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受教育权可诉性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教育权是享有和实现其他权利的基础性权利或“授权性”权利。本文提出了判断受教育权可诉性的标准,从受教育权可诉性的阙如、可司法性和多样性方面系统考察了受教育权在全球层面、区域层面、外国层面的衍生和发展,并在查明中国受教育权可诉性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提升受教育权可诉性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 ,如受到侵犯应得到司法救济。但受教育权的规范效力具有多元性 ,因此不能笼统地论说受教育权是否具有可诉性 ,而应根据权利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确定规范效力的类型 ,并进一步决定受教育权受侵犯是否具有可诉性  相似文献   

3.
龚向和 《河北法学》2005,23(10):23-26
受教育权的可诉性及其程度受到两个层次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影响,一是国际法关于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划分,二是国内法关于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区分。受教育权作为宪法权利,在自由权层面及形式平等方面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具有可诉性;但在社会权层面,只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升学权和免费就学权具有可诉性。受教育权作为法律权利,其可诉性程度大大提高。平等主体之间的受教育权纠纷可由双方提起民事诉讼予以解决;但行政相对人向行政主体提起的行政诉讼则同样受到被侵害的受教育权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权利的相互性,权力的可接受原则,受教育权的地位,教育权的性质等角度,论证了高校中的特别权力关系应当具有可诉性,从而推进高校制度公正。  相似文献   

5.
将受教育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虽然社会权利的实现需依赖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政策,但肯定其可诉性是权利保障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论学校对违纪学生处分决定的可诉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对学校的处分决定不服,能否以学校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法院是否应受理,是当前行政审判实践中争议的焦点之一。本文拟从两方面来证明其具有可诉性:其一,学校是享有特殊行政管理权力的行政主体;其二,对于教育权受侵害的学生,依法享有诉权。  相似文献   

7.
公民受教育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继敏 《河北法学》2004,22(2):19-23
我国法院近年受理了多起公民受教育权被侵害案,并引起学术界对"宪法司法化"等问题的大讨论,学者的观点各异。受教育权存在多个层次的含义,包括宪法层次的受教育权、行政法层次的受教育权和民法层次的受教育权,不同层次受教育权被侵害应当采用不同的保护形式,违宪审查只应对宪法层次受教育权进行救济。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内容包括受义务教育权、平等受教育权、终生受教育权和恰当受教育权。公民受教育权的利益主体是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本人;公民应当享有不同层次择校权;在实践中不能将学生权等同于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8.
以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社会救济权等为内容的公民社会权,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否像其他类权利一样具有可诉性,已经引起了足够的关注和讨论。社会权既然存在就必定会受到来自各方的侵害,那么,当侵害造成时又应该如何进行救济。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国际人权法中受教育权的性质:权利或义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成铭 《法学评论》2004,22(6):67-72
受教育权是享有和实现其他人权的基础。作为一项授权性权利 ,确定受教育权的性质是切实促进和保护该项权利的前提。本文对受教育权的性质加以界定 ,在查明国际人权法文件对受教育权性质的表述、受教育权性质历史形态的基础上 ,论述了受教育权的权利属性 ,探讨在国际人权法现有发育程度和发展水平上受教育者所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国家所承担的促进和保护受教育权的国际法义务 ,揭示出国际人权法中受教育权的性质对发展国内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方妍  黄明东 《河北法学》2011,29(9):150-155
近年来,高校管理权和大学生受教育权的现实冲突日益加深,大学生诉高校侵犯受教育权的法律案件也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要依法保障大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就必须首先从法理上明确法律赋予高校的管理权限和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涵盖范围。为此,通过比较我国法律和国际公约中对受教育权的有关规定,探讨受教育权的外延与内涵,并提出了一些依法保障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国际法角度看受教育权的权利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成铭 《法学研究》2005,(5):125-132
国际人权法主要文书的内容和精神都表明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而不附带任何义务,战后各国的国内法的修改也表现出接受这种精神的趋向。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要求国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我国要顺应国际人权法发展的要求,在条件成熟时对宪法的相关条款进行修改,删除公民有受教育的义务的提法。  相似文献   

12.
高静 《行政与法》2007,(4):47-49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受教育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应该接受教育的人群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受到比较系统的教育。教育的不公平不仅拉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距离,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此,亟需制定相应的对策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3.
从现有国际人权法渊源中确立促进和保护受教育权的国际标准可谓构成国际人权法的新发展 ,而从国际人权上对受教育权作出识别是确定上述标准的前提。本文根据有关受教育权的主要国际文件的统一化进程并结合国际社会的实践将受教育权归类为基本教育权、初等教育权、中等教育权、高等教育权和教育选择权 ,并依据一系列国际文件对世界各国促进和保护受教育权的义务性安排建立起国际社会促进和保护各类受教育权的国际标准模型 ,同时揭示了上述国际标准模型在适用过程中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受教育权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今天的受教育权是初始的受教育义务经“自由权形态”到“社会权形态”再到“发展权形态”历次演变的结果。在实证法上 ,受教育权也经历了一个从“受一般法律调整”到“作为人权入宪”到“进入国际人权法领域”的发展历程 ,目前受教育权保障的国际标准已经确立。在法律意义上 ,受教育权平等不仅要求权利设定上的平等 ,而且要求将平等原则作为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will consider rights to receive and express information and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searcher, the researched, the researcher's institution and the wider community. It will also consider how the courts will resolve the inevitable conflicts between these rights. It does not address the right to education enshrined in Article 2 of the First Protocol2 but rather the other Convention Articles, particularly Article 10, particularly relevant to the conduct of intellectual inquiry. It is intended to underline the potential reach of the Act for all public bodies which seek to be learning organisations, and the consequent need for such bodies to review their practices and procedures before the Act comes into force on 2 October 2000.  相似文献   

16.
肖晗 《时代法学》2011,9(4):69-77
由于法律法规对民办教育产权的制度设计存在不少缺陷,加之理论上对产权的界定不一,致使民办教育产权在实际运行中困境重重,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产权归属不清和产权时遭侵害。这影响了产权功能的充分发挥,阻碍了民办教育的顺利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克服困境,方能确保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立法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中的平等受教育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认识和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我国社会中还存在着受教育权不平等的现象。受教育权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作用的本质体现是,教育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得以发展的动力,是其向上流动的前提。我国同世界各国一样,都在包括宪法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文件中规定了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以及政府为此所承担的义务,并把它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当然内容。我们应当在法治的轨道上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