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正杰  芦海英 《求索》2008,(11):197-199
王蒙和白先勇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率先采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都因对意识流手法的创造性采用而具有了“现代主叉”色彩,同时又在小说的结构、情节以及人物塑造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共同突出了“传统”的根基作用,其意识流文学也因为传统与现代的较好融合而顺利实现了东方化进程。当然意识流文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东方意识流文学也是如此,王蒙和白先勇的意识流小说在具有共性的基础上也具有鲜明的个性,二人在众多方面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秦宏莉 《前沿》2010,(16):154-156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文学中的取得较高成就的一个文学流派,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当之无愧地成为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为我们认识人类、认识社会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们更深刻、更直接地认识和了解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与人类。因为,解读《尤利西斯》则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手法和技巧,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学阅读水平与创作水平。本文在此抛砖引玉,旨在更多的有识之士一起来共同研究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技巧,提高我们的文学造诣。  相似文献   

3.
发端于詹姆斯的意识之流,经过曲折复杂的历程,跨越哲学、心理学和文学三个领域,在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形成了异常复杂的“意识流”文学现象。它的影响还不仅仅在于形成了一个“意识流”小说的独立流派,而且一些现实主义的作家也吸收了“意识流”的创作技巧。因此,在当代的西方社会,独立的“意识流”小说派别虽然早已由盛而衰,但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依然在广泛流  相似文献   

4.
刚刚过去的20世纪,可以说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在精神文化方面亦如此。仅就西方文艺思潮来说,19世纪曾风行一时的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渐成强弩之末,而唯美主义和象证主义等新生流派则为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开辟了道路。从世纪初的末来主义开始,各种先锋派文学艺术不断涌现,如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和存在主义文学等等,文学史家一般将这些有别于现实主义的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5.
郑茗元 《求索》2012,(3):203-205
"小说诗学"作为一个文学理论的概念,是对小说的创作风格和叙事形式进行研究的审美策略,或者说是一个以接受理论作为雏形的研究方法。而意识流小说中隐含的诗学品性则彻底打破了人们基于传统、保守的文学观而作出的种种误解,启示着人们努力思考小说的可能性限度以及小说能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人类象征性的存在图景。意识流小说超越文体、结构等具体手法,不仅预示着小说创作在技术层面的革新,还意味着小说在功能使命和精神品质上的变迁。小说的未来在意识流诗学的启示下正不断地走向对话与多元:一元化思想的退位、复调性精神的张扬。  相似文献   

6.
张雪红 《求索》2012,(6):69-71
上个世纪20年代末期以及30年代初期的时候,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领域内写作运用心理分析与意识流的方法,竭力去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进而写意出一种"奇异的陌生化"的文本效果的流派。可以说,这一流派如此的写作模式,彰显出了鲜明的西方现代主义的色彩。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即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等,而他们的"流派"亦被称为"新感觉派"。本文即意在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这一大的方面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写作这一小的方面,结合具体的文本来分析论述"新感觉派"小说体现出的鲜明标志性特征,以此来说明中国现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忽视的与异域因素影响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独有的特质是其存在的真正价值,扎根于文化本位的民族认同在根本上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的语符化,蕴含着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民族思想等民族意识形态。文化归属视角下,民族文学的传播必须保留审美在内的民族意识形态。民族诗歌英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差异、译者主体性、诗歌的文体特征等因素制约,诗歌的思想性、审美价值往往会受到影响,诗歌原作的民族审美意识不能得到全方位体现,偏离了民族诗歌文化传播的根本目的。在此分析了影响民族诗歌英译中审美意识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从诗歌所属民族的文化理解、意境构建、语言对应、诗歌的主题精神把握等方面来延伸和保留民族诗歌英译中的民族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审美文化及其心理和行为。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黔西南布依族审美文化心理和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布依族审美文化心理和行为现状及其发展变迁轨迹,以保护和传承布依族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9.
于艳玲 《理论月刊》2005,(8):139-141
英国小说大师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Woolf,1882-1941)不仅以其意识流小说蜚声于世界文坛,而且作为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为世人所公认。她的小说通过对时间的精心处理使其独特的意识流技巧对其后形形色色新小说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的出现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她塑造出的女性人物形象大大促进了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博 《求索》2013,(7):164-166
意识流文学作为文学中的另类出现在1 9世纪晚期,而直接表现意识流文学特点的意识流小说在2 0世纪初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继承了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创作特点的基础上,弗吉尼亚.伍尔芙对此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她的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究。其小说《达洛维夫人》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从达洛维夫人的意识表现以及心理特征中的内心独白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当前英语专业的外国文学教育走进了一个误区,教学不以文本为基础,脱离文本讲流派,讲思潮,导致学生所获都是"第二手知识"。外国文学教育应该以文本为基础,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各种感受能力,而这种感受力与我们所称的"文学批评"是完全不同的。南安普敦大学教育学教授郎根据学外国文学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多渠道的文学教学法,罗森布拉特根据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审美性阅读;这些理论都是以文本为基础,对我们的文学教学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公安派是晚明诗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公安"三袁"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学观点,为晚明诗人的文化人格和审美品格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照。他们思想上追慕"心学",蹈袭"狂禅",崇尚自由;行为上既放荡不羁,追求适意,蔑视科举,又汲汲功名,践行政治理想。在诗歌创作上倡导反复古和"独抒性灵",追求真情、淡雅、发展变化和不拘格套。他们独特的思想行为、理论主张、创作心态和诗风特征,正是万历以来政治影响、社会变化、思想动荡和文学走向的一个典型折射。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的心理变迁成为我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层面。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少数民族心理的生成是被在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的。然而,随着实践方式即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的变迁与民族文化的变迁,我国少数民族出现了对生产方式变迁和民族文化延续性断裂的不适、哀伤和惆怅的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身份认同的茫然和迷惘。对我国少数民族心理变迁的社会现象,我们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去分析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辩证认识少数民族心理变迁的作用和影响,积极培育适应城市化与现代化、符合历史必然性的少数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4.
原型批评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和加拿大文化批评家弗莱密不可分的。弗雷泽在其巨著《金枝》中详细探究了世界各地原始部族的神话和仪式所体现的原型意义,他所提出的金枝国王原型模式在后来的文学批评中被广泛运用。荣格则将其集体无意识理论应用于原型研究,突出了原型意象的心理能量。弗莱在继承弗雷泽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和手法的地位,并着力考察了一些反复出现在不同文学背景中的原型的原始意义和它们在形成共同文学经验中所起的作用。总而言之,原型是从原始到现代的不同民族的人们的智慧的积存,原型批评的价值就在于利用人类学和心理学所构建的横向、纵向的坐标系,来阐述世界文学的象征体系的普遍性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苑里,少数民族的文学好似一株奇葩,怒放于百花丛中,闪耀着鲜艳的民族色彩,散放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我国当代文学是沐浴着社会主义的阳光繁荣和发展的,而少数民族文学的奇花异卉,则更是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迎春开放的。新中国的建立,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文学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苗、布依、侗、水、彝和  相似文献   

