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晋秋  ;赖慧婷 《传承》2010,(21):32-33
人们对于生态问题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诸多困惑,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没有被明确。"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于"人类尺度"。"人类中心主义"包含双重趋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在于其对"物的尺度"的完全抛弃和人的自然属性方向的趋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肯定在于其对"人的尺度"的彰显和人的社会属性方向的趋近。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于生态问题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诸多困惑,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没有被明确."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于"人类尺度"."人类中心主义"包含双重趋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在于其对"物的尺度"的完全抛弃和人的自然属性方向的趋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肯定在于其对"人的尺度"的彰显和人的社会属性方向的趋近.  相似文献   

3.
袁祖社 《乡音》2013,(1):36-37
自20世纪中期以来,面对现代文明强势推进过程中日益严峻的生存与生活环境问题,国内外学界立足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度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诸如"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生态伦理""生态政治""生态美学""生态道德""生态体验"等,一种新的"生态理性"和"生态价值信仰观"正在彰显。与之相联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生活品位以及幸福生活满意度等的追求,生态和环境应是构成现代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国内外  相似文献   

4.
<正>生态文明是文明世界的组成部分,生态的稳定和谐是自然环境的福祉,更是人类自己的福祉。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5.
人们将生态利益视为非物质性的利益.生态利益具有公共性、外部性、系统性等特征.如何处理好具有这些特征的生态利益与人类行为的短期性、局部性、私利性之间的矛盾,成为生态制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西方学者探索克服"公地悲剧""搭便车行为"的理论,但私有制无法真正解决生态问题.我国公有制为解决生态问题奠定了制度基础,但也存在短期利益...  相似文献   

6.
卢风 《湖湘论坛》2014,(2):79-82,89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赚钱加花钱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主流生活方式。粗鄙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在"自由"、"平等"、"人权"、"公平"、"效率"、"财富"等华丽辞藻的包装之下,充斥于媒体,渗透于制度,积淀于大众心理。人是追求意义的文化动物,总有其不知足的方面。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严重误导了人类对意义的追求,使人们在该知足的方面不知足,在不该知足的方面知足。生态学和全球性生态危机表明,地球生物圈能供养几十亿在物质追求方面知足的人,却不能供养几十亿在物质追求方面不知足的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必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7.
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通过改变人们内在的思想、观念,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观念,从而纠正人们的错误行为.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通过对人类自身的批判与思考,确立一种关于引导人类当下生存的立场以及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进行自我拯救.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理念包括生态价值观、生态公平观、生态善恶观和生态义务观.  相似文献   

8.
刘慧珍 《求索》2012,(9):190-191,172
杰克·伦敦的小说主要以荒原上的人和动物为题材,其主题具有多重性,例如励志、批判等。如果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则这些小说也可以解读出各不相同的生态寓意来。具体来说,有"适者生存"、"人类中心"、"英雄情结"、"回归自然"以及"和谐共处"等。这些主题被寄寓于"文明"与"蛮荒"相互斗争的题材之中。作者试图告诉人们,斗争的结果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只是暂时的,双方终将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9.
生态理念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为昶 《思想战线》2003,29(3):112-117
生态合理性是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方法论,它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人类自身的价值、人类与世界、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在更加深广的视野中拓展了人类的认识能力。用生态学的理念解构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念,按照社会生态的整体观念来构建新的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协调发展的模式,才能向着文明、均衡、协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梁萍 《传承》2009,(4):108-109
生态危机的出现和解决,不仅仅是技术、法制的问题,更是伦理道德的问题。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态道德素质,培养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新型人才;有利于塑造人们的生态伦理价值观,自觉践行生态实践;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支柱;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路标。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与灵魂,生态文明在生态文化的建设中找到了新的支撑,即尊重自然、树立生命尊严的新的文化价值观,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培养人们理性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自觉性与文化素质,建设以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为价值观基础的新文化。20世纪以来,人类逐渐意识到自身生存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现代文化中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探讨成为当今文化界的热点,"生态"这一文化讨论的焦点也展现出一种蔓延现象。回望传统,展望未来成为全人类的行动宗旨。生态文化在传统与未来的交融中必将彰显时代精神的魅力,必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途中不止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2.
在马来西亚著名华裔诗人田思笔下,我们栖身的地球曾经风光无限,而在他的著名诗作"地球日"中,地球母亲却千疮百孔、行将崩溃,亟待人类加以保护和拯救。在诗中,田思向我们展示了地球生态环境现状,描述了地球当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种种,旨在唤起人们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并进而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任皓 《传承》2013,(8):146-147
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世纪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也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议题,生态伦理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生态伦理学通过对各方利益的协调,以达到对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的重建。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伦理学相似,二者都反映了生态危机的现实,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反思的结果,旨在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文 《传承》2013,(6):146-147
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世纪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也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议题,生态伦理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生态伦理学通过对各方利益的协调,以达到对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的重建。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伦理学相似,二者都反映了生态危机的现实,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反思的结果,旨在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支配自然的思想同人类中心主义一样被指责为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英国的本顿认为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中包含着支配自然的逻辑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提出用"适应自然"取代"支配自然".格仑德曼与本顿针锋相对,提出马克思是从人的生存现实、理性对待自然、人的利益和需要、人的解放四个层面来理解支配自然,这样理解的支配自然是不会造成生态问题的.这场理论交锋深化了对支配自然思想的认识,有助于消除人们在人类中心主义和支配自然问题上所陷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的出现和解决,不仅仅是技术、法制的问题,更是伦理道德的问题.生态道德教育,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态道德素质,培养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新型人才;有利于塑造人们的生态伦理价值砚,自觉践行生态实践;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支柱;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路标.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当代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是体现作家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的一部作品,它一方面赞美了人能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以及构建文化生态,创建文明、绿色生活的生态智慧,另一方面也谴责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揭示出人类命运与自然命运是休戚相关,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自人类产生后,荒野与文明主要体现为对立性关系。对立性被强化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文化因素的影响。生态危机的现状,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它们的关系,有人提出了回归荒野的思想。然而,回归荒野会走向两种极端:荒野的消亡,或人类的消亡。因此,为了人类的生存与持续发展,文明必须与荒野共存。  相似文献   

19.
苗族神话思维模式与混沌的时空观和诗意栖居的人生现有联系.这种生存模式认为"气"是天地自然神灵的生命表征形式;人与自然神灵相比显得十分渺小与柔弱,只是"过客"与"儿子"的角色,因此人须借助天地自然神灵的"气"来滋养;人要关注自己的生命存在,也要追寻生态伦理的价值实现;为此,人们要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关爱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保护自然,这种生态生成观与现代性生成哲学观相比较,只是哲学基础不同,而效果却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20.
杨波 《岭南学刊》2012,(4):117-120
在目前的人类生存条件下,遏制生态问题、调整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关键在于遏制人类的贪婪。而要遏制人类的贪婪就需要依靠道德的提升。将内在的道德化为外在的原则约束人们的技术行为,并将这些原则作为经济、法律制裁的法理依据,形成国际统一的技术行为标准,是解决生态问题、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