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石岩 《侨园》2003,(2):36-37
自1982年,《中国文物法》将毛泽东像章列为现代文物,世界范围的毛泽东像章收藏与研究的热潮开始了。其中不乏有收藏与研究的大家。陈德就是其中一位。陈德,辽宁省凤城市工商局12315申诉举报中心主任,凤城市政协常委,辽宁省政协委员。20年来,衷情于对毛泽东像章的收藏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红卫兵”是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产物,是指“文革”初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初高中生。“红卫兵运动”的实际概念是短暂,基本上从1960年“文革”始到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止。“红卫兵”已成为历史。作为那个特殊时期的青年,他们社会化的道路是独特的,在他们的社会政治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心态和行为。笔者试图从中窥视这些青年成长的规律。 一、角色的剧变——人格的早熟与社会化的纷扰 红卫兵是“文革”的发动者——毛泽东主席的宠儿,从实际上看,是“文革”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3.
破除"四旧" 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后,"文革"风暴在全国掀起,"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形成运动,席卷千家万户.什么是"四旧?"没有明确的解释,破什么,怎么破?没有政策界限.红卫兵走上街头,随心所欲,把自己认为是封、资、修的东西都作为"破"的对象,自由行动,谁也管不了谁.乱砸、乱抄的目光从店铺转向历史文物,一些庙宇、祠堂破坏了,匾额砸碎了,群众门楼上的浮雕铲掉了……据有关资料披露,北京红卫兵在20天内抄了10多万人的家,居民家中珍藏的古旧图书和字画被收缴,城内4000多处文物被毁.就连故宫也被改成"血泪宫".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好得很>和<不准抹杀红卫兵功勋>两篇社论,号召红卫兵"对那些吸血鬼、寄生虫动手,把他们的金银财宝、变天账,拿出来展览……"  相似文献   

4.
霞飞 《各界》2008,(8):9-13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涌现的北京红卫兵五大领袖中,有两位女性,一是写了所谓"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聂元梓,另一个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井冈山战斗团"女"司令"谭厚兰.谭厚兰在"文革"初期颇为春风得意,没料到,她得意的时间不长,就栽了跟头,先后被下放锻炼、隔离审查、监督劳动."文革"结束后,她受到追究.……  相似文献   

5.
霞飞 《各界》2008,(5):68-71
提到红卫兵"五大领袖",首先提到的应该是聂元梓.这不仅因为她是红卫兵五大领袖之首,而且因为她曾是策划贴出北京大学第一张大字报、打响"文革"第一炮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6.
寒风中披麻袋接受批判 北京大学是“文革”重灾区.“文革”甫一爆发,在北大教书的冯友兰即被揪了出来,他被戴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反共老手”的帽子进行批斗. 1966年7月5日,他根据造反派要求,在哲学系作了长篇发言《自我揭发自我批判》,下旬红卫兵前来抄家,在他家门口贴上大字报,宣布他的“罪状”,封存了他的文物和书籍,冻结工资,夫妻俩每人每月发放12元生活费.  相似文献   

7.
我以为发生在本世纪60年代末期的中国红卫兵运动,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运动,而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特殊的青年文化类型,我们称之为:红卫兵文化。红卫兵文化具有空间上的普遍性和时间上的长期性。这就是说红卫兵文化不仅存在于中国,同样也存在于世界的其它地方:不仅发生在过去,也将发生在未来,当然红卫兵文化不可能永远存在,正象其它文化不可能永远存在一样。但就目前来说,我们还没有十足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青年中悄然兴起了戴毛主席像章,挂毛主席像,听红太阳磁带的“毛泽东热”,我们把这一社会热点称为社会文化现象犹如其它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样,其社会效应绝非是单一的,其负面效应就好象一枚硬币的其中一面一样,构成了其社会效应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出并承认“毛泽东热”的负面效应继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一定的消解,实质上也是对其正面效应的充分肯定,这是因为“除弊”与“兴利”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李佳  王刚 《各界》2009,(10)
"文革"初期,随着刘少奇被全面批斗,造反派急需一把来自群众的投枪.受斯大林曾把不同政见者投入精神病院的启发,红卫兵们在精神病院发现了陈里宁,这个疯子反对刘少奇.1967年,随着天津人民话剧院排演的<新时代狂人>的上演,陈里宁红遍全国--  相似文献   

10.
祖丁远 《各界》2008,(9):32-34
2006年6期本刊刊载了祖丁远先生的<毛泽东的稿酬探微>一文,影响很大,但不少读者提出了一些疑问,如毛泽东怎么在文革时不发稿酬的情况下,他得到了数千万稿费?不相信稿酬80%~90%来自"文革"期间.现在作者根据权威的<党史文苑>、<党史博采>等公开的资料又写了一篇,把文革期间毛泽东著作的印刷数逐一核实,回答了读者的疑问.……  相似文献   

11.
刘畅  张舵 《瞭望》2007,(36)
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处在一线的鉴定人员几乎只剩道德约束这最后一道防线了盛世兴收藏。我国民间文物收藏队伍已接近7000万人,民间文物收藏市场正展现勃勃生机。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采访中了解到,伴随着市场的飞速发展,民间文物鉴定行业亟待规范,一些机构和个人利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与价值的诉求,过分追求商业化,甚至非法牟利,严重影响了文物收藏和市场交易的健康发展。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中央领导和业内专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棉花生产连续两年滑坡,再次成为农业的“难点”,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振兴棉花生产,事关城乡人民生活乃至国民经济大局。 如何恢复发展棉花生产,重振我国在世界“棉业王国”的战略地位?春耕前夕,记者就这个问题专门访问了农业部棉花专家组组长、江苏省农林厅厅长俞敬忠。 战略目标:年产1亿担 中国棉花总产占世界四分之一左右,棉农人口超过1亿,1984年皮棉总产曾突破1.2亿担,相当于当时美苏两国产量的总和,一跃而为世界第一产棉大国。全国现有纺绽4000多万枚,纺织及服装加工从业人数超过一千万;棉纺织品出口创汇占全国总额的近三分之一,连续九年夺魁,创汇额居世界前列。中国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新兴的“棉业王国”。  相似文献   

