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面故事     
古树指树龄在100岁以上的树;名木指树种珍稀,或有重要历史、科研价值的:古树后续资源指树龄在80岁以上100岁以下的树木。 在上海安亭,有棵1200余岁的古银杏。树身要5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龄为沪地最高。堪称上海“树王”。不过,上海现有的古树名木仅1451棵.300岁以上的古树稀少,只有211棵,按上海现有人口计算,每万人不足一棵古树名木。  相似文献   

2.
我是在盛夏搬进红星胡同的。 这里可能是北京保留得最完整的一片四合院了。那些古旧的房子,就像历史沉默的脸,隐藏了多少世事的悲欢。我喜欢将自己置身在一片古旧里。我要住的院子在胡同的 18号,我非常喜欢这个号码。小四合院重新翻修过,所以比起周围那些经年的、被各户搭建的各色小房拥挤得看不出院落的四合院,它显得整洁、干净、清亮。绿墙、红窗、青瓦,像画里似的。东南西北各两间房子,将院子拼成一个“口”字。门前有一棵古槐;东房旁有两棵枣树,它时常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那句“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的话。它们都开着淡…  相似文献   

3.
北京的古槐     
北京的古都风貌——古槐、紫藤、四合院 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无论是在公园名胜里,还是大街小巷以及庭院中,到处都种植着国槐。尤其是自元代建大都城起,国槐就一直是北京行道树的当家树,所以北京的古槐很多。它们苍老遒劲、嵯峨挺拔的姿态,给古老而又繁华的北京平添了一种静穆安谧的天然之美,尤其是在盛夏,它们的巨冠浓荫,给人们带来一丝丝凉意,一缕缕温馨。人们在古槐的浓荫下乘凉,已成为京城盛夏的一景。古槐确实是京城的一大特色,所以人们一提起北京的古都风貌,总是说起:“古槐、紫藤、四合院”。可以说,古槐、紫藤、四合院也是北京的“符号”。  相似文献   

4.
树下独语     
正临安西天目山有一棵名闻遐迩的柳杉树。据说,早在宋代这棵树就被称为"千秋树",到明代时树径已达2米以上,根据树径测算,树龄大概在两千年以上。清代那位喜欢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游览西天目山时,觉得这棵树神奇,就封它为"大树王"。我来西天目山游览时,这棵树已枯死几十年了。原来,受了皇封后,这棵树就声名鹊起。国人认为,人与自然同源,既然这棵树长生不老,那么它的树皮也一定有神奇的功效,没准可治百病,于是竞  相似文献   

5.
德宏之最     
《今日民族》2003,(12):16-17
自然“巅峰”中国最大的榕树盈江铜壁关附近有一棵巨大榕树,树龄在500年以上,树高40余米,树冠覆盖面积5.53亩。主干满布块状根系,千沟万壑;气根多达214根,如椽似柱,“远望森林一片,近看巨树一株”,构成了独木成林奇观。据考证,为我国已发现的最大榕树,被誉为“华夏榕树王”。中国最早引进种植的橡胶树盈江县新城乡的凤凰山上,生长着一棵高约21米,主干树围200多厘米,主干根部直径90多厘米的橡胶树,堪称我国树龄最长、树干最大、最高的橡胶树,被誉为“中国橡胶母树”;它比台湾引种橡胶树早两年,比海南引种的橡胶早一年,是1904年干崖(盈江)土司…  相似文献   

6.
坐在我办公桌对面的朱雪泉老师,是我们学校的党支部书记。他乡下老宅内种了一棵树龄已经有几十年的香橼树。因为香橼有化痰、止咳、平喘之效,所以每年的冬季,办公楼里的同事都会惦记着朱老师家的香橼,好像已经成了一种惯例。当然我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7.
家门前的古槐魏广儒每次回家看到门前的那棵古槐,使我想起那不能忘却的事和心中对母亲深深的祝福。自打我记事起,古槐就长在家门前。据父辈人讲也有上百年了,那是祖上人植于门前的。摸一摸它粗扩的树皮,看一看它挺拔的树干,岁月嵌在它身上的道道印痕,总是牵动着我忆...  相似文献   

8.
辛城发现一棵奇树──“落雨树”江西省丰城市希望乡境内发现一棵奇树──“落雨树”。这棵树高约12米,树干直径1.26米,常年枝叶茂盛,覆盖地面60平方米,树叶形状似红杉树叶。每当天气晴好,炎热之时,树叶上便纷纷落下绵绵雾雨,人们站在树底下,顿时感觉到清...  相似文献   

