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玉春 《世纪桥》2020,(1):11-14
新时代,我们要以强大的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首先,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优势。其次,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优势,从五个方面路径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四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五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求实》2019,(5)
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的有效实现和持续运行需要相应的条件。利益关系、群众意愿、文化认知、组织规模和区域毗邻等五个因素,构成了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性的变量函数。每个因素对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的作用和功能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利益关系共生是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经济基础;群众意愿共生是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先决基础;组织规模共生是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内在基础;文化认知共生是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心理基础;区域毗邻共生是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空间基础。其中,利益关系和群众意愿是影响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实践证明,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需要以达成共识的文化认知作为纽带,通过共生单元彼此利益关系的交融,增强共生单元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形成一种互利共融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并以一种"包容式"价值理念来统筹新时代乡村治理格局,探寻一种以利益关系、群众意愿、文化认知、组织规模和区域毗邻为核心要素的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倡导"义利共生",谋求"文理并存",推崇"法德并驱"。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环境,要从文化理想、文化制度、文化方式等方面出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人本位的伦理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网络文化与高校文化交叉融合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高校网络文化。本文通过界定高校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分析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强调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总结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晨 《世纪桥》2024,(4):72-74
文化自信,究其本质实际上是一种主观认同,它不仅表现在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认同,更彰显于面对不同价值观时的独立、独特思考,对自身文化充满自豪感。文章从理想审视、现实审视和澄明审视三个角度阐述新时代文化自信如何更好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理想审视包括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增强抵御消极思想能力以及培育人类和谐共生理念;现实审视解决教育单向、制度遮蔽、漂浮半空和观点陈旧等问题;澄明审视从制度牵引、理念嵌入、实践具象和扩大渗透等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前线》2011,(12):F0002-F0002,F0003
初冬的北京,燃烧着创意的激情,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以“文化融合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全面展现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最新成果,展现了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态势,展现了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无限可能和巨大的发展空间,让各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类理性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工具理性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指导实践的重要法则,而价值理性却被人们忽视和淡忘。这种现象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高校文化中的价值理性被压缩,其功效性和实用化特征渐渐凸显。在发展高校文化的过程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相互融合、齐头并进,才能推动高校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双重价值意蕴,既有利于开拓弘扬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新境界,又有利于彰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增强制度自信的新追求。从教化于人来看,法治环境文化是自信之基;从固化于制来看,法治制度文化是自信之本;从内化于心来看,法治精神文化是自信之魂;从外化于行来看,法治行为文化是自信之效。以良法善治为理性引领、以全民普法为基本抓手、以道德滋养为强大支撑、以载体建设为重要依托,构成了国家治理视野下提升新时代法治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杨春光 《求是》2012,(1):56-5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可以说,当今时代,文化的经济属性与经济的文化属性融合共生,日益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文化与旅游融合产生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一、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要求,以及党中央赋予兵团的职责使命和功能定位要求,为提高兵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提供深厚支撑的角度,提出兵团文化创新发展面临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机遇、对口援疆工作的建设机遇,探索兵团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从转变观念,树立“文化+”理念,激发创造活力;探索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兵地融合发展等路径推动兵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1.
孔建华 《新视野》2013,(1):81-84
文化中关村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指的是借鉴科技产业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益经验与做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中关村建设的途径是,在北京南部或东部地区,创建一个与中关村同等规模的文化创新示范区(或文化经济特区),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共生发展,破解北京文化产业瓶颈,实现赶超型发展.它是首都文化发展的里程碑,是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创造新北京故事的重要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12.
论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殿信 《学习论坛》2006,22(2):52-54
实现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需要正确对待重组企业的文化差异,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统一的品牌认知是企业文化融合的前提;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是企业文化融合的基础;协同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融合的关键;规范的行为准则是企业文化融合的保障;畅通的信息交流是企业文化融合的桥梁;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企业文化融合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以维系和推动图书馆生存和发展,并由多种要素相互辐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有机综合体,其传承与发展进步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交叉融合的复杂系统。因此,要认识和揭示图书文化的本质及其建构的价值和意义,必须站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者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立场上,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涵盖图书馆文化的全部本质。  相似文献   

14.
杨雪 《求贤》2024,(1):50-52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高校提升治理能力、实现治理效能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它不断强化政治功能,完善制度的顶层设计;坚持理性诉求,焕发制度的内在活力;坚持问题导向,彰显制度的时代价值。展示出了三大发展趋势:科学化与人性化相平衡,完善治理体系;创新性与传统性相融合,提升治理效能;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创新治理路径。探索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程、经验与趋势,将加强党在高校的领导,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15.
刘还俊 《实践》2009,(9):41-41
巴彦淖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几千年来,黄河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边塞文化在这里聚集、融合、传承、积淀,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体系——河套文化。河套文化是中华民族一体多元、和谐共生的文化源泉之一,是巴彦淖尔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以弘扬河套文化为重点,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市为目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制度环境优化应遵循四大路径: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顶层制度设计规划;制定前瞻性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完善版权保护体系;加快出台文化与贸易、科技、金融融合的政策法规;积极完善吸纳与培育文化创意人才的政策体系,力推文化创意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苗瑞丹 《理论学刊》2020,(2):161-168,封3
共享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理念,文化共享是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构建文化共享治理机制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与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权利原则三者的统一。文化共享治理机制构建的基本路径是:发挥政府的核心主体作用,构建文化共享的政府主导机制;鼓励企业等营利性组织积极参与,构建文化共享的多元参与机制;发展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构建文化共享的社会供给机制;引导社区组织建设公共文化,构建文化共享的基层载体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价值论视阈,文化自信推动“双创”实现,有三个层面:一是从奠定民族心理基础、根植独特价值理念、激发与时俱进品格方面,揭示出文化自信是“双创”生成的价值基因;二是从倡扬原创性、张扬主体性、弘扬辩证法方面,表明文化自信是“双创”发展的价值引领;三是从促进当代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推进世界多彩文化的繁荣共生、努力为人类进步事业多做贡献等维度,明确文化自信是“双创”现实化的价值力量。  相似文献   

19.
伊彤  江光华 《前线》2022,(4):62-65
文化科技融合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支撑,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因,更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北京具有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先发优势和良好基础,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文化产业呈现高端化、创意化的特点。文化与科技共生互融,着力在现有体制机制基础上不断探索,鼓励文化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论创新文化之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建伟 《新视野》2005,3(4):57-60
科技领域的创新文化,不仅要充分体现科学之魂——科学精神,而且还要充分体现人文之魂——人文精神。创新文化之魂是科学之魂和人文之魂的融合,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创新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外部环境层面)都应当充分体现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