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汉语言文字、爱国主义和革命战争传统、文学艺术、历史人物和事件、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节庆等六方面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但存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内容偏少、内容分配不合理、未达到相关标准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新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的指导下修订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度追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增加爱国主义传统、仁爱和合的修身传统以及有代表性的艺术等内容;邀请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参与《语文》教材的修订和评估。  相似文献   

2.
网络视频课教学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课下自学视频内容和课堂教师组织讨论的形式进行。本文以通识课《社交礼仪》视频课为例,详细探讨网络视频课的优势,并针对网络视频课学习的相关问题,提出提高网络视频课教学效果的策略方案。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司法思想史论》一书是司法思想史这一"叙述"方式的首次写作实践,有着学科体系及方法论上的启示,提供了解读传统司法思想并加诸于现代法治实践的诉求。《中国传统司法思想史论》以仁道、中道及和谐三观来概括中国传统司法思想的意蕴,并以此统领"史论"全书。"清华简"等史料(新材料)、"非人物为中心的多线并行写作"(新方法)、"中国传统司法思想"(新问题)三者结合是本书最大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童真 《求索》2006,(10):190-192
10年前中国文论界就开始在探讨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问题,但直到今天仍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笔者以为,对中国传统话语进行发掘整理,使之实现现代转化,这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原动力。而整理中国的传统话语,应该从中华传统经典开始。因为经典具有再生性和不朽性,它适合千秋万代的需要。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通过对中华传统经典的解读而使其具有现代意义,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一场新的文化建设高潮将在未来二三十年后到来,编纂《中华大典》,为迎接这一高潮打基础;给后人留下一个中国古籍资料库 海外的汉学家一直关注《大典》的修订情况,渴望从中获取一手的、最新的汉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周敏  卢武 《青年探索》2020,(4):40-48
文化自信,就是国家之宝藏,民族之宝藏,人民之宝藏。在影视文化传播视域下,如何让当代青年接受并传承这些"宝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年轻化"的视角切入,分析《国家宝藏》的叙事形态、叙事内容与传播方式,总结《国家宝藏》年轻化的成功因素;另外,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解构传统文化年轻化的价值,以彰显传统文化年轻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年轻化是一个重要命题,敏锐抓住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用生动活泼的影视语言去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心中活起来,在当代社会传承起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率先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经济特区》一书已于最近在广州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吴智棠教授主持的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也是广东省委党校与珠海市委党校合作完成的一个课题 ,是研究特区现代化问题的一部著作。本书力图勾画我国五个经济特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反映广大经济特区人民的艰苦创业历程 ,展现特区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作者打破常规的构思方法 ,以独特的逻辑思维组织行文 ,不以特区发展的时间顺序 ,而是以特区建设中的几个横断面来展开。全书共分六章 ,分别从经济特区兴办的时代背景、中…  相似文献   

8.
说到五四新文学传统,我们有必要把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身区别开来。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早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时就肇始了。它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  相似文献   

9.
林咏荣先生所著《中国法制史》采用了广义法制说。他认为,中国法制史不仅在于记述中国过去的法律及由法律所形成的制度,而且要通过考察其沿革,分析其得失及其因果关系,以古为镜,以古明今。《中国法制史》包含了三方面内容,即法制史的分期、传统法的效力渊源、传统法的组成部分等。林咏荣先生倡导研究法制史要注意三种方法,一要关注史实以及史论的正确性,二是研究中国法制史要强调整体性,三要注重探讨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可能性功效。林咏荣先生的《中国法制史》是台湾法制史学者的重要论著,其结构、内容、立场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表现了我国台湾学者在中国法制史研究上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马骏骎 《新东方》2006,(7):60-64
一、引言我国纪录片发展自1958年第一部纪录电影的诞生开始,就记录并肩负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和使命。近50年来,我国纪录片发展的整体趋势呈现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淡出和社会因素的复杂化。纪录片的社会化不仅仅是当下我国纪录片生长的土壤,同时也是我国纪录片界的首要课题和目标。二、纪录片社会化的概念、表征和发展趋向关于纪录片社会化的概念,何苏六曾经指出:“我国纪录片的社会化并非社会学中社会化的概念,而是指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出现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界普遍的个人、小群体、行业而言的一个更为宽泛的外延和疑似,有着多元化的意味。”笔者…  相似文献   

