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9年4月我院试验猪场有1头杂种母猪,于10日头胎生下10头仔猪后精神沉郁,不吃;次日上午病猪呈犬坐式,呼吸困难,不安;中午临死前半小时病猪狂叫后死亡。死猪天然孔未出血,腹部臌胀不明显,肛门不外翻,乳腺处皮肤轻度潮红,体表的其他部位均无肉眼见变化,故怀疑是球菌或大肠杆菌之类的细菌引起产后败血症死亡的。为此进行了常规剖解检查:腹水多,淡黄、微混浊;肝脏肿胀,切面景象模糊;脾肿胀,不呈暗红色,浆膜上有多处坏死灶;小肠浆膜轻度充血,其中有一肠段坏死、粘连,呈暗红色;结肠充满干硬粪球;卵巢潮红;子宫粘膜暗红色;膀胱粘膜严重充血;肺水肿;心脏无明显变化。通过细菌学检查、生化反应和动物接种试验,确认该猪患肠型炭疽病而死。对参加过剖解的工作人员及时服用了抗生素,对所有工作服、器械、猪舍、饲槽及环境等均进行了严密消毒,监测25天没有发现人,畜患病。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鸡在胚胎时期和出壳后初期肠道相关性淋巴组织(GALT)中IFN-γ基因和IL-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了解鸡GALT免疫功能的建立情况并反映鸡在此阶段的免疫状态。结果显示,胚胎20日龄和出壳后1日龄各肠段GALT中均有少量IL-2mRNA和IFN-γmRNA的表达。盲肠扁桃体、直肠和食管扁桃体中IL-2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出壳后4日龄时显著升高(P<0.05),而在7日龄时又略有下降。除食管扁桃体外,各肠段GALT中IFN-γmRNA的表达水平在4日龄时显著升高(P<0.05),而空肠、回肠和直肠中其表达水平在7日龄时又显著下降(P<0.05)。各肠段在第2周内IL-2基因和IFN-γ基因表达水平迅速升高,并在14日龄时达到最高峰,之后各日龄都趋于稳定。另外,各日龄同一肠段IFN-γ基因的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IL-2基因的表达水平。证实,鸡GALT在出壳后4日龄就初步具有细胞免疫功能,直至第2周尤其是14日龄时其功能基本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对1日龄牦牛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变化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学特殊染色技术,分别对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上皮内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分布特点和数量变化进行研究,对各肠段分泌的黏液性质进行判定。结果显示,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呈依次减少的趋势,各肠段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固有层淋巴细胞数量、肥大细胞密度从十二指肠向回肠呈依次递增的趋势,各肠段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上皮内杯状细胞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呈增长趋势,十二指肠与空肠差异显著(P0.05),但两者与回肠差异极显著(P0.01);十二指肠上皮杯状细胞分泌中性黏液,而空肠、回肠分泌酸性黏液或中性和酸性混合性黏液;十二指肠腺靠近黏膜层分泌中性黏液,靠近肌层分泌酸性黏液;小肠腺均分泌有中性和酸性混合性黏液。上述结果表明,1日龄牦牛小肠不同肠段黏膜相关免疫细胞数量的不同变化,显示了小肠黏膜为机体天然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脾胃韧带赫尔尼亚在临床上易和其它肠扭转相混淆,生前诊断较困难。我院从1974年至1976年收治四个 病例(马骡各2例)均系剖解后或剖腹手术后才获确诊。经治疗3例死亡,1例痊愈。 (一)临床症状 脾胃韧带赫尔尼亚系小肠(多见空肠)一部分,通过脾胃韧带的破裂孔而形成肠的钳顿。发病后多呈持续性疝痛,疼痛剧烈,急起急卧,打滚,脉搏增数(80~90次/分),结膜潮红,体温39℃左右。随着病情的发展,呈现间断性腹痛,但全身情况更加恶化。病畜卧地时很小心,而且卧地时间较长。有时打滚后四肢朝天仰卧,有时出现犬卧姿势。肌肉震颤,全身出汗,口腔干燥,肠蠕动音减弱甚  相似文献   

5.
2000年11月7日中午,由深圳某动物园送来病死孔雀3只,经对其进行病理剖解、病原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确诊为一起孔雀多重感染导致死亡的病例。经对该园孔雀群进行综合防制,疫情得到控制,孔雀群生长良好,再未出现死亡病例。1 发病情况该园饲养孔雀100多只,近一段时间在圈舍和活动场地经常发现孔雀排出的白色稀粪;孔雀的精神、食欲没有明显变化;以后病情加剧,隔段时间有1—2只孔雀死亡。据调查,该批孔雀进园后曾发生白色念珠菌及球虫感染,经治疗后痊愈,以后按常规饲养、管理。2 剖检变化对3只病死孔雀剖解,发现孔雀腹腔及脏器表面均被覆有大量…  相似文献   