9.
《小康》2017,(11)
<正>在海南省提出“一核两委一会”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后,海口市龙华区首创乡贤协商会。乡贤们在村里有一定威望,热心本地发展建设。他们成为了党的政策“传声筒”、村镇发展的“智囊团”、社会治安的“稳压器”、文化传统的“传播者”,助力当地乡村发展,让乡土文化不断根,留得住乡愁。在宽敞的广场上,两棵高大的加布树并排屹立,它们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中,左边一棵为雄树,从未开花结果,右边一棵为雌树,每年春天开花结果。因此,它们也称”夫妻树”。这是位于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斌腾村的特色风光。斌腾村始建于明朝初期,是  相似文献   

10.
自然之美     
有个和尚在一个著名的禅院里负责打理花园。之所以派他做这项工作,是因为他爱花、爱树。在著名禅院的隔壁有一个小禅院,里面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禅宗大师。  相似文献   

11.
不敢望月     
不敢望月刘德亮秋月是一汪乡愁,亮亮的,滑滑的。稍不留神,便从空中流进心田了。离家的游子,不敢抬头望月。因为这轮月和家乡那轮月是一样的。望月便望见黄河边那个朦胧的小村了,望见小村便望见村头老井边的那棵古槐了,望见古槐便望见站在古槐下拄着拐杖的白发老娘了...  相似文献   

12.
游项王故里     
打开旅行的记忆之窗,便浮现出无数的高山耸峙,洪波涌起;无数的残碑断简,稚柳鲜花……而“项王故里”却总是占着突出的位置。项王故里,在宿迁城西南,是楚霸王的出生地。我游此处,已经多年。岁月剥蚀了一切枝微末节、一切浮华粉饰。如今,突兀在我脑际的便是那株梧桐、那棵古槐和那幅画像。  相似文献   

13.
钟旖 《台声》2023,(21):62-63
<正>自2019年底“登陆”以来,台湾青年兰屿便从医生跨界成为全职推广插画的“创业者”。他将这一事业比作“种下一棵艺术之树”,策展、外出交流、签约艺术家,近四年时间,“艺术之树”在重庆从无到有,正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4.
只读几年书的他,加上懒惰,导致家庭十分贫困,由于贫困,从而使其妻子嫌他而外出打工。为摆脱这种困境,他想带妻妹外出“坐台”赚钱,培植一棵“摇钱树”。谁知半途竟有人欲夺走这棵“摇钱树”,于是他就萌发了一个邪恶念头:这棵“摇钱树”不能被我所用,别人也休想得到。于是  相似文献   

15.
一棵看似普通的紫薇树,却是一个蒋介石在重庆的历史“见证者”,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想。“紫薇”的超凡价值却被贼人觊觎。看“尔康”如何千辛万苦追击,终使“紫薇”失而复得。  相似文献   

16.
夏日忆大树     
在赤日千里的夏季,不刻意间就遥忆起了几棵大树,仿佛浓阴顷刻覆顶。身心便有清凉滋生、耳畔似有繁叶与清风交织的细语……今日忆起的大树,不是那些被宠幸在名胜古迹的娇贵树们,而是那些独立在荒郊野岭的寂寞大树。这树往往生长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旷野或山岗,且特立独行只此一棵!我想,它是怎么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土地上的呢?是与同类御风而...  相似文献   

17.
广敏 《政协天地》2010,(1):53-53
我始终认为自己的心田上静默地长着一棵秀丽的生命树,温馨的亲情和友情宛若片片绿叶缀满了枝头,她们与我同悲共欢、同甘共苦,陪着我一起长大、成熟、老去……我用心灵的甘泉滋养着这棵生命之树,而她则用葱郁的绿意温暖和充实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自然之美     
<正>有个和尚在一个著名的禅院里负责打理花园。之所以派他做这项工作,是因为他爱花、爱树。在著名禅院的隔壁有一个小禅院。里面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禅宗大师。有一天,著名禅院里有一些特别的客人要来,负责打理花园的和尚在劳动的时候就非常细心。他拔了杂  相似文献   

19.
2009年春节晚会举办得异彩纷呈,有两位来自东北的农民马广福、刘仁喜的演唱成为春晚节目中的一个亮点。而58岁的马广福一夜成名后,却说:“我是一个农民。我离不开生我养我的土地,我觉得对我来说,种好我那100多亩耕地才是我的本分。”  相似文献   

20.
黄森 《春秋》2009,(5):44-47
1995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在北京西城区原顺承郡王府的旧址上修建了几幢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和会议室.原有的古老建筑物被迁往他处。唯有几棵古槐作为历史的见证被保留了下来。机关的老工作人员都还记得,北门一隅(原政协东院)两棵挺拔的老槐树下面,曾有一座结构别致的庭院.这就是被人民政府特赦的部分伪满和国民党战犯,随后被安置为文史专员工作的地方——文史专员室。就在这里,专员们度过了他们有意义的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