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党报姓“党”,传播党和人民的声音是它的天职,党报的这一定位决定了它的权威和高度,这就是政务新闻、典型报道、成就报道等“硬新闻”多,社会新闻、街巷生活、百姓故事等“软新闻”少。如此,与都市生活类报纸相比,党报的功能定位使其在读者中的发行和广告经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当前,在许多城市,党报和都市类报纸在经济效益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社会新闻在地方党报上终于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大量社会新闻昂首阔步地走上地方党报版面,主要是由社会新闻的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因为社会新闻的最大特点是贴近性。新闻工作要做到“三贴近”,党报要贴近群众,就必须重视社会新闻。党报在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向广大群众传达的同时,还应把人民群众的声音及时传达给党和政府,这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3.
“党报姓党,党报是报”,新华日报总编辑周正荣的观点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党报的属性与特征。泰州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承载着党的声音,负有一种特殊的政治与社会责任。但它又与生活类、娱乐类的报刊一样,是普通的读物之一,具有“新闻纸”不可缺少的要素。从2004年9月1日起,《泰州日报》对版面的内容与设置进行了调整,着力在“重”、“新”、“靓”上下功夫,让党报更耐看,更好看。“规定动作”:重在信息泉涌的今天,面对政治、经济、社会、文体生活等许许多多的新闻信息,《泰州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如何积极主动地、尽可能及时准确地把市委、市政…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让世人的目光聚集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十年前,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三十年后,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又将在农村拉开大幕。“三农”问题,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无锡日报的农口条线记者,本人在此结合几年来的新闻卖践和感悟,探讨一下如何做好“三农”报道。  相似文献   

5.
办好党报的一版,既是提升党报质量的关键,也是党报新闻改革的难点。怎样使党报在权威性、指导性、公信力不减的前提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始终是我们丹东日报一版改进的原则和方向,而且每年都有所进步。  相似文献   

6.
时下,无论是各级党报,还是各地都市类和晚报类报纸,陆续推出了社区新闻专版或专栏,赢得了广大读者和报业界的认同,这是办报理念的一种改革创新,也是都市类和晚报类报纸对党报主流媒体地位形成的挑战。《郑州日报》是郑州市委机关报,2007年就开设了“区街新闻”版,专门报道社区新闻。采写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想做好做大做强党报社区新闻,必须凸现以“民”为本的操作理念,  相似文献   

7.
声音     
《廉政瞭望》2013,(11):4-4
在新闻发布领域,对“口径”一词的理解和使用存在巨大误区。实际上,口径应当是一个组织对外表达的原则和框架,而非需要背诵的条文。新闻发言人是90%的“岗位人”和10%的“自然人”,既有官方立场,也有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8.
报纸通过新闻话语,向人们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传播”是报纸的基本形态,这里有个怎样“传播”即怎么“说话”的问题,党报作为机关报,不仅要“站”在党委和政府的角度发言,更要贴近百姓、为群众着想;既要把好“话语权”,主动说话,还要注重效果,善于说话,使新闻传播更具有亲和力。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报业竞争日益加剧。为了争夺更多的读者群,媒体不得不加大信息容量,加快信息传播速度以及拓宽新闻的阅读趣味。然而,一张报纸尤其是地市党报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版面应用新闻稿件来传播更多、更好、更快的信息,提升报纸尤其是地市党报的影响力,笔者认为,新闻创新是关键。新闻创新的原动力来自哪里?答案是:始终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坚持新闻工作的“三贴近”。  相似文献   

10.
面对新闻传播多元化和舆论多元化的现实挑战,城市党报监督报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是城市党报所担负的主要职责之一,同时又是党报争取读者、争取“注意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各种矛盾的交织使得城市党报舆论监督功能不断削弱。分析城市党报舆论监督的现状与困惑,寻求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地级党报如何实现开放办报,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日照日报的办报宗旨是:"新闻立报、开放办报、市场兴报、经营活报"。本文就日照日报的实践谈开放办报大有可为。众所周知,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纪律决定了党报必须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  相似文献   

