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桌议四记     
吾一介书生。然苟活于世,则无法脱“六根”,亦喜交友。现今世界,活动多集中于桌畔。其间得些言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兹录于下,供诸君把味。一、书桌吾有一同窗好友,人甚仁厚。因其办公之地与余居甚近,常去叨谒。其办公桌玻璃板下,压一纸寸宽小条儿,上以不华美但极工整字体手书  相似文献   

2.
寓言集锦     
不睁眼如是我闻:昔日,一富家郎,不事生理,家荡尽。房屋园林,悉典于人。其人改屋字、兴造作、垒山掘池,万象更新。富家郎闻之,乃临园结茅而居,日闭目趺坐。闻有人来,则切齿詈曰:“我之房屋,昔甚庄严,今为此  相似文献   

3.
严复素称晚清启蒙思想家,其所译西书,于国人起发聋振聩之效,已具共识。然严复此誉,洵属常论所谓客观之效应,非表严复固有思想之本意。严复之时论及译书按语,固多针砭时政及传统,此凡严复所认中国政制与西学不合之处者尤然。虽如此,严复译西书,释其义,多以固有旧学立据;且其译书之用意,原非纯以国运之是非为是非,虽可为启民心之良药,然亦仅出自治国人愚弱之智所需。是故,严复晚年于旧学多有张扬,亦非出自于"复古",犹如译介西书,意在标举中西政制学问之异同,使国人有所鉴观,本非为西学张本。  相似文献   

4.
人有欲则计会乱, 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 甚则邓心胜,邪心胜则 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 生。 (《韩非子·解 老》) 释义:人一旦有了 贪欲,计划就会被打 乱;计划被打乱了,贪 欲之心就会加重;贪欲 之心重了,邪心就会占 上风;邪心占了上风, 办事就会不讲原则;办 事不讲原则,祸患就会 产生。 惟宽可以怀远人, 帷廉可以服殊俗言 (宋·苏擞《胡困 知诚州刑浩知钦州》)、 释义:只有宽宏大 度才能使夕曦归顺、只 有清正廉洁才能让人 心服。 (童联成)廉政箴言精粹@童联成~~  相似文献   

5.
论知荣耻     
知荣耻,就是要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羞耻,也就是要有“荣耻感”。人,只有知荣耻,方能明是非、分美丑、辩善恶、恒其德;不知荣耻,必是非不明、美丑不分、善恶不辩,小则个人蒙其羞,大则动摇社会伦理道德大厦之根基,危及社会、国家与民族。  相似文献   

6.
偶读《康熙大帝全传》,知康熙非常注意奖掖扶持清官。为了勉励地方官员中的廉吏,康熙大力宣传做清官的好处:“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从来百姓最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为清官甚乐!”这是康熙一惯的看法。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中的主人公就是康熙发现并加以重用的廉吏。人活得快活才有意思。谈物质,也许贪优于廉;而论精神,则廉乐于贪。清廉人生,活出坦然。清廉者,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心里…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清官的子女历来难做,他们也确实并非都能坚持操守。清代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  相似文献   

8.
<正>《韩非子·解老》有言: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人一旦有了贪欲,计划就会打乱;计划打乱了,贪欲就会加重;贪欲之心重了,邪心就会占上风;邪心占了上风,办事就不讲原则;办事不讲原则,祸患就会产生。当代社会高度的开放性、宽容性和生活多样性,既给了人们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也带来了多种诱惑。  相似文献   

9.
翻阅史书,拜读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几篇从政诗文,倍受启迪。柳宗元(773—819)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他在《送薛存义之任序》中对“什么是官”作了这样一段颇有哲理的议论:“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乎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  相似文献   

10.
<正>1939年初,毛泽东办公室的秘书长李六如同办公室秘书和培元,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写了本陕甘宁《边区实录》。初稿出来后,毛泽东感觉不甚理想,决定另请人修改。1月22日,他给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周扬写信说:"现请你全权负责修正此书,如你觉须全般改造,则全般改造之。虽甚劳你,意义是大的。"信的末尾,毛泽东特以告之,"备有稿费(每千字一元五角),当分致你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说的“老庄后学”即通常所谓的“庄子后学”。以下着重从人学角度,略论老庄后学的思想特点及其对老子和庄子的继承和发展。 一、人性自然——老庄后学的人性论 老庄讲道与物的关系,讲人之得道,是从道与德的分别上加以论述的。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五十一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德是道在主体之中的呈现;庄子讲“泰氏……其德甚真”(《应帝王》),也是道见之于主体的展示。但老庄都未明确地论及“性”的问题。老庄后学则对“性”所论甚多。如说:“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自然无问,谓之命;留动而生  相似文献   

12.
难和易     
东明 《前线》1962,(18)
清朝的彭端淑写过一篇“为学一首示子侄”的文字,谈到难和易的问题。他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  相似文献   

13.
正人无贵贱之分,却有高下之别,所以自古就有了君子和小人之谓。高下是从人品和人格的角度区分的,这源自于每个人的修养。回望60年的人生路,观察与己相交的人,我觉得修养要追求三个字:静、净、敬。一说静,就是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做到每遇大事有静气。世界是物质的,所以是功利的、喧嚣的、浮躁的,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人生旅途上充满种种考验,有着诸多沟沟坎坎,有时复杂多变,有时是非混淆,这时就需要静,难  相似文献   

14.
用人八忌     
决策和用人,是领导者的两大基本职能.重视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功实施领导行为、全面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保证.领导者用人有八忌:一忌求全责备.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如果求全责备,抓住人之短处不放而无视人之长处,必然导致人才的闲置、浪费和流失.“用人当取其长而合其短,若求备于一人,则世无可用之才也”,古人尚知如此,作为新时期的领导者,更应洞悉其理,抛开求全心,巧用济世才.  相似文献   

15.
较早为三个卖国贼说公道话的是历史学家萨孟苏,他在回忆录里说:由今想来,章宗祥、曹汝霖是否卖国颇有问题,以当时中国之弱,遇到野心勃勃之日本,外交上的折冲不甚容易。他们两人只求中日两国能够维持和平,未必真正卖国,否则抗战之时,何以汪精卫愿为傀儡,而此前所斥为卖国贼之人竟然不肯俯首听命于日本军阀呢?  相似文献   

16.
林觉民在绝笔书《与妻书>中有这样几句话:“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无疑,这给整个民族留下了一个悬念:究竟烈士遗孀腹中的孩子生下来没有?如果生下来了,是男还是女?后来的命运又怎样呢?  相似文献   

17.
关耳 《前线》1983,(11)
某君为一部门之长,素来主张遇事“秉公处理”。一日,有申请者呈送报告,某君正色道:“此项申请,不合政策,秉公处理,不予批准!”言之铿锵,令人肃然。另一日,申请者持厚礼登其家门。某君怒甚:“堂堂干部之  相似文献   

18.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9.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20.
上敦睦九族①,优借朝士②,有犯罪者,皆屈法申之③。百姓有罪,则案之如法④,其缘坐则老幼不免⑤,一人逃亡,举家质作⑥,民既穷窘,奸宄益深⑦。尝因郊祀⑧,有秣陵老人遮车驾言曰⑨:陛下为法,急于庶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