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针对高校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号,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探讨影响大学生接受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对教育平台产生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以及平台推送信息的全面性和时效性,平台自身的功能性和易用性,网络外部性,都会正向影响大学生接受行为意向。其中,感知有用性、感知趣味性、网络外部性直接影响行为意向,其他因素通过感知趣味性、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认同,是否能将其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视域下,从心理学的角度科学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心理的形成、影响因素和优化策略,能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刘居安 《求实》2005,47(3):81-83
从结构层次、结构类型两个方面 ,解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结构。并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基本要素的视角 ,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蓉玫 《求实》2007,4(6):87-89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课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过程中会出现认知接受障碍、情感接受障碍和意志接受障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的因素有很多,就受教育心理活动而言,价值观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主要因素,良好心态是思想政治接受的基本条件,内在需要是思想政治接受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黄世虎 《求实》2001,20(5):59-61
文章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的联结与统一。作为外因的教育活动 ,只是引发受教育者觉悟的手段和条件 ,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最终能否实现 ,关键在于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效率的高低。为此 ,作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接受图式 ,并就提高接受效率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与接受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芳云  张世欣 《探索》2004,4(4):96-99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规律密切相关。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机理与接受过程 ,分析接受机理中的反映、解读、筛选、整合、化解状态的运行 ,研究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前接受活动环节、现接受活动环节、后接受活动环节的思想心理变化 ,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由于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关注不够,导致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为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概念、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等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实用性、价值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也逐渐成为了争议热点.本文认为出现价值困惑的原因在于途径而非内容,由此在承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的前提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困惑和价值实现,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认为从人的需要出发,切实关注接受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优化价值实现途径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标语的实际运用和功能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通过分析教育对象接受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过程,掌握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标语接受的动力、导向、调控、保障等心理机制,从优化标语内容、创新载体形式、创设良好心理情境、发挥群体心理积极作用等方面提出增强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标语接受的对策,以期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标语在新时代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体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勤 《探索》2003,20(5):99-101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研究,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亟待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因素有很多,就接受主体而言,主体的需要与价值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发生的内在依据;接受主体的心理背景,直接影响他们对教育的选择性和接受教育的深刻程度;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常见的接受障碍.  相似文献   

11.
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政治参与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的基本要素,既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又依次发展、层级递升,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的主辅型结构和递进型结构。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的自觉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基本要素的“元功能”、“本功能”向“构功能”的转换,从而充分发挥其“构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其中接受主体能否接受.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文章借鉴现代接受理论,通过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症侯的分析,提出新媒体环境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转变观念,从接受主体角度出发,对其接受过程和接受规律进行研究,才能生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被接受,受教育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接受心理障碍。笔者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主要存在的两种接受心理障碍:认知接受障碍和情感接受障碍。  相似文献   

14.
接受图式是主体大脑内先存的各种意识形态的综合统一体,是主体观念上把握客观世界的精神器官.接受图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获取信息的过滤网,也是内化信息的整合器,同时又是接受信息的解释工具.通过对接受主体的需要、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等接受图式要素的研究,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提高提供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育者为主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受教育者即大学生的接受问题。本文提出借鉴接受学的理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结构模式;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三条基本规律:需求驱动,反复递进,多因协同;引申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探讨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过程,具有思想政治治教育功能之结构的一致性、教育主体的行为导向功能以及接受者的需要与意趣等基本因素.从接受学的视角看整体教育特别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环境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主体的自律责任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的诞生有其特定的背景,它促使西方文论从"文本中心论"转向"读者中心论",凸显读者的主体性地位。"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逐渐削弱,传播受众的思维方式逐渐转变,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的难度逐渐增大。借鉴接受美学理论,高校新媒体运用与管理应突显"读者中心",更新运用理念;审视"期待视野",革新教育内容;呈现"召唤结构",创新管理方法;关注"审美经验",强化接受效果,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特殊性与教育方法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汤新华 《探索》2002,(5):77-79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多的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态度和过程缺少研究,这成为减弱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因素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借鉴现代接受理论的有关观点和方法,对受教育的接受态度和过程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情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涉及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等方面。情感在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选择、整合、内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催化剂、润滑剂和稳定剂的作用。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效应,就要增强对教育对象的情感关注,重视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体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创设和谐的教育情境,注重教育者的人格育情,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突出接受主体,是增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投入、先知与经验以及外部环境等,是影响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需要”为切入点,充分调动教育主体的情感、前知以及环境等因素的积极效应,提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实效,促进干部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