11.
虽被弗吉尼亚·伍尔夫本人称为“戏作”,小说《奥兰多》却因与文学传统的对话,可以被视为一部经过激进改写的英国文学编年史.作为伍尔夫唯一一部拥有乌托邦结局的长篇小说,它对男性中心的文学史叙述的质疑、对“时代精神”束缚女性创造力的反思乃至双性互补写作理想的提出,为读者领会伍尔夫的自由写作梦想提供了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却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而与此相比,西方国家的问题似乎没有这样严重。因此,很多学者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认为只有把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搬到中国,才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这种观点忽视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产生的宗教文化背景,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异体移植”的弊端,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崔永东《思想家的治国之道》一书探讨了中国古代重要思想家的治国之道,研究了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和内在价值,揭示了其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的意义。此书如能对各种治国理念间的交流和影响增加论述,可进一步拓宽理论研究深度,使本书结构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4.
曾毅 《求索》2013,(10):143-145
屈骚批评从汉人开端之后千年不绝。在这历时悠久的批评历史里,其批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这种丰富性很鲜明地体现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屈骚批评内容的多次发展和转变上。两汉到南朝间就有一次比较大的转变,我们将之简单归纳为:从以《诗》评《骚》到诗骚同源。这次转变,不仅使屈骚批评的内容发生根本改变,呈现出与汉代屈骚批评不同的内容和特征;而且意义重大,对以后的《楚辞》批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康庄 《求索》2010,(5):180-182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交叉衍生的学科,它以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讨论范及生态论存在观、四方游戏说、诗意地栖居、家园意识、场所意识以及生态批评等多个方面。生态美学不仅具备现代性特质,也与中国传统文化颇多暗合之处。本文以《庄子》文本为例,阐释其所韵发的场所意识、家园意识及人诗意地栖居等三方面的现代生态美学伦理。管中窥豹,望得一斑。《庄子》一书虽非生态学著作,但却以天道观人道,以自然论人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其书充分关注自然界的生命性、秩序性、联系性等人类当下生存场所,力主回归人类最初的"至德之世"之本原,堪称生态人生之范本。  相似文献   

16.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又一个阶段,以《暂行新刑律》为代表的刑法典即为当时刑事立法走向近代化过程的缩影.《暂行新刑律》的修订过程中,既有近代的法制原则与制度被进一步的吸收和确立,又有传统的封建礼教纲常的恢复与强化,传统的"礼"与近代的"法"在刑事立法中的交替与反复刻画出北洋时期乃至整个近代中国刑事立法发展的一个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7.
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使得我们当代的道德文化建设,必须要做好内外两个层面的文化对接工作,既要自觉地吸纳人类优秀的外来道德文化,又要积极地承继我国传统的优良道德文化。为此,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因而,深入地研究我国的优良道德文化、系统地梳理和阐述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合理地诠释传统美德的时代精神,则成为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由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正是契合了这种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整体国土幅员辽阔,但人均国土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目前耕地又呈减少趋势。针对我国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1998年8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围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在市法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从保障建设用地供应为主到切实保护耕地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在土地管理方式上,实现了从分级限额审批制度到用途管制制度的根本性转变;在土地利用方式上,  相似文献   

19.
黄波粼 《求索》2008,(9):213-216
《独立评论》的现代化观是全面性的,文化现代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讨论内容。《独立评论》关于文化现代化的论争主要有四个方面:固有文化是劣多优无还是优劣并提?读经是有用还是无用?国医是玄虚还是科学?西化是全盘还是部分?在《独立评论》知识分子的语境中,西化即现代化;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旧文化与新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二元对立。其实他们并不认为中国文化一无是处,只是基于中国文化的惰性太大、暮气太深,必须矫枉过正,充分学习西方文化,才能使国家富强和现代化。这种文化取向一是与他们留学欧美的西方学术背景有关,二是五四新文化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  相似文献   

20.
“学习传统文化”学完之后干什么?习。习就是实践,要把它融在你的生活当中,融在处人待事接物当中,要改正自己的错误,否则的话,没必要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