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加强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独特意义。只有坚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三项基本原则:党性与方向性相统一原则、以人为本与合力教育相统一原则、渗透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原则;找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三个着力点: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保障措施,高校才能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困境,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移动舆论场已成为意识形态争锋的角力场,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扎实做好移动舆论场意识形态工作,关键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基本立场,贯穿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方法策略,彰显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工作思维。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意识形态虚无主义、利益和文化多样化、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的挑战。"四个意识"能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党委领导责任地位和意识形态工作主方向和主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四个意识",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将政治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将主导性和包容性统一起来;围绕高校中心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和中心工作统一起来;坚持工作创新,将传承性和创新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当前,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挑战。高校应立足大数据在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的特有价值功能,革新数据理念,树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数据意识;管控技术规范,贯通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渠道;挖掘数据资源,深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数据爬取分析,着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视角,梳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提出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要做到“六个统筹”。总结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基本状况和安全风险,深入讨论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方法论意义,提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应当充分考虑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独特性,坚持党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绝对领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统筹各种安全要素,主动抵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积极塑造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6.
熊丹 《党史文苑》2016,(6):62-65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从意识形态变迁的视角对意识形态进行考察后可以看到,尽管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一定独立性,但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它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因而所谓意识形态安全,本质上是一种功能性安全,起着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维护功能。树立一种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意识形态新安全观,有利于从根本上澄清这一问题的实质,从而避免陷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桎梏。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与主导权,在新时代条件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高校要准确研判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通过强化高校主体责任、把握高校舆论导向、守住高校主流阵地、注重工作方法创新、夯实队伍建设等思路和举措,有效掌控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与主导权。  相似文献   

8.
革命记忆是党和人民珍贵的历史财富,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基础。在价值意蕴上,筑牢革命记忆有助于引领党和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在主题主线上,筑牢革命记忆核心在于坚守革命立场、追求革命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在基本原则上,筑牢革命记忆要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真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贯通。在实践路径上,筑牢革命记忆要通过树立大历史观、实施国家记忆工程、拓展记忆传播场域等方式,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筑牢革命记忆的意识形态逻辑,对正确认识筑牢革命记忆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联系、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是开展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场所和前沿阵地,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是重中之重。在治理视域下,以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从认清面临的复杂形势出发,归纳总结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四权四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模型。  相似文献   

10.
张茂杰 《实事求是》2023,(1):103-112
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国家政治安全。作为国内学界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聚焦于内涵阐释、理论基础、风险挑战、应对举措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继续深化这一主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全面考量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呈现出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贯通的主要特征。根据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不断变化的趋势,未来学界应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加强研究深度,为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理念的不断深入,数据治理现已成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全新方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必须抓住国家大数据建设的战略机遇。新的技术条件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注入新内涵和动力的同时,也带来诸如数据拜物教等风险。加强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须创新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立健全大数据保障体系,完善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大数据嵌入机制,狠抓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思想与文化日益多元化的宏观背景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就成了高校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影响因素有诸多方面。新形势下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大局观,更重要的是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宣传工作,保障各项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体现在意识形态工作定位更加科学、党的领导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制度化建设更加成熟、阵地建设和管理更加凸显、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加显著六方面。新时代十年,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积累了基本经验,包括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发展、立破并举、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谋划意识形态工作,为有效应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现实挑战,探索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路径提供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全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大趋势,其跨时空、大容量、开放性、交互性等传播特点和优势,使得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为高校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资源、新平台,也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更严峻的现实挑战。全媒体视域下,高校要加快树立全媒体融合思维,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善用大数据筑牢高校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15.
《世纪桥》2017,(11)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6.
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实践探索,具有开放性、能动性、自主性、启发性等特征,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提高体验式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体验式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必须把握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学生情感教育相统一的关系,把握好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与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相统一的关系,把握好外在实践体验与内在学习需求相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就在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在高校的稳定性。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信息生态以及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和信息生成过程的不可控直接冲击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对此高校在思想上要重视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和构建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话语,从而维护好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在高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是指从生态学的维度研究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诸多文化要素的有机系统。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建设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如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建设的文化环境之困;错误思潮渗透蔓延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建设的思想环境之困;以及网络传媒异军突起引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建设的网络环境之困。因此,有必要探索一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生态建设的现实路径,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政治安全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新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具有社会必然性、内在必要性和现实迫切性。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引领,培育和提升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安全的五大能力,严把办学方向、突出思想引领、把握时代大势、发挥关键作用,把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人类由"互联网时代"步入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自上而下的观念变革的困境、现实安全威胁的数据技术应对困境、传统的方式方法遭遇新困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素养不足等四大困境。直面困境,做好大数据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可以采取如下对策,即强化高校党委领导,引导大数据的价值取向,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校园思想阵地;构建高校大数据平台,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抢占大数据时代话语权;适应大数据新时代,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对大数据的"学"与"用",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素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