6.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中心饲养场有3只大熊猫,曾发生6起肠梗阻。我们用保守疗法治愈4例,手术疗法治愈2例。 (一)典型病例 1.检查情况:大熊猫“青青”,雌性8岁,1988年4月16日发病。熊猫绝食,频频作排便姿式,精神沉郁,四肢倦曲于腹下。麻醉检查,能触诊到梗阻肠段,且移动性较强,听诊有弱肠音,1~2次/分放屁,体温37.1℃,心跳86次/分,呼  相似文献   

7.
家畜食道缺损或闭锁的修复,特别是颈段高位食道缺损的修复,迄今仍是比较复杂,手术难度较高的治疗问题。笔者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肠段移植修复家畜食道缺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成功地应用于临床。 (一)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厂饲养了200只西德长毛兔,其中80只为45日龄左右、体重约一市斤的仔兔,于1985年3月25日至28日爆发葡萄球菌病,死亡仔兔15只。 (一)流行情况 1985年:3月25日下午,发现20余只仔兔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次日早晨死亡5只,我们当即作剖解和细菌学检查,对所有仔兔用青霉素每只2万单位肌肉注射,上、下午各注一次。并把圈舍、用具等用3%来苏儿喷洒洗刷消毒。但疫情还是蔓延,仔兔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早期断奶应激性腹泻对仔猪肠道形态结构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21日龄体况相近的早期断奶腹泻仔猪6只,于腹泻次日采集各肠段样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测定其肠道菌群。结果显示,早期断奶应激性腹泻仔猪的十二指肠黏膜呈轻度卡他性炎,黏膜上皮脱落,核溶解,绒毛稀少;空肠和回肠肠绒毛脱落,顶端凝固性坏死;空肠和直肠固有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各段肠上皮细胞出现充血、出血、水肿、空泡变性等形态结构的改变。仔猪肠道菌群改变,主要表现为与健康仔猪相比,腹泻仔猪各肠段的类杆菌、大肠杆菌、梭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证实早期断乳应激性腹泻能引起肠道形态结构的破坏和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加重仔猪腹泻。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1日龄和20日龄新生犊牛小肠黏膜结构的早期发育及部分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从1日龄到20日龄,小肠绒毛变短,尤其十二指肠的绒毛长度约缩短了61.58%(P<0.05),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值(V/C比值)减小了59.04%~91.32%(P<0.05);而黏膜和肌层厚度分别增加了8.66%~41.28%和36.22%~299.10%。小肠各段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P<0.05),20日龄比1日龄分别增加了78.80%~163.05%和28.23%~101.46%;但比较同一年龄的小肠不同肠段,从十二指肠至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而杯状细胞的数量则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因跳跃、爬胯及各种特别剧烈的活动而致病;二是肠管痉挛性收缩,腹压增高,肠段相互排挤而引起一段肠管臌气,此段肠管阻塞继发肠变位;三是因便秘腹痛及症候性腹痛而引起。肠变位的根本矛盾,是肠管位置改变所造成的肠腔机械性闭塞,因而反射性地引起肠管剧烈痉挛,使闭塞前方肠管剧烈发酵,大量气体充满肠管而过度伸张,肠系膜也受到过度牵引,由此引起剧烈而持续的腹痛。由于病变部位肠壁和肠系膜相互绞扎,使局部静脉血管高度瘀血,结果肠壁发生浸润性水肿,大量血液成分漏于肠腔,使肠壁发生炎性肿胀及出血坏死。由于大量液体漏出引起脱水,使细菌性毒素和腐败物质被机体吸收引起自体中毒,心脏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全身症状急剧恶化,最后死于心衰。  相似文献   

12.
1991~199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3个县(市)发生家畜“猝死症”,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解检查以及对病原微生物分离和微量元素监测,并通过诊断性防制的研究,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发生在我区的家畜“猝死症”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肠毒血症为主因,硒缺乏是家畜猝死的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马的小结肠便秘较多见,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我们发现其有四个易发部位: (一)小结肠起始部后行约30厘米处,此处紧接右上大结肠,由于粪便排入较多而快,而且又有一横行转弯小段,所以容易形成结块。小结肠便秘在此处发病的约占9%。 (二)小结肠在胃右后方段,从起始部约80厘米处,因在胃状膨大部左下方,有一自然空隙区,马在运动中此处肠管自然下沉,粪便易于堆积形成结块。因肠管游离性较大,直检有时较困难,在肠管严重臌气  相似文献   

