看法,“在我们心中,北大是知识的殿堂,是真理的源泉,是无涯学海中不...  相似文献   

9.
以法促进爱     
廖盛芳 《中国人大》2011,(22):52-53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话源自9月21日的一条微博,据说是由北大副校长吴志攀说出来的,进入10月中旬,这则网帖突然火爆网络,并衍生出了多个高校的版本,被网友称为“校长撑腰体”。“撑腰体”的出现和火爆,显然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周晓沛 《传承》2010,(31):19-21
<正>北大毕业后,经过军垦农场劳动锻炼和北外回炉进修,我于1973年3月进外交部工作。这是"文革"以来外交部第一次接纳大学毕业生,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当时,中苏两国边界谈判正在北京举行。为了在"反修"第一线进行锻炼,司里安排我到中苏边  相似文献   

11.
陆步轩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现在却成了西安街头卖肉的“屠夫”。陆步轩的“遭遇”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关注。许多人为陆步轩鸣不平,认为北大毕业生街头卖肉是学非所用,是一种人才的浪费。 学非所用并非不正常,所谓人才浪费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大量学非所用现象的存在,倒是给了我们的高等教育更多的启示,那就是专业设置不宜太狭窄。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一个发展方  相似文献   

12.
当代社会公众依然对老北大教授辜鸿铭记忆犹新,在当时的人们眼中,辜鸿铭的着装打扮和另类的“大辫子”绝对是一个“最传统的保守派”,但北大包括其他大学的学生依然无比尊敬他,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思茅民族中学创办于1982年,与思茅二中同一校园,实行一套领导班子,两块学校牌子,一支教师队伍的办学体制。1992年又增设高师预备班,成为云南首家“一校三制”的学校。建校12年来,共培养初中毕业生790人,平均升学率88.6%;高中毕业生276人,平均升学率765%,最高年88.6%,其中,考入理工大学的占77.9%。他们中,有的在清华、北大、复旦、中山等全国重点大学攻读,毕业后有的赴外国留学深造,有的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教学硕果累累的思茅二中、民族中学被全区各族人民赞誉为“育风园”,多次受到省政府、国家民委、国家…  相似文献   

14.
北大红楼而今成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已经失去’了一所大学的功能。这可能与北大迁往燕园有关。我到长沙拜谒湖南第一师范,发现这里还是一座学校,还叫“湖南第一师范”,只不过将学校改成了学院。学生们还在上课,还在锻炼,还在嬉笑打闹。毛泽东上过课的教室,就在他们的隔壁。一切都仿佛照旧,不过是换了一代又一代人。北大红楼的风声雨声读书声没有以这种方式延续下来确实让人遗憾。  相似文献   

15.
“状元”扎堆 今年刚刚结束高考的考生已经走进大学校园,开始人生新的篇章。但通过统计我们却发现,今年全国省级理科高考状元除少数出国留学外,基本上都被北大、清华“一网打尽”。地市一级理科状元大部分也被北大、清华收入“帐下”,可以说北大、清华是中国高考状元扎堆最集中的高校。  相似文献   

16.
根据最新统计,前往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有3300人,以北大为例,去年报考北大的台湾学生60多人,今年更增至300多人;今年考上北大硕、博士班的台湾考生共60多位,博士生有二十几位,其中包括二名台湾现任“立委”陈振盛和韩国瑜。  台湾跃跃欲试的年轻人认为,除了具有悠久良好的传统,北大一直是他们心目中最好的选择,加上申奥成功,预期祖国大陆将更国际化,目前到祖国大陆求学不失为培养国际观及了解祖国大陆的最好管道。   记者在教育部了解到,在大陆的30个省市中共有高校1000多所,从1985年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七所…  相似文献   

17.
2002年3月3日在北京国展中心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外资特路普公司的摊位挂出了“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免谈”的告示(见《京华日报》2002年3月4日,《教育文摘周报》2002年3月20日摘转)。该公司一副总经理说:“过去公司曾用过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但没有一个成功的范例,他们会有莫明其妙的优越感,浮躁而不务实。”现场记者就此又询问了10家招聘单位,其中8家有同感。一位电脑公司总经理很有感触:“我和一位名校毕业的人共事,结果项目遇到了困难他就撂摊走人了。”做软件开发的陈先生曾和两位名校毕业的人一起去美…  相似文献   

18.
微言     
《民主与法制》2013,(29):39-39
“这是北大特色哦。” ——“主食每个各种限购3个,请自觉遵守”。这个规定张贴在北大多个食堂里,两毛钱一个的馒头,是学生的低价权益,然而经常有教职工家属前来抢购。“这是她大特色哦。”一位学长无奈地笑道。他时常听到同学话“因为馒头引发的吐槽”。  相似文献   

19.
日前,一个化名“李玉林”。“李玉森”、“李林”、“李健”的老头儿手持一本《北京大学校友通讯录》,先后敲开几十家北大老校友的家门,称自己是北大校友唐某的邻居,在街上将钱丢了,没钱买车票回去,竟然骗得十几位并不熟悉后某的北大老校友的同情,分别骗得100至500元人民币不等。注意:有个利用“校友通讯录”行骗  相似文献   

20.
黄铸同志1921年出生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1943年,他22岁时参加革命,在国民党统治区做地下革命工作。1944年,黄铸同志考取了西南联大,日本投降后学校迁回北平,1946年他转入北京大学。从联大到北大,他又一直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学生运动。在北大,他还带领了一个党小组负责编辑北大学生自治会的刊物《北大半月刊》,作为学生运动的喉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