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志坤 《法制与社会》2011,(29):268-268
刑事被害人救助是国家开展社会救助的一种形式,既体现了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要求,也体现了法治文明与司法和谐。  相似文献   

2.
吴晶晶 《法制与社会》2011,(13):132-133
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承担着国家追诉职责,了解被害人被害状况,由检察机关负责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将成为检察机关围绕民生、保障人权的重要工作制度,也是检察实践的迫切要求和彰显司法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趋势不断增强,我国各地的检察机关对刑事被害人救助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加之近年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为检察机关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前,许多刑事案件的被害人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赔偿,导致家庭陷入困境,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当前司法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地方开展了刑事被害人救助试点工作,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刑事被害人助救制度已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对象的规定有所不同。本文以《无锡市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条例》(简称无锡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刑事被害人困难救助条例》(简称宁夏条例)以及《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2010年版)》关于"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内容(简称检察规范)为例,试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对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立刑事案件被害人检察环节国家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行为往往在严重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法律秩序的同时,也给他人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痛苦。然而刑事被害人获取赔偿的现状使得建立刑事案件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作为检察机关,建立刑事案件被害人检察环节国家救助制度,从实现途径和实现程序上进行探索更具有司法意义。  相似文献   

6.
曾华 《法制与经济》2009,(15):80-81
刑事被害人救助有宪法依据,有事实依据,其特殊性也决定了应当定位为国家救助才能做到全面救助。  相似文献   

7.
区志娟 《法制与社会》2010,(16):57-57,61
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是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目的,但传统的刑事诉讼立法忽视对被害人的保护,使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本文指出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对于保障改善民生、彰显人文关怀、推进司法文明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刑事犯罪被害人作为人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其合法权利难以得到完善的保障。这是有悖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要求的,更加是我国较为完善的司法制度中的一个缺失。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在犯罪被害人的现状,并通过对国外制度的比较和借鉴,提出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如何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量出现的刑事被害人在受到犯罪行为侵害之后,其本人和其家属生活困难甚至无以为继的现象,本文以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当前司法现状出发,思考如何在我国科学合理地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以期望这一研究能够对我国构建和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产生一些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宪法原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尚未建立,所以导致在司法实践中一些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特别是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启动,也昭示了在检察机关建立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尤为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11.
构建我国犯罪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我国犯罪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犯罪被害人的国家补 偿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实现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价值目标,其涵盖的内容应包括:基本原则、补偿 的资金来源、补偿的范围和顺序、补偿机构和程序等。  相似文献   

12.
2009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要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对因受犯罪侵害而陷入生活困境的受害群众,实行国家救助。对此,本文从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对建立刑事被害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出阐释,并从救助对象和范围、方式和标准、裁定机构及程序设定等方面对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3.
我国每年因犯罪行为侵害而陷入生活困境的人数达到百万,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从对国外立法经验和发展规律分析来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的性质一般为社会保障性质。我国对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的主体范围界定、申领程序、救助资金标准等应参照这一理念做出符合国情的规定,保证救助制度的可实行性,从而达到形式正义向实质正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依据我国法律,刑事被害人因犯罪行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主要是通过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由被告人及其他赔偿义务人依法赔偿。但是,我国仍然亟需在立法上建立刑事被害人经济救助制度,对救助对象、救助条件、救助金额、救助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借鉴了国外立法及总结我国各地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经济救助制度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5.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刑事司法的重点从单纯的被告人权利保障的同时也注意到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同等保护,而这也是刑法社会保护价值诉求的具体直接体现,也是和谐社会刑事政策的必然要求,为真正创立一个体现公平、效率、秩序的和谐刑事司法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犯罪嫌疑人人权保护的日益重视,对被害人的权益保护也引发了广泛的探讨,而国家救助制度是保护被害人权益的有效机制,本文分析了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存在的必要性,探讨了国家救助制度实施的程序,以期为该制度的早日出台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刑事被害人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是指国家对因遭受犯罪侵害导致生活陷入困难而又无法从加害人得到及时有效赔偿的刑事被害人给予一定物质救助的一项制度。从本质属性来讲,它具有救助性;从特殊属性来讲,它具有司法性。本文主要从刑事被害人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名称、理论依据、基本原则、申请人资格及裁决机关等几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促进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冯智锋  高峰 《法制与社会》2012,(24):258+264
以救济的根据和性质为标准,对刑事被害人的救济可以划分为“刑事被害人救助”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两种模式.只有在“国家依法补偿刑事被害人”已经成为社会主流需求的时候,对国家课以补偿刑事被害人的法律义务才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先实行“国家救助”、后实行“国家补偿”,应当成为逐步建构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的理智选择.因此,刑事被害人救济制度应当遵循救助先行,补偿从缓的原则,即先建立全国统一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经过几年过渡期限,再推行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本文对此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19.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空判”现象严重,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回顾了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历史沿革,在我国部分城市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国范围内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制度必须要契合被害人最迫切的实际需求,才能取得实效,对刑事被害人给予经济上的救助是其最迫切的实际需求,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刑事被害人经济救助制度,以填补立法空白。本文从现阶段我国检察机关试点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题,论述了国家对刑事被害人实施经济救助在保护人权、提升政府公信力、追求正义价值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对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规范化、法律化进程中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