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西方宪政发展的自由主义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代西方宪政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自由主义发展的结果。自由主义为西方宪政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与价值基础。而自由主义文化背景的不同 ,又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宪政理念和宪政制度。自由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 ,又进一步促进了近代西方国家宪政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由主义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对本国宪政理念和宪政制度的完善 ,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 ,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由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两种自由观 ,对宪政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并出现了“消极宪政”与“积极宪政”两种宪政模式。在现代社会 ,两种宪政模式的互动与平衡的实现 ,还需要在未来自由主义的发展和宪政的实践中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2.
李秋高 《时代法学》2006,4(6):33-37
弹劾制度是西方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弹劾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民主监察,弹劾制度在古希腊、古罗马的萌芽;权宜之计,弹劾制度在英国的产生;精心设计,弹劾制度在美国的成熟;技术革新,弹劾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  相似文献   

3.
李保中 《法制与社会》2011,(14):284-285
宪政是从西方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特殊的历史背景孕育出了完政文化,同时宪政也是现今世界各国普遍所追求的目标,我国当然也不例外。我国几千年的社会是以农业和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在我国这样的社会历史中为何不能像西方那样产生宪政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朝代的更替为何总无法实现宪政制度,为何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总是与宪政绝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宪政作为近代历史的产物,是以自由主义为其思想基础的。本文主要考察了英法两国宪政历史,以探求自由主义在西方宪政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思想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说到美国宪政,人们往往首先就想到三权分立,而宪政本身即意味着限政,其根本意图乃在于限制政府的权力,却意识不到,宪政在根本上乃是一种治国术,而美国宪法制定的最初目的并不在于限制政府的权力,反在于树立联邦的权威。随着更多思想学术资源的引入与理论视野的打开,随着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国内政法学界对于西方政治与法律制度的认识,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教条陈说的过程,而是开始在更多的反思中予以再理解,以图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过去由于各种原因而有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宪政运动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但它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政治法律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西方古代宪政文化要素在近现代的高度整合的结晶,是西方宪政文明发展的近现代形态。因此,要全面把握近现代宪政的内在本质、生成机制,必须深入探讨近现代西方宪政运动生成和发展的深刻的历史文化机理,从而为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宪政国家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文化启迪。  相似文献   

7.
宪政是近现代民主社会特有的政治法律现象。它是法律化的政治秩序,是限制和钳制政治权力的公共规则和制度。近现代意义的宪政是西方政治和法律文明的产物,它的社会基础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要全面把握宪政的价值理念、精神要素和制度形态,关键是要从近代宪政运动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机理入手,透析宪政形成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代俄罗斯宪法是社会转型期仿效西方的宪政模式进行构建的,在传统与现实、制度与实践的交互作用下,俄罗斯的宪政之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宪法本土化过程.作为后发外生型宪政代表的俄罗斯宪法及宪政与作为先发内生型宪政典范的美国宪法及宪政,在宪法及宪政产生的深层背景、与相应法律文化体系的关联、宪法文本内在的差异、宪政实践中的危机与困境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可比较性.这种比较所及的不单纯是法律制度层面的问题,在更深层次上是一个包客了民族、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性的大文化问题,这对于后发外生型国家克服本国宪法及宪政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遭遇到的困境与危机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宪政模式选择中的本土文化传统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民主宪政制度的发展和宪政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宪政模式的选择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而在这个问题上,本土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西方国家与近代中国宪政的发展历史证明,本土固有的文化传统及其特异性,直接决定了宪政发生与发展的道路,以及宪政模式的基本特征。因此中国要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宪政模式,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宪政制度,首先必须对本土文化传统因素及其影响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魏建国 《政法论丛》2005,6(6):27-32
宪政包含着责任政府原则,其核心价值之一,就在于确保国家权力的公共性,以便保证国家权力用于公共服务。透视近代西方国家宪政的发展历程,就会注意到近代西方国家的宪政模式是代议制,而代议制宪政模式的作用机理又是与国家财政的公共化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代议制既是近代西方国家的宪政模式,又是近代西方国家财政公共化建构的制度之基。因为,只有确保国家财政的公共化才能确保国家权力的公共性。这也正是近代西方宪政模式与其古典和中世纪时期宪政模式的不同之处:后者主要是通过司法来规制国王所代表的行政权力,表现为司法型宪政模式;而前者主要是通过议会对国家财政的公共化组建和监管,来实施对行政权力的政治规范和约束,表现为代议制型宪政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宋皓 《法制与社会》2011,(9):278-279
宪政是近代西方社会的基本政治体制,也是近代欧洲大陆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在这种政治体制下,欧美社会经济运行良好、人民福利待遇高。然而,宪政在欧洲的发展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几千年古老思想的积淀。相对于欧洲大陆风风火火的宪政运动,中国却是态度冷漠。直到19世纪中叶,宪政思想才真正被介绍到中国。由于宪政在中国没有思想根基,且当时的宪政运动更是照搬西方现成的政体模式,最后以失败告终。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看到西方社会宪政制度的变迁,学习西方宪政的一系列成功的改革措施,来调整我国政府的结构、变革一些陈旧的观念,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2.
罗斯特的宪政独裁理论是为了解决现代民主宪政国家所具有的如何在维护宪政和民主原则的同时,又能成功应对危机这一可怕的悖论。他提出合宪的政府也可以是独裁的政府的理论,是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解决危机的传统理论的反动,也与法西斯的独裁理论迥然不同。他的理论是对罗马共和时代以及世界上四个主要民主宪政国家———美、英、法、德应对危机的制度经验的总结,具有深刻的历史基础。为防止独裁权力滥用问题,他设计了宪政独裁的11项标准。罗斯特的理论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危机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国紧急权力法制化也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行政法理论基础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的宪政原理和制度以及社会历史条件导致了诸多行政法学说的相继出现 ,并指导着其行政法治建设和行政法学研究。我国的行政法理论和实践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路径 ,行政法理论基础处于规范研究层面 ,对我国行政法的认知和把握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 ,紧扣“控制国家权力”的宪政理念 ,在公民与政府的对峙与良性互动中点滴积累行政法的实践 ,以此迎来宪政的曙光。  相似文献   

