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根基和灵魂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就是价值共识,这一过程将是长期的,而其被大众普遍接受、认可的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达到全社会的共识和认同,要通过共同体的力量、公共理性以及公民教育等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由于暴力手段的管理成本十分高昂,政治共同体的维系,有赖于意识形态的说服作用。意识形态的作用主要在其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平衡中才能得以体现。意识形态出现之初,曾被视为包容一切的思想科学,但马克思与恩格斯发现:意识形态只是统治阶级利益的扭曲反映。可能错误的意识形态对于政治共同体的维系仍是有用的,因为个人理性的局限并不足以发明亘古正确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如要更深切地激发成员的政治认同感,一方面需要表明自己的普世性;另一方面一定要指向未来。  相似文献   

3.
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对政党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政党领袖是以个人或者小集团形式出现的、并以其理论力量、人格魅力和实际组织经验为广大政党成员以及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公认的政党主要负责人.政党领袖是政党认同形成的魅力性资源,一个成绩卓越、品格高尚、魅力十足的政党领袖对于政党争取民众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党领袖与政党认同之间应该维持一个良性的互动.如果打破这种均衡,在政党认同中"人"的因素过大,而"党"的因素过小,则会造成对政党认同的扭曲,并出现个人崇拜盛行、政党组织发展不稳等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4.
当前,各民主党派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与行活动。民主党派成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世俗化的浪潮中,是否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价值认同,并实现知行统一,是“学与行”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只有广大的民主党派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度认同,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变成民主党派成员自觉的行动。  相似文献   

5.
王强  赵波 《思想战线》2011,37(2):133-134
现代道德世界中伦理认同日益成为个体化存在的策略性方案,变为个体同一性的辩护理由,即审慎的行为目标与道德理论性之间的统一。因而,道德行动的原生性(行为的内在冲动)与建制性(行为的合目的性规定)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关系,就成为伦理认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著名理论经济学家林子力前不久提出了将抽象劳动概念划分为不同形态的“三层抽象”的观点。但本文作者提出了一种与之不同的抽象劳动概念发展过程中的“三种抽象”的观点。虽然双方的分歧是初步的,但是,关于抽象劳动概念的讨论是关于哲学价值概念的讨论的继续,所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带有根本性的价值范畴的问题。我们希望理论界的同志们关心这种讨论,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水平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是一个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方面的界定。它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层面切入,指向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亟需应对的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方面的认同之德,关联着国家治理的价值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由此涉及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必须面对的现代性价值认同问题,是通过价值观建设将"我"引向"我们",从而构建"我们"的价值认同。它内含描述性价值和规范性价值。其价值方式内蕴构建认同的"德"之展现,关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体之"善"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抗美援朝战争使我军经历了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战争。面对现代化程度相当高的美军,发现我们的差距,总结战争经验,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提供指导,无疑在客观上加速了我军现代化建设方针的初步形成。可以说残酷的朝鲜战争是我党确立我军现代化建设方针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9.
中国侨务的基本问题是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关系问题。在中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主张的前提下,中国侨民与祖籍国之间实际存在着双重关系:一是公民身份的法律关系;二是民族认同的情感关系。中国侨务的使命就是正确处理华侨华人与祖籍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拜读苏伟同志发表于《求索》90年第5期的大作《商品经济一定导致民主政治吗》(以下称苏文),本人感到苏文提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见解。但是,对于文中的若干论述却不敢苟同。现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苏伟同志商榷,以期问题的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11.
承载了利益认同与价值认同之重的欧洲认同究竟给我们提供什么?从欧洲认同的前世与今生说明,欧洲认同的实质还只是一种利益认同,资本主义所谓的普世价值看上去是欧洲认同的原因,实际上恰好成为了欧洲认同的最大障碍。欧洲认同正反两面的镜像,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些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资源。  相似文献   

12.
13.
14.
在政治认同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要素值得关注——“谁在认同”与“认同什么”,即政治认同的主体和客体。认同主体基于一定的现实利益和价值观念的需要,而主动地与认同客体进行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政治认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相较于政治心理与政治权力维度,从实践性视角来理解政治认同更为全面。在政治认同这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包括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涉及政治认同之客体,就其客体而言,基于政治系统稳定性的分析视角,政治认同亦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实践性与层次性这两种特性贯穿于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而政治认同的基础与机制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推动因子,充当着中介,在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之间发挥着联结作用,促成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16.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多民族国家内部的重要认同形态。两种认同之间的冲突与张力直接促进了各种认同的共生。两者之间协调与否关系着民族与民族、民族与国家之间能否和谐统一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聚焦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以求在中华民族认同的共同基础上达到各族人民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7.
张建军  李乐 《前沿》2013,(7):22-24
国家认同是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论文从国家认同的概念入手,在对学术界一些相关理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和中国国家发展的不同历史脉络的梳理,分析归纳了国家认同的内涵、表现形式和特点,认为国家认同存在正反两种表现形式和三方面特点,最后将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提出由于国家认同存在不同形式和内容,与之紧密联系的爱国主义相应的也有变化。弘扬爱国主义必须首先通过强化人们正面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非单一尤其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认同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认同的发展,这种影响是复杂的。一般而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统治者往往会更加强调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体、对象和动力以及强化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是显然的。在对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两者关系进行研究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即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关系、两者是替代的关系、两者是共生的关系,三种表述都有其适应的空间,都具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绝不是"毛泽东突然改变了过去的提法","放弃新民主义社会论的基本设想"更不是"来自苏联和东欧的压力"的结果,而是其一贯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表现.研究历史问题,应该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才能正确地评定是非对错;离开了一定的历史环境,仅凭今天的情况来作主观推测,则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一本文所考察的超额价值是指一般商品生产中社会价值与个別价值的差额。凡不符合这一定义的其它意义上的超额价值,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自从1959年胡均同志在按劳分配问题的讨论中提出超额价值的源泉问题以来,人们不断地发表见解,形成了两种主要看法。流行的意见,可以说以卫兴华同志为代表,认为超额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