16.
王毅 《湖湘论坛》2001,14(6):37-39
文学是民族文化心理历程活的“化石”。文学与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有许多通融的地方。本文就选择这样的角度,去探视冯子振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一冯子振(1257—1348年)的文学创造带有独特的湖湘文化的印记。这从其作品的以下三个特点可看出来。其一,对屈原,贾谊的景仰,并刻意以骚赋为楷模。“自楚汉时期屈原流寓沅湘、贾谊谪宦长沙之后,流波所及,始开湖南文学风气。尤其是屈原的辞赋……在开创了一个与《诗经》风格迥异的南方楚辞,离骚文学流派的同时,也奠定了湖南文学的基石。屈、贾一直是古代湖南士子引为骄傲的文章和道德…  相似文献   

17.
靳桂玲 《青年论坛》2006,(1):135-138
对新时期的文学及各流派的代表作品,从分割式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贯穿始终的美学倾向———世俗化的审美追求:对金钱、物质的崇高叙述;对婚姻关系的质疑;对人性直接进行游戏和调侃等。这是中国传统精神中的另一脉———热爱世俗传统续接与浮凸,世俗化在新时期文学中凸现是对审美文化的纠偏及流露出一种美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席忍学 《求索》2011,(9):184-186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出现了具有探索色彩的文学流派,文学创作理论和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如果说传统现实主义创作以生活体验论为理论指导,那么,具有探索性的寻根文学、第三代诗歌、新写实小说等文学流派则以生命体验论为创作指导思想。陈忠实的文学创作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变化情形。他在总结《白鹿原》的创作经验时,形成了生命体验论创作观。以生命意识观照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前提,以民族国家叙事为背景的个人叙事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关键,从文化心理结构视角塑造人物是陈忠实生命体验论创作观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民族间社会心理差异是我国社会稳定结构深层次的心理文化背景,它对我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影响全面而深刻.为确保我国社会稳定结构的有效运行,一是要发展民族经济,构建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提倡文化兼容,为我国社会稳定结构营造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二是要多管齐下,坚决打击和遏制"三股势力",维护祖国的统一,从根本上清除极端性民族社会心理孳生的土壤;三是要加大对民族间社会心理差异和冲突问题的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20.
李国银 《湖湘论坛》2015,(4):125-128
文学经典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巨匠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出的审美世界的最高艺术智慧。外国文学经典是体现国外各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当下,新媒体的滥觞既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从深层次上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多样化的媒体使文学经典除了以传统的纸质媒介供读者阅读之外,又有了其他许多新的存在方式。多样化的媒体虽然冲击外国文学经典的生存空间,但外国文学作品经典性的语言始终是新媒体具有魅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