14.
1984年7月份以来,驻兰部队7个养猪单位,先后有9头猪突然死亡,我们进行了诊断和全面分析。 (一)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症状 呈散发性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多在春秋季节、气候突变、多雨的情况下发生。病猪均无明显的临床特点,一般为第一天晚上食欲良好,第二天早上突然死于猪圈。一个猪圈内甚至只有一头猪病死,而其它猪无明显症状,食欲正常。个别猪圈几个月后又出现新病例。以体重10~100公斤和3~15个月龄的猪多发。 (二)病理剖解变化 病死猪多数尸僵不全;口、鼻流出泡沫状红色液体;腹侧、耳根和四肢的内侧出现红斑;血液凝固不全;颌下淋巴结肿胀,甚至有鸡蛋大者,切面暗红色或大理石样;咽喉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有出血性浆液浸润,咽粘膜有出血点;胸腔积有大量红色液体;肺淋巴结和肺脏肿大,切面大理石样;心腔积血,心壁有出血点和坏死灶;肝、脾质地变脆,甚至如泥状;肠粘膜呈出血性炎症;肾脏稍大,被膜不易剥离,有出血点,个别呈皱缩肾。  相似文献   

15.
猪肠管吻合术常需要助手和一定的手术器械。现介绍一种不需助手和常规手术器械的简易操作法。 (一)操作方法 按肠吻合术的常规操作法,切除坏死肠段,修齐两端肠管及肠系膜,然后用一根长5~7厘米,直径与肠腔一致的物体,塞进两断端肠内,使两断端连接对齐,右手的食、拇两指钳压住肠内物体两端,即可进行缝合。缝合完毕,将内物体压碎,送离术部。 (二)物体的选择 选用质软空心或质软易碎的实心植物。如辣椒、南瓜及块瓜的叶柄、白瓜或黄  相似文献   

16.
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 唐山市某珍禽养殖场地面散养绿壳黑羽乌鸡 3 0 0 0只 ,40日龄开始发病 ,表现精神萎靡 ,食欲减退 ,消瘦 ,羽毛蓬乱 ,双翅下垂 ,眼下陷 ,排白色稀粪 ,个别的粪便中带血 ,死亡 2 0余只。病理学检查 病死鸡小肠充血、出血 ,肠腔内充满红褐色液体 ,肠粘膜脱落 ,有的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或出现白色结节。取一段小肠做组织切片 ,显微镜下可见肠粘膜细胞肿胀 ,肠腺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 ,腺泡腔内有积液和少量淋巴细胞 ,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物凝结成块状 ;固有层有多量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淋巴滤泡肿大 ,中心部…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1982年秋末发现了一次断奶仔猪的暴发性伪狂犬病,现将有关流行病学、临床、剖解及病原分离与鉴定等资料报道于后。 (一)流行概况 四川省某农场饲养的3头母猪及33头架子猪,饲养管理条件比较良好,每年定期对所有猪只进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及猪链球菌病预防注射两次。两头5岁母猪于1982年8月中旬产仔,共22头,断奶时存活16头。仔猪发育正常、体况中等、平均体重断奶时8~15公斤。10月23日突然死亡1头,同时发现有4头体温升高(41~41.4℃)及气喘,立即用大剂量青、链霉素按时治疗,其它猪只也用青、链霉素预防注射。10月24日对全群仔猪立即用猪瘟及猪丹毒二联弱毒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鉴于病猪呼吸道症  相似文献   

18.
腹部穿刺和腹水细胞学分析作为马属动物急腹症的诊断手段和参考指标,国外早有报道,国内报道较少。两年来我们对100例马骡(马86、骡14)危重便秘,经临床观察、直肠检查确定便秘部位和性质,对继发肠扭转、肠变位的及时采取开腹探查确定便秘部位或扭转的肠段,并进行了腹腔液和血液的化验检查。腹腔液检查颜色、混浊度、比重、李凡他反应、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同时作了血球压积、CO_2结合力、范登白试验,这里不作分析。检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牛球虫病在国内研究不多,仅有少数报道,国外对本病虽作了大量工作,但多数是针对犊牛的。本病在镇宁县已流行多年,此次调查发现多为成年牛发病。材料和方法(一)临床检查和剖解观察 按常规进行血、粪和一般症状检查(二)流行病学调查 对发病村庄进行普查,调查发病牛只的年龄、性别、流行情况、发病季节、饲养管理状况、牛的来源等。  相似文献   

20.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 Sclater)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仅产于安徽和浙江某些山区,全国只有三家动物园饲养展出,某动物园一只黑麂已有饲养5年之久的成功纪录,1990年1月突然死亡,临床上除消瘦和营养不良以外无特殊症状,死后立即进行了尸体剖解,并取主要病变作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