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会议就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及社会主义生产价格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基本观点如下:(一)关于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大家一致认为,正如《决定》指出,这二者是统一的。但在理解上仍有分歧,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有的同志提出,过去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有两种倾向,一种侧重于社会主义本质方面,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可称计划经济论。而对它的具体内容和确切含义缺乏深入研究;另一种侧重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方面,主张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可称商品经济论。这种观点往往只强调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存在,而对社会主义经济在本质上的特征缺乏具体分析。《决定》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论断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了我国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和商品性的统一,在理论上认清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物的性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去年十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深刻地阐述了充分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突破了把实行计划经济和发展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指出只要有商品生产,就必然有竞争。《决定》特别指出,对外要开放,国内各地区之间更要互相开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历史的经验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对我国计划体制的基本点进一步作了概括,强调指出: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概括,突破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对于搞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再认识入手,对所有权同经营权适当分开、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增强企业活力及其相互关系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主要原因,从那里讲起比较好? 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是从全民、集体两种公有制的不同因而需要进行商品交换这个主要原因去讲的。我们现在学习党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许多文章和讲义,论证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主要原因,也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讲的。一些讲义写道:“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原因,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多种结合形式和结合方式的特点所决定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科学概念。这是在经济理论问题上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为了对内更大胆地搞活,对外更大胆地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振兴江西经济。我们认为,必须抓住“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关键问题。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清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左”的思想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把它学懂弄通,能自觉掌握和运用。为此,本刊特开辟《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讲座》专栏,请本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同志撰写讲座文章。读者有什么意见和要求,望告之本刊编辑室;有什么体会和见解,也望写成文章寄我们,以选择发表。《讲座》拟陆续发表以下九讲:一、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新贡献;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四、计划经济必须自觉地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五、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竞争;六、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是统一性同灵活性相结合的体制;七、改革现行价格体系的原则及其根据;八、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九、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消费。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学和其它学科方面,李炳炎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一文,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建立彻底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为此又必须建立三个理论不等式,即:商品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产品经济不等于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本文仅就其中几个问题谈点体会和认识。一、全民所有制内部是商品关系的原因和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决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而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总体是商品经济,而不是部分是商品经济。现在大家都承认全民所有制内部是商品关系了。但是,对全民所有制内部为什么是商品关系,认识并不一致,问题似乎并未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的根本特点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根本标志。但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公有制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在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应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只要有商品生产,就必然有竞争”。这一论断,是我党在商品经济理论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它将促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更加生动活泼地向前发展。 一、商品经济同竞争形影不离 过去,人们常把竞争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这显然是一种误解。诚然,在资本主义社会,竞争达到了最高峰,但是,竞争并  相似文献   

12.
正确处理微观经济搞活与加强宏观经济控制的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各项改革要相互配套,既有利于微观搞活,又有利于宏观控制,以保证和促进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为什么既要把微观搞活又要加强宏观控制呢?这个问题的简要答案是:我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两重性: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计划是计划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决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的突破,就是抛弃了把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市场竞争看作资本主  相似文献   

14.
一年来,人们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许多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将《光明日报》《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问题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全国党校系统《资本论》研究会华北地区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今年7月17日至23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与会同志认真讨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现将几个争议问题简述如下: 一、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问题大家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把全社会的经济形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不能只从一两个方面孤立地进行分析。但是在多种原因之中,究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也是商品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运行机制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理论上搞清二者结合的功能互补性,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度”,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计划经济的前提条件及其优越性我认为,有必要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计划经济的含义:一种是经典作家所论述的计划经济;另一种是现实中存在的或正在发展中的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7.
《求实》1985,(2)
问:《决定》中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什么不同之处和共同之处?理论上有什么突破? 答:《决定》中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其共同点是都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作为计划经济,它们的理论依据,就是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及企业之间、劳动者之间、国家、企业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社会主义可以实行计划经济。 但是,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某些基本理论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读了1985年第一期《求实》发表的宋醒民同志的《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一文后,很受启发。但他在论文中提出:“决定商品经济的社会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分工。”宋醒民同志认为,只要有社会分工就存在商品经济,没有什么所有制问题。我认为这个论点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贺枏仁 《湘潮》2014,(5):51-55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决定》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上,冲破了过去"左"的思想束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胡耀邦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和文件起草小组的主持人,在邓小平、陈云等的指导下,运筹帷幄,各方协调,对这一纲领性文献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旭东  汪勇 《党史博览》2014,(10):12-15
正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全会。以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从农村改革转向城市全面改革的新时期。《决定》破除"左"的思想束缚,总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经验,在诸如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实现了突破,就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阐述,为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