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业从事职业教育事业,才华横溢的黄炎培,在旧时代有一个坚定的志向,一生造福公众,拒不做官。民国初年,袁世凯和以后的北洋政府曾两次电召他去北京担任教育总长,他都坚辞不就,袁世凯曾无可奈何地送他八个字:"与官不做,遇事生风。"后来,蒋介石对他又恨又怕,又打又拉,几次封官许愿,许以特权,但他毫不动心,一一婉拒。黄炎培在艰苦复杂的境遇中走尽了曲折的道路,最后终于认识到,只有走中国共产党指引的路,才能真正造福于人民。全国解放前夕,他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来到解放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岁的黄炎培任中…  相似文献   

2.
黄炎培做官     
《党史纵览》2007,(1):55
才华横溢、毕生从事职业教育事业的黄炎培,曾有一个坚定的志向:一生造福公众,拒不做官.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7,(5):118-118
才华横溢、毕生从事职业教育事业的黄炎培,曾有一个坚定的志向:一生造福公众,拒不做官。  相似文献   

4.
做官与做事     
做官与做事,看来只有一字之差,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黄炎培先生,对做官与做事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早年加入同盟会,长期献身教育事业。1949年2月,他经香港转赴解放区。黄炎培先生为人正直清高,对做官不感兴趣。一次毛泽东问他:“北洋政府两次请你当教育总长,你为什么不去?”黄炎培说:“我的信念是,看不清真理所在,绝不盲目服从。”解放后,为了请黄炎培出山,周恩来亲自登门,黄却抱定初衷,说:“1946年我才68岁,已经觉得年纪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72岁了,还能做官吗?”周恩来说:“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  相似文献   

5.
黄炎培“不为个人做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炎培有两个清名:一曰不愿敛财,二曰不肯做官。不敛财黄炎培一生兴学,不遗余力。他口才甚好,善于筹款,获捐甚多,但是面对各方资助,他  相似文献   

6.
做官与做事     
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抱定一生不做官的宗旨,解放前曾经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1949年初,周恩来到黄炎培家拜访,恳请他担任政府公职。黄抱定初衷说:“我如今72岁了,还能做官吗?”周恩来充满敬意地望着老人回答道:“这不同于旧社会的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  相似文献   

7.
《光明日报》曾刊载一则名人轶事,至今难忘。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在旧中国曾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1949年3月,他来到解放后的北平也无意做官。鉴于此,周恩来前往黄家拜访,诚恳提出请他担任政府公职。黄仍抱定初衷,说:“1946年我才68岁,已觉年纪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72岁,还能做官吗?” 周恩来充满敬意地望着比自己大20岁的老人,回答说:“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经周两个多小时的恳请,终于劝动黄“出山”。这里黄炎培慎于做官,精神可嘉,姑且不谈,周恩来劝他“出山”的一句话,却如雷灌耳:“不是做官,是做事”。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儒学传人孟子老先生的“民本”思想,这句话也正是周恩来一生的光辉写照。他为人民做了那么多苦事、难事,难怪许多人称他为“周”总理,这个“周”就是周到、周全。 过去和现在,不乏将“做官”当做“做事”的人:献身兰考的焦裕禄,奔走无极县的刘日,走向山西基层的胡富国,人称巴山公仆的徐启斌,没于洪水的张鸣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在旧中国曾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对此,有人说他是自命清高,也有说他茹素皈依,有出世思想。1949年来到解放后的北平也无意做官。一次,在中南海怀仁堂的晚会上,毛泽东问他:“北洋军阀政府两次请你当教育总长,你为什么不去?”黄炎培回答说:‘俄的信念是:看不清真理所在,是绝不盲目服从的。……”鉴于这一情况,10月1日晚,周恩来到黄炎培家,诚恳地提出请他担任政府公职。黄炎培抱定初衷,说:“1946年我才68岁,已觉得年纪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72岁了,还能做官吗?”周恩来回答说:“这不同…  相似文献   

9.
最近,阅读爱国名将吉鸿昌“做官即不许发财”的座右铭,耐人寻味,颇受教育。 吉鸿昌的父亲临终前曾拉着他的手说:“为父有一句话要让你牢记:‘做官即不许发财’。”后来,吉鸿昌把这七个字刻在细瓷碗上,作为座右铭,经常警戒自己。他终于用自己闪光的一生,实践了座右铭。“做官即不许发财”,那做官作什么?吉鸿昌说得很明白:“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这与今天党的宗旨是一致的。因为共产党的“官”,是人民的公仆,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人民也正因为有这样大公无私、甘当公仆的好“官”,才衷心拥戴。  相似文献   