13.
如今40岁以上的中年人,很少有不知道《欧阳海之歌》这本书的,人们互相传阅,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印数超过1000万册,这在中国仍至世界出版史上也是少有的.然而"胜也萧何,败也萧何"决定了这本书的命运. 1964年,在构思《欧阳海之歌》的时候,金敬迈就作了一个决定:在书里只引用3个人的话——毛泽东、刘少奇、林彪.道理很简单,毛泽东自不必说,刘少奇公认是毛的接班人,而林彪是当权的军委领导人,这两位不会倒.正是在这种判断下,在书里他为欧阳海的成长用浓墨重彩安排了这样的背景:在1960年林彪主持军委工作之后,深入广泛地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在部队坚持"四个第一",大兴"三八"作风,开展"四好五好"运动,出现了一茬又一茬的英雄,其中就有欧阳海……  相似文献   

14.
非非 《侨园》2013,(5):28-29
<正>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究竟有多少?这大概谁也无法回答清楚,但那绝对是一个庞大数字。其中,也有大量近代被侵略者从中国非法劫掠的文物。英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130万件,大多数是在近代被侵略者从中国非法劫掠流落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书画、古籍、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雕刻品等珍稀国宝有3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几乎都在馆中。这些文物珍品涵盖了近7000年中国历史,其中许多都是从未面世的孤品。如:为历代宫廷收藏珍品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初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左武卫大将军李思训的《青绿山水  相似文献   

15.
谈起毛泽东邮票,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邮坛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一席;在品种、数量、内容上也都为世界邮票史留下了绚丽多彩的一页.同许多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一样,毛泽东邮票真实记录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同样是人类文明史的珍品.通过毛泽东邮票的欣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学习、缅怀毛泽东的不朽功勋. (一)外国邮票上的毛泽东中国解放后,先后有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越南、安提瓜和巴布达、贝宁、喀麦隆、刚果、几内亚、朝鲜、马里、尼日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多哥、扎伊尔等13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60余枚毛泽东邮票,加上中国的700多枚,是世界人物专题邮票  相似文献   

16.
汤礼春 《侨园》2013,(3):50-51
那一年,我还不到14岁,却站在了天安门前。那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狂热浪潮把我推到北京的。1966年,我刚读完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开学没几天,学校就组织我们下乡劳动。在农村摘了半个月棉花,一回到学校才知已停课了,"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已席卷到了学校,学生们纷纷参加了红卫兵,然后到学校开介绍信,到全国各地去串连闹革命。因我父亲解放前曾开过一家小米店,我的家庭成份被划为"独劳"(独立劳动者),不属"红五类",所以没有资格参加红卫兵,但使我稍感欣慰的是"独劳"这个成份后来归于"红九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16,(6)
正我喜欢看电视台的"鉴宝"节目,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收藏方面的学问,还有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更主要的是"鉴宝"节目还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有一些启示。"鉴宝"节目组每到一地,前来鉴宝的人相当踊跃,这反映了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变,收藏文物书画已不是狭小的圈子,面对收藏的浩浩大军,我们的收藏生活已不能再有狭窄的目光,而要放在大众这个基准上。在请专家鉴宝之前,许多持宝人都信心十足,有些甚至是信  相似文献   

18.
莲子 《侨园》2005,(Z1)
随着国际性文革“研究热”的温度不断攀升,文革遗物身价不菲,它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正渐被全国、乃至国际收藏品市场所认识,国内外学者开始通过各种民间渠道寻找文革的第一手资料。国际行情升温 1990年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枚《毛主席给日本朋友的题词》信销票估价3万港元;一套“文革”票(共两枚),其  相似文献   

19.
1966年底、1967年初,"打倒刘少奇"的活动已蔓延全国,批判、斗争我父亲的趋势愈演愈烈,舆论已经形成,中央文革小组的阴谋策划也步步加紧.1月13日,毛主席派秘书徐业夫接我父亲到人民大会堂谈话. 一见面,毛泽东就问我父亲:"平平的腿好了吗?"这显然是指1月6日设圈套抓光美妈妈开头的那个情节.从此也可以得知,毛泽东对这件事或真或假也是知道的.我父亲如实回答道:"根本没有这回事,是个骗局."  相似文献   

20.
从红卫兵到一代思考者 T:许多当年曾肓目而狂热地投入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坎坷后,又以极大的热忱投身到改革的行列中。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社会历史现象。我们需要研究,从单纯而盲目的红卫兵到成熟而理智的思考者,他们的思想经历了哪些变化?从红卫兵的狂热到投身改革的热忱,这之间又有什么逻辑联系和区别?这些人的思想变化是否代表和揭示了这一代人思想和性格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G:我认为有这样三个事件可以大致勾勒出我们这代人自文革以来的思想轨迹:“八·一八”、天安门事件和改革。“八一八”是我们这代人置信不疑地卷入文化革命的象征;天安门事件是我们这代人殊途同归普遍觉醒的标志;而改革则是我们在共同的经历和思索中的必然选择。在这二十年中,我们这些文革初期的红卫兵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