12.
社会新闻,通俗地讲,是指没有鲜明行业特点而又为大众所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奇闻逸事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可以看出,“有意思”是社会新闻的鲜明特色。但是,对于党报而言,由于受到定位、版面数量等因素的影响,党报不可能像都市报那样采取“海量战术”,逢“闻”必报。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党报研究》2006,(3):20-20
2006年4月4日至5日,全国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年会在无锡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记协主办、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承办,会议主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新闻专业期刊和新闻媒体研究所的创新与合作”。全国50多家新闻专业期刊和媒体研究所的70位负责人出席会议。中宣部新闻局研究处副处长张烨应邀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李存厚主持开幕式并作主旨发言。  相似文献   

14.
《从无锡日报社实践论地市党报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性战略》一文,是作者在南京读研时花数年心血所完成的研究课题,本刊选载的部分为论文的第四章,更是作者前后作了一年多时间调查、研究后写成,有自己的独创见解。该文之所以将《无锡日报》作为个案研究,是因为其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无锡日报》的今天也许就是其他多数地市党报的明天”。作者力图从地域的研究上探索一些影响地市党报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原文的四大章节分别为《地市党报可持续发展扎根的土壤——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地市党报可持续发展必要的助长剂》、《社会文化环境——地市党报可持续发展永恒的卖点》、《地市党报可持续发展蕴藏的巨大潜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面对“读图时代”,让新闻照片成为“报纸的亮点”已成为报人的共识。然而对于地方党报来说,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一些形式雷同、新闻性不强的照片仍占据见报稿中不小的比例。而新闻价值高、形象表现力强、真正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照片却并不多见。其中,受读者青睐的突发性新闻摄影则更少。因此,重视突发性新闻摄影报道,让它成为地方党报的一个亮点,是地方党报摄影记者值得深思的问题。一、突发性新闻摄影是时代的要求读者关心身边发生的新闻,突发性新闻摄影以它的新闻性、地域性的独特魅力吸引读者。以往,当灾害性突发新闻发生后,地方党…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党报研究》2006,(5):63-63,26
由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主办,兰州日报承办的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第二十届年会暨党报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新思路论坛,于2006年9月10日至15日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1家省报、地市级党报的社长、总编辑和《新闻战线》等新闻单位的特邀代表共7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报业协会常务书记赵连宏,新闻出版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等领导应邀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兰州日报社社长谢鹏和兰州日报总编辑张永平分别主持会议,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牟少军出席开幕式并代表兰州市委、市政府致欢迎辞。,党报分会会长、无锡日报社…  相似文献   

17.
《宿迁日报》是中共宿迁市委机关报。作为一张地市级党报,近年来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工作中,创新报道形式,把握新闻高度,找准贴近内核,做足好看文章,努力做到贴近读者身边说心里话,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和可读性的一张党报。  相似文献   

18.
“用心体验记录今天”是《无锡日报》社会新闻版的体验式报道栏目,自2007年底开始推出后,已陆续刊发《卖菜人,幸福指数也蛮高!》、《悬壶卅载,治愈数千“难言病痛”》、《文书鉴定师,让文字“开口说真话”》等多篇报道。这些报道有别于一般动态消息,记者不是“跳出来”“客观”、“平实”地讲述,而是将自己“摆进去”,以参与者、亲历者的身份、在“身入”、“心入”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报道对象的酸甜苦辣,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鲜活具体的立体化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9.
“三贴近”是新闻宣传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平台。贴近实际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和新闻真实性的根本保证,也是新闻社会责任的体现和传播价值的实现;贴近生活是新闻的源头活水;贴近群众是新闻的落脚点和新闻媒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新闻传播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法治环境对全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根据无锡市2002年依法治市工作的十个要点,无锡日报社按照要点中“重视新闻舆论的监督,营造依法治市的良好舆论氛围”的要求,在坚持宣传好“三个代表”的前提下,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优势,为我市依法治市工作摇旗呐喊,把依法治市的工作落到实处,受到了读者和上级领导的好评。打铁先得自己硬,学法普法走在前无锡日报社作为无锡地区的主流媒体,又是一张党报,群众对无锡日报寄予很大希望。报社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主基调,同时发挥了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报社编辑、记者及全体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报社编委会把普法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