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以下简作《全集》注释本),在1999年版《李大钊文集》注释本的基础上,做了“增补、修订与校勘”,特别是“在遗文搜集工作方面又取得了一些新成果。这主要是陆续发掘出了李大钊在担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期间(1925-1927年)直接关乎中国革命进退的一批重要文字,计20余篇,  相似文献   

2.
前言这套书称为《胡绳全书》而不是“全集”。《全集》应该点滴不漏、无所不包地把一个人的全部作品编在里边。坦率地说,出这样的《全集》,我不配。《全书》也不是《选集》。《选集》应该把一个人的著作的精华编在里边。如果是出我的《选集》,其篇幅不可能像现在的《全书》这样大。这里所谓《全书》,是界于《全集》和《选集》之间的一种文集,比较完全地反映了作者一生的写作生活的一种集子。《胡绳全书》包括作者从1935年起60年间的大部分作品。按照作者的意见,没有收入1935年以前发表过的文章,并将现在还能收集到的1935年以后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周扬对来看望他的部下说: 我身上患有两个癌症   1965年 2月,江青又一次来到上海。这次上海之行,目的有二:一是与张春桥一起插手修改京剧《林海雪原》(后改为《智取威虎山》)。江青想通过这出京剧来吹捧当时在东北工作的林彪,以便同林彪勾结起来,借这座“尊神”攫取更大的权力。另一个目的,是物色撰写批判《海瑞罢官》的人选。对于《海》剧,江青在 1962年就提出要批判,但一直遭到陆定一、周扬主持的中宣部、文化部的冷落。她又私下先后在北京找了一两位同志去写,但也被拒绝。在上海,她通过上海市委副书记张春桥,合适的人选…  相似文献   

4.
胡祥鼎 《奋斗》2011,(10):59-60
刚拿到何伟志的《伟志文集》时,并没有为之写点什么的想法。因为我不喜欢一些官员将官样文章整理成集,著“书”立“说”。读过《伟志文集》后,我意识到.伟志不是“官”而是僚,是无权的研究者、心耘者;他的文章也非“官样”,而是具有自身特色和研究价值的心耘笔耕成果。认真阅读过《伟志文集》上卷《心耘无痕》和下卷《躬行求是》后,不禁引发了作为同行的我的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文集》 ,从 1 993年 1 2月毛泽东百年诞辰纪念时开始出第一卷 ,到 1 999年 6月出第八卷 ,穷七年之功 ,已全部出齐。这是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也是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值得庆贺。毛泽东对于出版自己的著作 ,是非常慎重的。“文化大革命”以前 ,我就听许立群说过 ,毛泽东不赞成出全集 ,说哪能篇篇都重要 ?只赞成编好和出好选集。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期间各根据地出版了多种《毛泽东选集》 ,这是当时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需要。但是 ,它们的编选工作 ,毛泽东不是很满意 ,主要是没有经过作者本人挑…  相似文献   

6.
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生前曾在怀念文章中说, “耀邦读过《马恩全集》,也读过《圣经》;做报告不念稿子;会写文章,会作旧诗,字也写得好.” 自1952年后,中共就跟随苏共,将爱因斯坦批判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文革中更是“批判相对论,革相对论的命”.1979年,胡耀邦看到刚出版不久的《爱因斯坦文集》,说很多内容他没看懂,但看懂的那些,对他启发很大.  相似文献   

7.
新史料的挖掘常常有利于深化历史研究.《盛京时报》刊登的李大钊《茶贸易与蒙藏之关系》长篇演讲稿,未在《李大钊全集》和《李大钊文集》辑录之列,特作简略解读,或许对深化李大钊生平思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陈熹柳 《党建》2012,(6):46-46
“用10套《雷锋全集》换一个‘雷锋书屋’”,这是湖南省益阳市红十字会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队萌发的一个公益创意。他们通过微博联系每一位愿意捐赠闲置图书的网友,向其邮寄一本《雷锋全集》,邀请其在上题写学习雷锋心得和对山区孩子的勉励,同时把《雷锋全集》转赠给另一位愿意参与图书流转活动的网友,通过“滚雪球”似的爱心传递,来弘扬雷锋精神,汇集各类图书,最终实现为农村儿童建设“雷锋书屋”的愿景。  相似文献   

9.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之际,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毛泽东文艺论集》,首次发表了毛泽东1939年11月7日致周扬的一封信。毛泽东在信中说,周扬同志:文章看了,写得很好,必有大影响。某些小的地方,我认为不大妥当的,已率直批在纸上。其中关于“老中国”一点,我觉得有把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混同,把现代中国的旧因素与新因素混同之嫌,值得再加考虑一番。现在不宜于一般地说都市是新的而农村是旧的,同一农民亦不宜说只有某一方面。就经济因素说,农村比都市为旧,就政治因素说,就反过来了,就文…  相似文献   

