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冷战使日本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作用提升,成为反共"防波堤",其具有政治目的性的东南亚"经济外交"呈现出明显的海洋战略取向,且影响至今。因地缘利益、东南亚战略,日本南海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自冷战开始后始终没变,即追随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南海诸岛归属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和立场,这为后来南海周边某些国家侵占南海岛礁留下所谓借口。此时日本还曾插足于南海诸岛,由于海峡两岸对南海权益的维护使其非法行为无法为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越来越依赖南海航道和加大南海石油资源的开发,这决定其"关心"南海问题就是势所必然了。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五国吸引外资的新措施及其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经济复苏所需资金问题,东南亚五国(菲、马、新、泰、印尼)采取了比危机前更优惠、放宽外商投资限制、鼓励并购、发展证券市场等吸引外资的新措施.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但还存在货币币值不稳、股市低迷等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和政府通过专门法令(即所谓投资法)保证了在一系列国民经济部门中引进外国私人资本的优惠制度。订出最优惠制度的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这五国是美国私人资本在本地区的主要投资对象。 本地区各国都建立专管外国投资的机构,其职能首先是执行投资调整条例与帮助外国投资者安排企业经营。  相似文献   

4.
日本东南亚政策调整演变中的大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50多年来,在日本东南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美国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可以说是主导性的,尤其是在冷战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的影响则是问接的,主要反映在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日本东南亚政策调整的一大诱因.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50年代起到70年代初止,东南亚非共产国家的国防主要依靠两个不同的但又相互重叠的联盟条约,一个是以美国为后盾的《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另一个是以英国为后盾的《英马外部防御与互助协定》(AMDA)。前者负责维护本地区安全的广泛责任,但该组织是“东南亚集体安全失败的证据”,1977年6月不得不予解散;后者联盟范  相似文献   

6.
7.
二战后,日本加入"科伦坡计划",以准赔偿的形式开启了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历程,这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贸易开放、技术创新、组织效率等五个方面探讨日本官方发展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利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对东南亚五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官方发展援助在长期内有利于东南亚五国的经济增长,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均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丰裕的资源禀赋反而成为受援国经济增长的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8.
9.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加强对东南亚新的外交攻势,力图改善同东盟的关系。但未有重大突破。苏联外交策略的改变只是为了适应在新形势下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需要。机会主义和扩張主义仍然是苏联政策的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东盟五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各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一系列格局性变化.本文拟借鉴和运用工业竞争力指数(CIP)、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测度指标,对东盟五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姚昱 《东南亚研究》2013,(4):50-55,67
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开始构建其对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起始阶段。这一政策缘起于美国政府自身所具有的强烈冷战意识,其区域经济合作构想的几度勃兴都与东南亚冷战局势的变化有关。由于受制于自身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而采取的财政保守主义政策,美国政府不愿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问题而扩大自身的财政开支,这令美国推动的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效果不彰。这一矛盾不仅决定了当时美国对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起伏,而且对今天美国的相关实践也依然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2.
1860年以后,清政府对东南亚华侨开始实施全面的保护政策,并采取了在华侨居住国设立使领馆、与有关国家签订双边条约及规定等措施。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种政策,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这种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东南亚华侨的利益,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3.
连波 《当代亚太》2019,(1):88-117
随着中国的崛起与亚太地区权力转移的推进,东南亚国家在崛起国中国与霸权国美国之间的战略取向也越来越清晰。"制衡"不可取,"追随"代价大,更多的东南亚国家如缅甸和菲律宾从"追随"域外大国的阵营加入"大国平衡"的阵营,"大国平衡"逐渐成为更多东南亚国家维护战略利益的最优选。领土争端、政治体制、贸易相互依赖程度以及霸权盟友的可获得性是影响东南亚国家对崛起国和霸权国战略取向的四个单元因素,它们塑造了东南亚国家可能的战略行为,其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可能改变其战略取向。但是,考虑到次地区层次上面临的安全风险以及体系层面的战略环境,任何战略取向的改变都需要一定的地区和体系条件。在东南亚具体的次地区环境中,东盟逐渐成熟的地区安全机制以及域外大国的竞合型关系为更多东南亚国家逐渐放弃"追随"战略转而偏好"大国平衡"战略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澳大利亚工党政府竭力追求与在澳大利亚邻近地区拥有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荷兰、葡萄牙、法国签訂区域“防御”協定,并吸引美国参加这些協定。  相似文献   

16.
特朗普政府的东南亚政策是其亚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全球战略调整的考量,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初调整了奥巴马时期对东南亚地区的"全方位介入"政策,降低了该地区的战略层级,改变了多边贸易政策,仍将南海问题作为重要的战略支点,并在宗教、人权和发展等软性议题上不断挑起争议。"印太战略"的推出是特朗普政府力图提升东南亚地区战略价值的重要举措,随着该战略的推进,美国从政治、安全、经贸等方面强化了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并试图使东南亚地区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外线。然而,由于特朗普政府的东南亚政策受到多方面制约,美国将难以实现对东南亚地区的持续介入,该地区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地位并不稳固。美国只有寻求与中国的良性互动和建设性协调,才能实现东南亚地区的秩序转型和规则重塑,稳定美国-中国-东盟三边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安倍再度执政以来将东南亚国家视为重点拉拢对象,从经济、军事、价值观等多方面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企图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势,联合东南亚国家拼凑遏制中国的包围圈。虽然安倍政府的目的最终难以实现,但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18.
跨国公司在东南亚的投资战略王勤跨国公司在东南亚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在东南亚的投资经营活动,是跟着各国工业化进程而迅速发展的。60年代中后期,东南亚国家相继开始推进“面向出口”的工业化政策,加速了“替代进口”工业转向“面向出口”工业。同时由于东南亚政局走...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南海政策的起源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南海政策起源于20世纪40、50年代。对于当时中、法、日之间的南海岛屿争端,美国政府声称其对南海岛屿无主权声索,而且不会为菲律宾争取主权,对相关国家的声索不持立场。但是,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考虑如何处置日占南海岛屿问题时,却以地理、区域安全为理由认为中国以历史证据为依据的南海主权声索不仅软弱无力,而且中国的领土扩张会造成周边国家的不安,所以在考虑处置日占南海岛屿过程中一直反对将南沙群岛归属中国作为政策选项。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更是基于冷战地缘政治考虑,主张台湾、菲律宾、南越政权分治南海从而阻止"共产党中国"对南海岛屿拥有主权。美国当前的南海政策与其历史上的南海政策是一脉相承、异曲同工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