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员作风建设,这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当前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仍然暗藏“为官不为”现象,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全面从严治理。规制“为官不为”,应当深入解析“为官不为”的内在逻辑,全面剖析“为官不为”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激励、考评、约束、奖惩等多种机制相耦合的立体化长效治理体系,进而实现“为官有为”。  相似文献   

2.
问责机制对规制“为官不为”具有鲜明的“刹车”功能,具有显著有力的保障功能,是有效规制“为官不为”的关键性“抓手”。然而,目前问责机制在规制“为官不为”中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是:问责事由较为狭窄、问责主体较为单一、问责方式存在误区、问责程序隐藏弊端。对此,必须补齐规制“为官不为”的问责机制短板:抓紧制定一部全国性的《“为官不为”问责条例》;拓展问责内容、完善问责功能、拓宽问责主体;突出主动问责、强化常态问责、推进立体问责;规范问责程序、平衡官员权责、推进问责连带;完善配套制度,筑牢问责机制的完整“闭合圈”。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有所好转,政治生态逐渐净化。但"为官不为"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慢作为、庸作为和懒作为三个方面。因受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对从严治党的消极不适应、用人体制机制的缺陷、个人能力品质的影响,产生了"为官不为"的现象。笔者认为应通过强化宗旨意识、提升能力素质、健全机制体制、完善法律法规等途径解决"为官不为"问题。  相似文献   

4.
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为官不为"的治理困境主要有:变异出新花样,隐蔽性更深,精准辨别难;呈现出新特点,欺骗性更强,调查取证难;凸显极强的传播性和扩散性,有效遏制难;具有极强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彻底根治难。现实危害是:搞坏官场风气,损害政治生态,污染从政环境;脱离人民群众,破坏干群关系,激化干群矛盾;损害人民利益,动摇执政基础,危及执政地位;阻碍改革创新,浪费宝贵资源,延误事业发展。要严格遵循渐进性与协调性相统一、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以及长期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全方位"扫描",力求找准找实"为官不为";突出治理重点,提升治理"为官不为"的针对性与精准度;构建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压缩"为官不为"的滋生空间;完善反向激励机制,强化反向激励对"为官不为"的惩戒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官不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公信力;"为官不为"现象,也对社会经济建设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治理"为官不为"现象要从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引导、完善机制体制、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6.
从党政干部视角来审视当前为官不为现象的治理对策,应该更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在广大党政干部看来,治理转型过程中党政干部群体的无所适从,社会与行政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权责不一致、不清晰、不完整,激励机制与保护机制的不足是当前影响工作有效推进的几大因素.因此,营造治理转型与治理能力提升的空间,创造良好的行政环境,进一步推进权力清单制度的落实,提升基层公务员待遇,建立有效的容错机制与纠错机制,是治理当前为官不为现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官不为"问题已经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直面这一问题,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下大力气认真加以解决。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来讲,要靠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制度,以此使领导干部有所作为、敢于担当。  相似文献   

8.
实现依法治国,重在从严治吏;实现从严治吏,核心在于治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严格落实八项规定、持之以恒反"四风"的"新常态"下,不少地方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为官不为",工作积极性日益下降,庸政懒政怠政现象日渐抬头,既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又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践行"三严三实",既是为政之要,也是修身之本。经验表明,切实坚持严以用权、依法用权,避免空转政府,建立法治政府,及早形成以法制规矩代替人情关系的"官场新生态",才是有效破解"为官不为"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领导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观。但有少数领导干部对新常态不主动适应,甚至出现"为官不为"等行为,危害极大。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为官不为"三种典型表现,深入分析了"为官不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治理"为官不为"应通过教育引导、用人导向、督查问责、关怀关爱、权力运行等方面,多措并举、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治理力度,一方面彻查严惩了一大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领导干部;另一方面从严从细地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从公共权力的运用到个人的食用住行,都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约束,权力被陆续关进了制度的笼子。在此厉治背景之下,一些领导干部慨叹为官不易、"官不聊生",个别领导干部选择了"为官不为",并成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对此,习近平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中明确指出:当前,所谓"为官不易""为官不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要深入分析,搞好正面引导,加强责任追究。由此,对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的研究,不仅成为各级党组织关注的内容,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当前客观存在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危害、本质、原因等问题的描述和剖析,以求从本质层面对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有一个总体的、深刻的把握。本文侧重研究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问题,通过思想引导、培训学习、机制完善、环境营造等途径,为治理"为官不为"现象提供系统对策方案,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官不为"是一种历史现象。"为官不为"的生成机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吉尔伯特的责任框架理论为分析其生成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的三维层次理论"为破解"为官不为"问题提供了理论源泉:要提高官员伦理道德修养和依法履责意识以强化治理基础,加快构建和完善制度体系以加强制度保障,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优化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为官不为"现象不仅弱化了干群关系、动摇了执政基础,而且恶化了政治生态,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为官不为"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愿为,怕冒风险不敢为,工作拖拉慢作为,能力不足不会为等。"官本位"思想严重、服务意识不强、理想信念缺失、干事创业缺乏动力、问责机制不完善、权责界定模糊不清、干部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是"为官不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学习教育,坚定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明确权责界限,强化责任体系;完善监督体系,加大对不作为的惩处力度;树立干事导向,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这是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严词痛批的"为官不为"。尸位素餐,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指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时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拳反腐,狠抓作风,党内风气为之一新,干部作风有了明显改观,"为官乱为"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面对"永远在路上"的高压反腐新常态,感慨"为官不易""官不聊生",出现了一些"为官不为"的新态势。为此,本文拟从"为官不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产生"为官不为"的原因,提出一点"为官不为"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随着八项规定的出台,国家反腐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相关责任追究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实施,以“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等为主要特征的“为官不为”现象日益增多,主观上表现为“庸政”、“懒政”、“怠政”,具体呈现为“做样子、唱调子、混日子、绕弯子、撂挑子、捂盖子”等6种为官不为的现象。“为官不为”作为一种负能量的行政文化现象在各级领导干部当中蔓延,势必影响国家公务员队伍整体的工作积极性,在当前国家社会经济改革的紧要关头,如果不  相似文献   

17.
正值区县、乡镇换届之际,本刊特发表市委党校党建教授黄远固撰写的文章《“一把手”的为官之道》,供新上任的“一把手”及广大读者作工作参考。对文章提出的观点有什么意见,请及时告知编辑部。  相似文献   

18.
<正>狠刹"四风"起到了正风肃纪、固本清源的效果。然而,一些干部面对"新常态"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或是感叹"为官不易",或是抱怨"官不聊生"。有的甚至以"多干多错"为借口玩起"大撒把",以"束手束脚"为理由赌气"撂挑子",不敢担当、不肯负责、不愿碰硬等"为官不为"现象有所抬头,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亟需治理。一、"为官不为"现象的症状表现"为官不为"是个老问题。面对驰而不息的作风建设、清风劲吹的政治生态,少数干部又给"为官不  相似文献   

19.
<正>1.完善法规体系是从严治理的主要依据。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规章,使之与实际情况更为匹配,以法律形式规范"为官不为"。2.健全激励机制是从严治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否敢于担当,是检验党员党性、作风的试金石,也是衡量干部胸襟、胆识的大标尺。当前形势下,基层干部“为官不为”问题不容忽视,其危害性和传染性不可低估,务必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高度,用敢于担当的精神加以整治,巩固扩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