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力 《求实》2005,42(6):84-85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依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无疑首先且主要具有主体性,但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其“客体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的受约性、对象性等特征而使其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首先需要解决理念性的"主体是什么",进而探究"什么是主体"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实体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国家等思想政治教育群体;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三是作为阶段性主体的教育对象(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体论论域为基础,从总体上梳理和评析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涵的代表性学说,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态过程中,实质主体在隐性层面表现为规定教育内容、决定教育方向和性质、享受教育成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代言人的政治集团;形式主体在显性层面表现为始发教育信息、组织教育活动、调控教育方向,在与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互动时通过提高客体的主体性并对其思想政治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相似文献   

4.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迷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问题本不是个需要研究与争论的问题,这是因为任何事物、任何活动,只要有主体存在的可能,主体就是自然显见的,是无须争议的,这是一个活动或事物组成的最基本因素。但是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却成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什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到目前依然未得到解决,并且伴随多视角、多学科研究的介入以及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与研究的深化,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难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把教育对象视为被教育者,即教育主体影响和塑造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则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者是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求实》2014,(6)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的主体性哲学为理论依据,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界定、主客体的属性特征、主客体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等为基本论域。基于辩证的主客体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应明确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主客体关系的基本定位,教育者主体具有主体性、受动性,教育对象客体具有客体性、主动性,二者既有明确界限又互促互成,由此形成了"主客体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3,(7)
从主体性哲学研究到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时代转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考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整个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主体,他们在互动交往中共同发挥能动性作用,具有主体间性。要通过培育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情感基础、提升主体间互动交往的能力水平、丰富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对话内容和优化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网络环境,实现主体间有效的互动交往并在实践中感召、塑造和引领主体的网络生活方式,实现其思想道德认识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转化,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8.
协同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教育主体自身及双方的良性互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文章就主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构筑教育者主体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的协同机制,培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生教育机制、创新生生协同教育机制,建立良性教育主体间双向协同合作关系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9.
协同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教育主体自身及双方的良性互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文章就主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构筑教育者主体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的协同机制,培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生教育机制、创新生生协同教育机制,建立良性教育主体间双向协同合作关系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现有激励制度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受业绩难以测量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导致边际回报低下的不公平结果。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创新,需要优化激励目标、创新激励安排、完善业绩考核和奖惩办法,以激发研究生的内在动力和潜能,提高激励资源的效能,最终达到预期激励目标。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把教育对象视为被教育,即教育主体影响和塑造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则认为,教育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是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网络空间是一个流动的、不断生成的社会性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在网络空间中展开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实际参与到网络意识形态实践活动之中的人或组织。围绕"教育与被教育"的实践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交往互动中完成网络空间中思想关系(意识形态关系)的生产和传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空间得以确证。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空间的生成过程,需要在"主体-空间-客体"的三元结构中整体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共同充当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在被主体间接重塑的同时,亦深刻影响主体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效果。就双主体中的教育者而言,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就双主体中的受教育者而言,存在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不足的问题;就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而言,存在网络监管不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滞后的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有赖于教育双主体与客体同时发挥作用。要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并进一步激发其主体意识,此外还要重视作为客体的网络环境的建设,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处理机制,构建立体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既是一个现实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历史生成与其主体性的生成是同时同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表现为意识的主体性和能力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的生成经历了自发形态向自觉形态、感性形态向理性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以主体政治能力的成熟为基础的,而主体的政治能力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通过政治实践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是预先给定的、先验的存在,也不是自封的、永恒的存在,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在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锻造基础上形成并不断获得和确证自身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单一权力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不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需求。利用多中心理论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解构为以政府、高校党委为代表的领导决策主体;以高校行政部门为代表的行政执行主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为代表的学术参谋主体;以学生、社会力量为代表的反馈评估主体。从宪法选择层次、集体选择层次、操作层次将各类主体有机整合、优化,协调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促进各主体行为规范化,引导各主体参与透明化,实现各主体发展持续化,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功能和素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思想政治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核心,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才有希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增强。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既是一个现实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历史生成与其主体性的生成是同时同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表现为意识的主体性和能力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的生成经历了自发形态向自觉形态、感性形态向理性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以主体政治能力的成熟为基础的,而主体的政治能力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通过政治实践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是预先给定的、先验的存在,也不是自封的、永恒的存在,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在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锻造基础上形成并不断获得和确证自身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念的内涵存在着不小的分歧,主要有教育者主体论、受教育者主体论、双主体论和主体际论四种代表性的说法。本文在厘清各种观点之后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应该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承担者、发起者和实施者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是实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基于新媒体的平等对话交流有利于奠定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新媒体中的资源共享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条件;新媒体线上线下的交互影响有助于促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共建平台,构建师生间的有效对话模式;资源分享,促进师生主体间的视界融合;积极联动,拓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途径。  相似文献   

20.
微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法低效的现实,反映出"现实中的个人"之弊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沟通上呈现出来的主体交互性、信息内容的建构性等特征,为在主体维度内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强化交流,提升主体的编码、译码能力;强化学习,提升主体的内化、转化能力;增进合作,建立客体的选择、共建机制等,成为构建思想信息沟通场、提升沟通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