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建国以来党的历史若干重大事件的评价,要回到当时的历史时空来研判。比如: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关于高岗事件,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关于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关于“大跃进”运动及其后果,关于“文化大革命”及对“文革”十年的分析,关于粉碎“四人帮”与正确评价华国锋……等等,对这些历史事件要运用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去剖析,才会得到客观的认知,这也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在邓小平理论中,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其精髓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①但是,怎样才能从政治上来为解放思想提供保障呢?那就是实现政治民主化。正如邓小平自己所概括的那样:“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②这就是说,要真正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实际出发,必须有政治上的民主化这个保障条件。邓小平的这个论断,是直接对“文化大革命”后期,特别是林彪、“四人帮”对广大群众和干部实行“全面专政”的政治反思。在“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3.
龚云普 《前沿》2010,(3):188-192
本文在简要评述现代口述史兴起的过程、意义的基础上,围绕"历史由谁讲述?"、"‘口述’与‘文献’谁更接近历史的本原?"等基本理论问题,认为应该运用辩证思维理论来解决"口述历史的‘软肋’"、"何为口述历史"以及"口述历史的撰写"等具体问题。研究者只有在口述历史的过程中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口述史才能实现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口述史日益兴盛,而且形态多样化。从口述史采集的主体而言,有学术机构、政府部门或民间公众的区别;从口述史采集的目的而言,有史学研究、史料保存、形象宣传、人事纪念等不同用途。同时,口述史采集又有一个比较共同的特点,就是回忆性甚至抢救性。所谓回忆性是指当前口述史更多的是邀请高寿者通过回忆讲述亲身经历的历史,所谓抢救性是指为了避免老人过世造成口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我投入九三学社怀抱的第二十三个年头,回忆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以来我在九三学社组织内的经历,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6.
大干四化的重要条件是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一再证明了的真理。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消除了十年动乱的根源。近两年多来,经过开展揭批查林彪、“四人帮”运动,摧毁了反革命政治势力;经过整顿党政军组织,开展关于真理标准的讨  相似文献   

7.
“八一”枪声是何时打响的关于南昌起义的发动时间,过去有两种说法:一石是:8月1日,凌晨2时打响了起义的枪声;另一说台深夜12点发出的信号。但是,根据众多亲身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官兵回忆,起义实际发动的时间,应是8月1日凌晨1时。聂荣臻同志回忆道:...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及其所带来的代际关系的重大变化,是观察和讨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重要视角。这一研究视角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不是远离而是密切结合现实社会生活来审视、研究和思索未成年人道德建设问题。在当前关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研究文献和实际运作中,可以坦率地说,不少是从“抽象的原则”甚至是从“想象的假设”出发的,诸如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应该如何如何之类,而不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并扎根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  相似文献   

9.
口述历史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述历史”是历史学者借助口头和录音等传播手段,从口述者的讲述中获取历史信息的特殊的传播活动。口述历史是一种新的史学形态,也是一种新的史学方法。不少学者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对口述历史进行了论述,本文尝试以传播学为理论参照,分析口述历史的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0.
我有个嗜好:“爬格子”。回忆多年来为《人大建设》采写稿件的过程,使我深切地感受到:树苗长高,离不开植树人的修剪浇灌;“爬格子”进步,离不开编辑老师的指点和关爱。  相似文献   

11.
鲍直才 《黄埔》2007,(1):34-35
近日黄埔军校同学会林上元副会长转来在台同学安继炎、王荣年、鲍直才撰写的几篇回忆,讲述“黄埔军校十八期三个小人物在抗日战争中的三件小事”(作者语),他们希望能在大陆的《黄埔》杂志上予以发表。本刊“口述黄埔”栏目将陆续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陈锋 《同舟共进》2010,(6):37-37
朱永嘉又活跃了,又开言了,而且还写了不少文章见诸媒体。提起朱永嘉,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恐怕不知此公为何人,但是从“文革”浩劫中走过来的人却对他知之甚详。当年,此人可是“四人帮”把持的上海滩上一个呼风唤雨、炙手可热的人物。  相似文献   

13.
口述是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民族志与田野调查密切相关。口述民族志以报道人叙述为依据,通过报道人细致地过往回忆,将华侨华人迁徙历程、日常生活、社会事件进行历史还原,与过往的历史形成比对,或可达到“口述翻案”的效果。文章基于在斯里兰卡的田野调查,以“现场感”所要求的“人”“时”“景”为三大要素进行提前准备,访谈人的问题提纲围绕个人与家族生命史、时间与空间为两大维度进行提问,继而通过“厘字辈”“画系谱”和“写文化”,反思华侨华人研究中民族志方法与实践,以盼能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14.
《协商论坛》2011,(1):60-60
有网友曝料,其在浏览吉林永吉县人民政府网时,发现雷人一暮:在该政府网站所做的一项关于“满意度”的民意调查中,居然只有两个选项:满意和非常满意。不少网友质疑:“我是该满意呢,还是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土地”和“婚姻”为两个观察点,考察苏区妇女运动中的“性别中的阶级”和“阶级中的性别”,回答为什么苏区的妇女运动能够赢得劳动阶级青年妇女的支持。以国统区报纸中的两份报道、中共的工作文献、口述资料来展示中共、苏区青年妇女及中共反对者对于这场革命的不同态度。由此,从方法论角度说明言说者的“立场”如何影响了看待苏区妇女运动以及妇女的主体性。另外,本文想强调正视阶级性并以劳动妇女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最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李安峰 《前沿》2009,(6):195-197
现代口述史学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史学研究模式,适应了当今时代发展要求。“大跃进”研究一直是共和国史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但该领域对口述史学的运用和建设重视程度不高。通过运用口述历史研究方法。可以对“大跃进”史进行多维度、深层次、宽视角的把握,从而拓宽研究视野。因此,很有必要促使两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栗史 《政协天地》2011,(7):11-12
粉碎“四人帮”不久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北京西颐宾馆参加新闻采访活动。忽然,《人民日报》一位编辑来找我说:“我们副总编要找你。”那时,我既是新华社记者,也是《人民日报》记者。于是,我马上答应说:“好,我明天一早就去。”  相似文献   

18.
试论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中的两种逻辑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中的两种逻辑视角张一兵在我们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的研究中,当前存在着所谓“五大形态”与“三大形态”的争论,不少论者往往各持一端,引经据典互不相让,也有些研究者试图将二者统一起来。总体上看,各自都有不少深入的地方。我认为,重...  相似文献   

19.
一 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建立古典学研究。这与社会科学的面向现实、面向未来截然不同。就如黄侃所说:学术研究不在于发现,而在于发明。何谓“发明”?当人类的、民族的、时代的心灵失去了方向、变得支离破碎的时候,最直接的合理的道路是回忆,回忆那个曾经的最淳朴的整体的时代,那种对人生宇宙问题的最基本应对方式,就像回忆大地、童年、故乡、母亲一样。因此,“发明”就是“回忆”,如果回忆不可唤回,那么末世已经降临。因此,对古典的回忆也是一条唯一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四人帮”被打倒以后,孟子评价正按“百家争鸣”的方针重新展开讨论。关于孟子阶级立场和政治思想方面的问题,已经发表了不少文章,但对孟子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天道观方面的问题,则讨论得很少。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