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作为人文奥运的重要内容,北京将掀起文明礼仪宣传的热潮。本专题将通过不同论点,展现人文奥运理念给现代的人们带来的变化,表达你我共同的心声——2008,让我们相约在礼仪奥运之年!  相似文献   

2.
“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范畴,凝结了祭祀制度、政治制度、典章制度、道德规范、社会规范等多重标准,它既在塑造中华民族礼仪之邦、民族性格上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也对中国的等级制度和“官本位”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的说来,它可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界,讲“礼”重“仪”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代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礼仪问题被忽视了,“温良恭俭让”甚至成了另类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吴心 《黄埔》2008,(1):56-57
中国古代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也是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份遗产。“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包括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既是人际之间相互交往的准则,又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观念。“仪”则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礼”和“仪”是相互关联的,“礼”是“仪”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践礼修德从小抓起 日前,《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出台,并从今年春季开学起全面推行,这是全国首个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规范》强调“践礼修德,从小抓起”,对不同阶段的未成年人提出“仪表之礼”等八项礼仪要求,要求开展“入学仪式”等四项仪式,在全省1700万名未成年人中推进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6.
美玉 《黄埔》2013,(5):92-94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几干年来,礼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苟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儒家在对礼的执着追求中创作了许多有关礼的经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礼记》。  相似文献   

7.
送礼的变味     
送礼的变味李春如我国是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官场活动有礼法,讲礼仪;在民间要讲礼节,礼貌。亲朋好友之间,逢年过节,婚丧娶嫁,都要相互走动,或表祝颂,或表哀悼,或倾心相谈,还不免带点礼品,谓之“千里送鹅毛,礼薄情意重”。这种交往或送礼,...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茶道中吸收了“礼”的精神,上自朝廷皇家,下至平民百姓皆有茶礼。茶礼在风俗相同、方言相通的闽南和台湾的工夫茶中表现尤为突出。在当地人的“开门七件事”中,工夫茶被摆在首位,谚云:“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人们习称茶叶为“茶米”,把茶叶冠于大米之前。工夫茶的泡饮自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大有工夫可言,  相似文献   

9.
《小康》2020,(1)
正泱泱中国,礼仪之邦。《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是人们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整体反映。  相似文献   

10.
道德的根本属性就是践行。离开了践行,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道德。《周易》说:“是故‘履’德之基也”,强调修德的核心就是要践履“礼”的要求,把能否践行当时的道德规范“礼”作为道德的基础。苟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国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派”、“伪君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曾在“礼”的氛围中熏习了数千年,至近现代则爆发了激烈的毁弃礼教的思想运动。“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近10余年中国经济的腾飞,社会物质财富有效地增长和积累,为“礼仪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然而,时下“礼仪文化”的种种现象,既给人以喜,又给人以忧。就象有人指出的,“仓廪实而不知礼节”也是很常见的。因而我们有必要从正面提出“重建礼仪之邦”,以此唤起一种自觉的意识,陶铸一种自觉的行为;并通过理论上的探讨,来引导当代“礼仪文化”的健康发展,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重建礼仪之邦:“…  相似文献   

12.
去年以来,我们针对部队中存在的“接传不良信息、涉足不健康场所,搞不正当交往,有不正常消费”的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疏堵并举,有效地抵制了“四不”问题,使官兵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部队风气更加清新宜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素质低!”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近年来,随着出境人数的剧增,有关国人素质的话题更加火爆。在英、美生活多年的剑桥大学讲师刘瑜在《礼仪之邦》中写到了中外之间的巨大差距:她在英美生活的时候,人与人之间都相当友善,陌生人只要目光相接,一般都会点头微笑致意,邻里之间也充满关爱与温情。但回国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甚至敌意让她非常不适应,感叹“我们礼仪之邦的文明早就超越了伪善,走向了赤裸裸的冷漠。”  相似文献   

14.
薛立芳 《前沿》2011,(14):149-151
敬、节、让既是传统礼文化的基本特征,又是古人明礼的主要方法。从敬、节、让做起,把握礼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深入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由个人修养的敬,到对他人的敬,对工作的敬,对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敬;由自我节制到与他人交往时的宽容与大度,敬、节、让都可以推己及人,并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从敬、节、让做起,既是展现我国"礼仪之邦"与国人"谦谦君子"风采之有效途径,同时又是继承传统礼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礼仪是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不仅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 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具体反映 也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北京2008年奥运会正是我们向世界展示友善 热情 好客风尚的大好机会。大家在热情迎接奥运的同时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当今社会的文明礼仪与“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是生活礼仪、社会礼仪、涉外礼仪,还是赛场礼仪、职业礼仪,我们还都有不熟悉和做得不够的方面。在迎接和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你、我、他都是东道主,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加强学习 认真提高 为重塑礼仪之邦的时代形象做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礼亦须廉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正常的人情是必要的,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尤其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重情尚义历来是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更重感情。每到春节,人们总喜欢带着礼物,捎上祝福,登门拜年,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应当说,情理之中的礼是必要的,也无可非议。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人片面地认为“礼不重,情不深”,或戴着“势利眼镜”送年礼。因而,送礼、特别是年礼的含“金”量倍增,而含“情”量陡降,使得年礼变了“味”。有些人带着明显的功利目的,看人送年礼,对那些能够决定自己命运或自己有事相…  相似文献   

17.
《北京观察》2001,(11):1
日前,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通知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着  相似文献   

18.
王淑霞 《求索》2008,(8):97-99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定义的交往世界。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交往主体、交往主体的交往活动和交往的“理想话语环境”三者的统一和互动。生活世界需要规范化和有序化,即需要管理,管理贯穿于全部生活世界。和谐管理是生活世界中人际交往的协调模式。根据交往理性,和谐管理既是一种语言使用的规范化,又是一种交往关系的柔性协调。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导刊》2010,(1):50-52
“礼”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下面这100条细节,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记住并做到,会让你终身受益,也会让人对你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礼仪形态丰富完整,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遺产。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荡中,如何传承优良的传统礼仪文化,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与吸收西方礼仪文化元素,传承与弘扬我们的礼仪文化,是必须面对与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