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论证了侨史研究与侨务工作的关系是密切的、互动的,并对两者如何结合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侨史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从侨史研究的重要谈起,分析了侨史文献资料的不足及其与研究工作的关系,就此提出今后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兴吉 《新东方》2009,(4):10-13
宋耀如是鸦片战争之后,海南人出国潮中出现的杰出人物,虽然宋耀如在后来的生活有着很多个人的偶然,但其出现的过程,也依旧反映了这一时期海南华侨出国的特点。历来的海南华侨史研究一般限于对清光绪年间以后的研究,而对此前就已经出现海南华侨出国潮方面的研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做一个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越南碑刻和史籍中保存有弥足珍贵的中国“侨僧”史料,如福建籍的有拙公和尚、明海法宝禅师、法化禅师等;广东籍的有元韶禅师、明弘子融禅师等;其它有明行禅师(江西籍)、慈林禅师(祖籍未详)等。“侨僧”在越南往往以个体身份杂居于移入国社会之中,其生活的环境没有形成一个华侨社会;他们在国外弘扬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百年之后往往能够名垂青“石”,让当地人民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和功德。目前,华侨华人学界对“侨僧”问题鲜有研究。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强对“侨僧”的研究,以此为桥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泉州侨捐在空间上显示出分散和集中的双重性质,尤其集中于重点侨乡;在行业方面集中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另在基础设施建设、公益福利事业等方面也比较突出。从纵向来看,这一侨捐流向基本格局不变,但也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变化而出现若干新特点。整体而言,泉州侨捐流向是比较合理的,但也仍需要有效引导,以使侨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以人(侨)为本”是侨务工作宗旨的核心灵魂;“为侨服务”是侨务工作宗旨的根本要求。充分认识“以侨为本”的侨本性、重要性、持续性、导向性、和谐性。“为侨服务”内涵的六性要求:对象的全面性,内容的综合性,过程的协调性,作风的务实性,态度的情感性,路线的群众性。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福清市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引进侨资的产物,是唯一以“侨”字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它是1987年由印尼著名福清籍华商林绍良为首的三林集团发起创办的,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发展壮大,走出一条“以侨引台、以侨台引外、侨台港外联合开发”的招商引资模式,其主要经济指标居福建省各开发区之首,并跻身于全国经济开发区的前列,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被誉为“不是特区的特区”。  相似文献   

8.
当年,中国在西方人眼里遥不可及,林语堂的一册《吾国吾民》激起了西方探究中国的热情,如今,中国人在西方的生存已然成为一种常态,而单声则是他们中间平常而不平凡的一位。  相似文献   

9.
2008年,广西各级侨务部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学习江苏侨务工作经验,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侨务经济科技、国外侨务、华文教育、国内侨政、华侨农林场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2009年,各级侨务部门要抓住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围绕广西提出的服务企业年和项目建设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部署,按照“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抓住主题,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侨务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加强统筹协调,办好侨务主题活动,推进各项侨务工作,为广西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俚人 《八桂侨刊》2003,(2):31-31
经友人引荐,新近走访了座落在南宁北际路27号的侨信商贸有限公司。面前是一位精明强干热情豪爽的中年人,个子不高,却给人以特殊的魅力;话语不多,却给人以自信成功的感觉。他——侨信公司的掌门人,亲属多在日本和美国的侨眷饶如心先生。  相似文献   

11.
在1858年到1912年间,华侨为加拿大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华侨在加拿大的处境艰难,受到白人种族歧视。清政府在加拿大实行了一系列的护侨措施,客观上有利于华侨在加拿大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八桂侨刊》2011,(2):81-F0003
4月19日至20日,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侨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热心侨史研究的侨务工作者以及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顾问等16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欧美等地被难华侨陆续回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专门的救济失业华侨委员会,决定对归国失业华侨实行根本救济,选定安徽宣城水阳镇一带试办侨乐村:由政府提供荒地让归侨集中垦殖,并制定《侨乐村垦殖纲要》等文件。开办侨乐村、安排被难归国华侨不仅是救济失业归侨、解决他们生活问题的一种试验性的根本办法,而且被赋予在世界工商业形势不景气背景之下复兴中国农村的任务。侨乐村设计者陈树人希望宣城侨乐村试办成功后能作为一种模式在全国推广。由于国民政府一直采取重心向外的华侨政策,对于归国华侨的安置缺乏准备,也没有切合实际的系统举措等原因,侨乐村的建设并不成功。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又酝酿成立归侨新村,建设地点变为城市近郊。侨乐村的试办是南京国民政府华侨政策的一次重要尝试,在华侨政策史上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冯定雄 《求索》2007,(5):224-227
拉丁铭文是研究罗马史的基础史料之一,西方学术界早已把它作为最普遍的材料运用到相关研究中,但它在我国学术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简单地介绍了拉丁铭文的基本情况,回顾了西方学术界对拉丁铭文的整理和研究,同时分析了拉丁铭文在罗马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为史料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朱江  张康庄 《岭南学刊》2007,(5):123-125
华侨港澳同胞的捐赠是推动广东公益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早和最重要的慈善力量。但长期以来国内比较注重的是对捐赠过程中双方行为的规范,而对捐赠所形成的财产和项目如何进行监督管理还没有跟上,所以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捐赠财产闲置、流失或被侵占的现象。对此,我们应在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民间慈善组织建设、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有效配置捐赠资产、建设慈善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以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赵蕾  邓江波 《人大建设》2007,(10):40-41
颁行16年片言未改,民事诉讼法在中国立法史上创造了纪录。其首次修改,也没有想像的那样惊天动地。一切似乎都在悄悄进行。  相似文献   

17.
在明治维新以后的日中关系中,日本对中国至少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派兵行动。第一次是1874年的出兵台湾,第二次是1894~1895年的日中甲午战争,第三次是1900~1901年的义和团事件,第四次是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第五次是1914~  相似文献   

18.
骆曦 《八桂侨刊》2014,(4):61-65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泉州地方政府在福建省府领导下展开了一场救济侨胞的行动。这场行动包括生活救济和生产救济两个方面,试图为陷入生活困境的归侨侨眷提供帮助,然而由于缺乏制度上的约束和保障,以及贪污腐化、覆盖面窄等因素,致使救济行动无法发挥真正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后广州市不断爆发华侨产业纠纷案件,引起海内外关注。特殊的侨产纠纷问题学术界尚未专门研究。为补此缺憾,本文拟对侨产纠纷的爆发情况和典型纠纷案件进行评述,分析广州市侨产纠纷问题的解决不畅给百姓和社会带来社会治安、影响家庭、投资信心受挫等多方面影响。国民政府处置侨产纠纷不当,未能给广大侨胞带来足够的保护与帮助,挫伤了侨胞感情。  相似文献   

20.
《八桂侨刊》2006,(3):15-16
本文分析了凝聚侨心的几个要素及其在维护侨益和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