14.
英美法早期的宪政运动表明税收监控是宪政产生的推动力量。近现代税收监控的宪政实践要求税收立宪,这是民主、法治的必然要求。税收是政府基于公权力对公民财产权的剥夺,财产权又是公民权最核心最基本的权利。因此,赋予和保障纳税人税权、限制国家税权是税收监控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程华 《河北法学》2002,20(5):2-6
清末开始仿照西方立宪,到20世纪末已近百年。其具体路径是以国家为主导、以激进革命的方式推动宪政实践;脆弱的社会基础不能支持宪政;宪政发展模式上或盲目移植或自我封闭;中国宪政的主导思想是重理性主义而轻经验自由主义。这些就是百年宪政之路提供给我们的历史资源。当中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又一次面临宪政道路的探索,反思一个世纪以来的宪政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宪政三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贺卫方 《法学论坛》2003,18(2):11-16
投票箱之妙不仅在于说服人们守法 ,而且还通过这一巧妙的程序 ,将决策风险转嫁给了选民本身。民主应当被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而投票箱则可以称之为一种妙不可言的设计。与政治法律中的其他制度一样 ,中国的宪法也是近代舶来品。西方宪政之所以最终确立 ,宗教以及教会是我们首先看得到的因素 ,第二条便是阶级以及阶段斗争对君主权力的限制 ,社会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知识分化是约束专横权力行使的第三个因素。税收奠定宪政基础。应当由人大代表对税收以及财政事项进行细致入微的审查。  相似文献   

17.
弹劾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与宪政的主要推动力量,对西方宪政的建立功不可没。弹劾制度在其漫长的历程中几度沉浮,此消彼长而最终被作为一种普遍的政治手段广为流传.通过对其历程简单梳理,使我们了解其历史现实和未来趋势,加深认识弹劾制度,避免误解。  相似文献   

18.
宪政问题是当代西方主流学术话语中重大的学术问题,也是关于一个国家政治型构和政府制度设计的重大问题。陈德顺对西方立宪政府的理论与现实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进行了系统而富有开创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蒲恩灿 《法制与社会》2013,(10):138-139
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成果,其产生于基督教文化息息相关。权利限制是宪政制度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这一价值的产生来自基督教文化中幽暗意识。基于基督教对人性二元认识的幽暗意识,西方社会发展出了制度理性的现代国家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20.
制度设计总是要对人性作出一定的预设分析。西方宪政制度的建构和运作,依赖其对人性因素所做的充分而深入的考究,建立在其全面的人性观基础之上。西方宪政制度的人性观是人性的善恶双重性:人性的"善",使得保障公民权利成为西方宪政的根本目的;而人性的"恶",使得限制国家权力成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了解西方宪政的人性观,将有助于我国的宪政制度安排和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