10.
<正>1983年,母亲接下编辑出版《巴尔扎克全集》(以下称《巴全》)中文版的重任,从1984年《巴全》第一卷问世,到1998年第三十卷付梓,15年间,这个早已作古的胖大叔,主宰了我们家的呼吸视听。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母亲就是这句话的真人秀,就连与我闲聊,也不时蹦出几句“巴尔扎克说过”,有时,我会产生一种厌烦和妒意,  相似文献   

11.
对“新红学派”的批判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以胡适和俞平伯为主要代表的“新红学派”,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巨著。这部小说一问世,便广为流传,并引起人们研究的兴趣,在我国知识界曾有过“开谈不讲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赞叹。从清末光绪年间开始,研究《红楼梦》就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以五四运动为界,研究“红学”的又分为“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  相似文献   

12.
散木 《党史博览》2007,(3):24-25
长期以来,《鲁迅全集》是书店里的常销图书,而《鲁迅全集》每一次的新版也都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盛事.最新一版的《鲁迅全集》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全力推出的,尽管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是综合了最新的收集和考究成果.这倒又让人想起第一版《鲁迅全集》出版时的情形,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当年第一版《鲁迅全集》竟是由一家"地下"和"民间"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方志敏的狱中文稿,学界有所研究,但对于狱中文稿的时间节点问题则没有引起关注,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推敲、考证、探索. 一、《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是何时完稿的 方志敏每写完一篇稿子,就会在文末注明写作时间,有的还注明写作的环境.收入新版《方志敏全集》的狱中文稿共计13篇,只有两篇没有注明完稿时间,《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下文简称《略述》)是其中的一篇.有专家考证《,略述》是方志敏在南昌狱中完成的第一篇文稿,其完稿时间为1935年3月初.由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方志敏文集》有一附录《关于方志敏狱中文稿的几个问题》,就持这种观点,①2012年版的《方志敏全集》予以认同.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赵景文 《学习导报》2011,(11):62-63
在1993年版的《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中,收录了毛泽东同志写于1937年10月10日的《给雷经天的信》。这是毛泽东就处置当时轰动一时的“黄克功事件”而写给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的亲笔信。  相似文献   

15.
重读《邓小平文选》,其中一段话很值得党员干部咀嚼深思:“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总是好一些。”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既要有所“畏”,也要有所“不畏”。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刊物《新华南》创办60周年。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联合举行纪念会,出版《新华南》纪念文集,这是很有意义的。当年我作为“战地服务队”和“特支”成员,对创办初期的《新华南》有所接触,了解一些情况,特撰此文,以为纪念。 这要从“战地服务队”和“特支”的组成讲起。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时任淞沪战场右翼  相似文献   

17.
1959年初春,梅宅书房里很暗,只有窗前一点光亮。梅兰芳披着~件深灰色的上衣,面朝窗伏案认真地书写着,一连十多天都这样。他凝重的神态,融合着书房里的色调,似是一幅庄严的油画。梅夫人进屋轻问:“何不请秘书笔录或整理呢?”梅兰芳放下笔。郑重答道:“不,这不能请人代笔!”原来,桌上厚厚的一叠文稿,是他重新亲笔撰写的《入党申请书》。其中写道:“本人已过花甲之年。却时刻自问:我为什么要申请入党?其实,早在建国初期,我就在心中立誓要为建设新中国努力工作,也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我由衷感激周恩来、陈毅、周扬等同志对我在政治上的亲切关怀……”解放初期。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徐志摩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诗要如银针之响于幽谷’,银针在幽谷中怎样响法,我不知道。”①就这句引语的出处,《毛泽东文集》编辑组详细查阅了徐志摩的论著,未果。②循着编辑组查找线索的思路,笔者作了一点考证研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毛泽东的这段引语似为误记。“……之响于幽谷”句式并非出自徐志摩,而是王统照③,并且这个句式出现的语境是描述印度诗人泰戈尔演讲时的神态、音韵,而不是诗歌的意境。1924年4月23日出版的《晨报》,刊登了一则通讯,名为《今晚抵京之太戈尔》…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文学史上,元代杂剧中最负盛名的王实甫的《西厢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不止一次地读过,且读的是清代大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批本”。1941年,毛泽东在《驳第三次“左”倾路线》一文中就提到:金圣叹不愿意抹杀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偶尔写出的几句好话。五六十年代之交,毛泽东多次读《西厢记}),说《西厢记》。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叫工作人员给他找来一本《西厢记》阅读,看后似觉有所不足,于22日给秘书田家英写信:“请着人再找一部金圣叹批注的《西厢记》,金批本与此本有些不同。”①就在这一天的会议上,毛泽…  相似文献   

20.
1966年12月1日,在“打响揭批周扬的战役”的口号声中,周扬被从天津押回北京。紧接着,批斗“阎王”周扬的一系列会议召开。上世纪30年代的“国防文学”问题,被“革命群众”认定是周扬最严重的“罪行”之一。在多次批判揪斗后,周扬被关进北京卫戍区,后又被投进秦城监狱,一晃便是9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