10.
《光明日报》曾刊载一件名人轶事,至今难忘。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在旧中国曾多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1949年3月,他来到解放后的北平也无意做官。鉴于此,周恩来前往黄家拜访,诚恳提出请他担任政府公职。黄仍抱定初衷,说:"1946年我才68岁,已觉年纪老了,做不动官了,如今72岁,还能做官吗?"周恩来充满敬意地望着比自己大20岁的老人,回答说:"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  相似文献   

11.
《党建》2017,(12)
正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抱定一生不做官宗旨,新中国成立前多次拒绝国民党政府许以高官厚禄的邀请。建国初期,百业待兴,亟待德才兼备知名之士参与人民政府工作。周恩来诚挚地对黄先生说:"这不同于旧社会的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周恩来总理用一句话,诠释了共产党人为官真谛。这与千百  相似文献   

12.
正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后世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纵观曾国藩一生,他为官从政50年,在30余岁就已官至二品,后来又入阁拜相、位极人臣,但他却始终坚持以"廉洁"为做官原则,不贪钱,不爱财,勤俭朴实,选择了做一名"穷官",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捞取私利,可谓晚清官场一大异类。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曾国藩升授翰林院侍讲、詹事府行走,升官当天他在《过隙影》中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官以不爱钱为本,只要坚守一个‘廉’字,就算做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20,(4)
正1875年1月10日,杨度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16岁改名为度,字皙子。1931年9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杨度的一生,充满了自我革新的自觉。他年少时参加科举,连中秀才、举人。他是经史大师王闿运的得意门生,又是留学日本的学界领导;他曾鼓吹君主立宪,参与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又投身革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传统学养深厚,佛学独树一帜,是"旷代逸才",又接受革命思想洗礼,学习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纵观杨度充满传奇的一生,可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把一生贡献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在他伟大的一生中曾有过3次办报经历。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二十一条》。为了进行讨  相似文献   

15.
十三、“直闯辕门”不见怪,事实劝醒黄炎培1950年冬的一天,毛泽东正在批阅文件。卫士长阎长林来报:“主席,黄炎培副总理来了。”毛泽东有些奇怪,心想:我今天并没有约他呀!正在这时,黄炎培已经跨进了毛泽东的书房。说实在话,对于党内的同志,就连刘少奇、周恩来等到毛泽东书房找他也要事先用电话联系,惟独对像黄炎培等几位知名的民主人士,当时还没有那些“清规戒律”。为什么黄炎培有这样大的“特权”呢?从解放初期的情况看,从毛泽东与黄炎培的交往看,确实只有黄炎培等极个别民主人士敢这样同毛泽东说话。这是因为,黄炎培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特殊…  相似文献   

16.
莫志斌 《湘潮》2023,(12):57-59
<正>为人民解放和当家作主而奋斗一生的人民领袖毛泽东,酷爱中国“往事越千年”的历史与浩如烟海的史籍。众所周知,他读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毛泽东一生究竟读了多少史书,他从中吸取了哪些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无法统计。抗战时期,他和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深度讨论,就是他高度重视历史经验总结的鲜明例证。黄炎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提出1945年7月1日,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下,黄炎培等6位国民参政会成员,应毛泽东之邀请,为推动国共商谈,  相似文献   

17.
恪守清高     
据报载:某官员因贪污、受贿而锒铛入狱,在法庭上,他挥泪坦陈蜕变心迹:“刚当官时,我拒不收礼,有人说我是清高;后来我放弃了清高,栽了大跟头,这是人生最大的败笔。”怕说“清高”,背叛“清高”,贪欲横流,毁人一生。这不能不算为官者不该发生的悲哀。“清高”本属褒义词,辞典对其字意界定得再清楚不过了,就是指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清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保持刚刚走上执政党地位的共产党人的  相似文献   

18.
任炳在《前线》(北京)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做官是个风险颇大的行当。不少人曾绞尽脑汁研究、探索能不能做个不断“进步”的“平安官”?尽管大多数已经碰壁,但仍有一些人认为已获“真经”,还在身体力行,这就是“不做不错”。何谓“不做不错”?简而言之是:做事难免失误,不做决不  相似文献   

19.
《福建党史月刊》2013,(17):43-43
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就有两次被打倒。他后一次被打倒,是因为毛泽东不愿意看到他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1973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从江西“牛棚”里回到北京.开始代替周恩来分管国务院的工作。他在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期间.  相似文献   

20.
<正>刘少奇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的一生。刘少奇的初心之路,就是从追寻真理开始的。少年时期,他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而不懈求学;青年时期,他为实现共产主义真理而投身革命。从湖南到北京,走上救国救民之路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出生在湖南宁乡花明楼炭子冲的一户农家。1915年5月,在宁乡玉潭学校读书的刘少奇带头参加反对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示威游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