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纪桥》2017,(11)
增强中国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依靠显性教育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自内心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隐性教育特征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借鉴西方隐性教育的成功经验,从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途径三方面,对加强隐性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同等重要,都不可忽视。高校积极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缩短其就业的“社会适应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更应该通过“美化”校园硬件环境、创新校园制度环境、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人文环境构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特殊作用,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适应力。.  相似文献   

3.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培养人才和学生自习的阵地,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还是高校发展教育、知识数据库建设和图书珍藏的"家园"。如何搭乘"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的资源专列,促进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重要平台,具有丰富的文献、良好的环境、优秀的馆员、先进的信息设施和突出的隐性教育等优势,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育人中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知识与教育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创新和应用的重要阵地,实施知识管理必将成为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新视角。在分析知识管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意义的基础上,运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特性,从工作体系建设、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校与社会需求良性互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邓雨巍 《世纪桥》2010,(11):146-146
在高校大学生中进行党的知识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进一步加强在大学生中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作,本文介绍了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的重要性和建立大学生党员党的基本知识教育长效机制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内隐性特点。作为一种无意识获得知识、经验的学习方式,内隐学习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高校要丰富内隐学习内容、创新内隐学习方法、创设内隐学习情境、优化内隐学习载体,不断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健康隐性课程的创新是提升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有效性的重大突破口。文章对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释,并具体从物质、精神、制度、活动和网络五个层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创新进行了论述。从理论研究着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化进行有益探索,以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在就业时对相关的法律知识理解不到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甚少,而法律教育又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教育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法律保障。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就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采取法律手段进行自我保护。法律教育能够切实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割裂走向融合,既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上的追求,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系列问题的探究,提出将价值融合作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与高校内部各级部门人员协同的关键要素,通过营造利于融合的良好氛围、构建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体系以及促进隐性知识流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0.
从割裂走向融合,既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上的追求,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系列问题的探究,提出将价值融合作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与高校内部各级部门人员协同的关键要素,通过营造利于融合的良好氛围、构建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体系以及促进隐性知识流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6,(12)
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是来自于辅导员的品格、才能、知识等等的一种隐性权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日益受到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又难以有效跟进时代的变化,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培养,将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系起来,是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方面是比较熟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较陌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主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呈现出了很大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地位的主体化趋势愈加明显。因而,认真分析当前高校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找准问题分析策略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方面是比较熟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较陌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主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呈现出了很大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地位的主体化趋势愈加明显。因而,认真分析当前高校精神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找准问题分析策略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邢颖 《学习月刊》2013,(20):55-5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方向决定成败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与核心。知识经济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呼唤着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因此.国际上也把21世纪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在我国,也把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使其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力军.探讨其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成慧祯 《山西青年》2023,(20):141-143
新工科专业建设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工科发展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了新工科建设的新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师资建设有待加强与评价反馈机制尚未形成闭环等问题,构建了以“目标+过程”为导向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化创新能力教育模式,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双创”新思路,并对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环境设置、人才培养反馈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操作性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能力教育。  相似文献   

16.
社会突发事件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在一些特定环境中,大学生对社会突发事件的体悟,容易引起其思想的震荡、心灵的共鸣和内心价值信念的重构。因此,整合特定境遇环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创新培育路径和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突发事件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在一些特定环境中,大学生对社会突发事件的体悟,容易引起其思想的震荡、心灵的共鸣和内心价值信念的重构。因此,整合特定境遇环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创新培育路径和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和"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创设,对提升大学生集体责任意识、公民责任意识、职业责任意识、国家责任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实施潜隐于校园文化活动中、教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大学生认知存在个体差异等。为此,高校在运用"生涯导航"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过程中,不仅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发挥活动隐性教育的作用,而且要增强其对大学生影响的系统性、连贯性,以使大学生将社会责任意识外化为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19.
孟绍旭  吴俊杰 《湘潮》2015,(2):70+72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重视科技论文教育和专利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科技论文和专利方面的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本文以国内高校为主体,对大学生受专利和科技论文写作的教育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探究大学生接受专利教育和科技论文教育现状及教育的重要环节,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则是依据当代教育"大课程"观,对高校所有能够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资源进行整合所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包括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分相合、相彰相显、相辅相成,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