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威胁论"的由来及其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舆论中,"中国威胁论"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并呈现进一步泛滥之势.那么,"中国威胁论"是怎样出笼的?西方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动机何在?中国的发展是否会对世界构成威胁?本文将对此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2.
解析"中国威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明明 《理论前沿》2003,(21):18-22
"中国威胁论"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而出台的,主要表述方式有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西方一些人士顽固坚持"冷战思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保持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的历史传统.铁的事实和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将使"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3.
从2005年佐利克提出中国应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以来,"中国责任论"就开始在西方媒体中迅速蔓延,甚至有些学者试图把中国的所有对外行为都描绘成某种程度的"不负责任"."中国责任论"就成为继"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之后的对华媒体报道的第三波浪潮.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一论断并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中国究竟在履行国际责任方面作为怎样?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威胁论"是针对中国的崛起所发出的噪音,其实质就是要对中国"以压促变",对中国实行"西化"、"分化",离间中国同邻国的关系,从而维护西方的霸权地位。所以是"威胁中国",而不是"中国威胁"。为此,我们要对自己的国际角色准确定位,稳定周边,自主构建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形成"北方范式"与"南方范式".北方以北京市志愿服务的统筹推动为主要特色,南方以广东省志愿服务的灵活探索为主要特色.为此,需要对南方领域最先诞生志愿服务、最早探索公益创新的"珠江特色"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珠江特色"具有独特的体系,即敢为人先的价值体系,一体多元的组织体系,灵活创新的项目体系,社会聚合的保障体系等等.同时,"珠江特色"的双构建值得重视:"双源泉"是中华源泉与海外源泉、"双模式"是志愿服务与义务工作、"双力量"是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双专业"是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双资源"是财政支持与社会资助、"双功能"是主流推广与小众维护等等.这样,"珠江模式"成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国际国内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2005年4月23日,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博鳌亚洲年会上作了"为中国和平崛起而实现的共赢方针"的主旨演讲①,这暗示着我们的一些邻国开始正视并参与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如果这一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中国及其所带动的其它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国的崛起将必然给现有的国际体系带来深刻变革.②在主流国际体系变迁理论中,无论是肯尼思·华尔兹的"权力分配论",还是吉尔平的"权力转换理论",抑或是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都是聚焦在如何通过霸权战争等非和平方式完成国际体系的变迁.如果只把这些理论作为"中国威胁论"的理论依据而加以否认,不跳出其分析框架来重塑国际体系和平变迁的途径,那么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构建中就存在着不足与缺陷.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和平变迁"理论更适于为中国和平崛起及其导致的国际体系和平变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威胁论”被排华势力当作一种政治资源,却加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南亚成了“中国威胁论”的受害者;东南亚金融危机则引发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并加速有关各方对中国既遏制又接触的进程。化解东南亚经济危机,必须先抛弃“中国威胁论”,并认识、抓住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  相似文献   

8.
近期的西方舆论中,“中国威胁论”又在抬头,似有进一步泛滥之势。如:“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人种威胁论”、“中国文明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等。那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某些政要和文人之所以鼓吹“中国威胁论”,其动机何在呢?第一,人为地塑造一个假想敌,以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第二,从宣扬“中国威胁论”中获取个人私利。第三,恶化中国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国际和周边环境。第四,丑化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消除中国发展模式在世界上的影响。第五,制造假象,推卸责任,剥夺中国的发展权。第六,…  相似文献   

9.
"大一统"观念是现代中国国家建构、塑造中国文明基体并关联各历史阶段的重要政治思想资源。"大一统"观念源于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念,顺应了维护地缘安全与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在近代,"大一统"观念通过"三民主义"与"天下为公"、"社会主义"与"民本观念"、"协商民主"与"和而不同"的三层文化对接,注入国家建构进程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未来,"大一统"观念又将因其内涵的国家超越性为国际政治注入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从2004年11月在韩国首尔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孔子学院迅速在世界各地普及开来,由此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性的汉语热和中国传统文化热,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学者和媒体开始了"中国文化威胁论",亦即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1.
从安全化角度对"中国威胁论"加以解读,可以说明美国的"中国威胁论"是一种对他者的安全化。美国对中国的安全化存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安全化理论的解读说明威胁可以只是语言上的存在,因而"中国威胁"其实是一种被刻意构建但却有着现实意义的政治神话。  相似文献   

12.
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高飞 《外交评论》2005,(3):105-112
近年来,公共外交的兴起日益受到人们的瞩目。本文从几种国外流行的公共外交概念入手,分析公共外交的本质特征、兴起原因及其作用,并通过介绍西方国家公共外交机构改革情况,对我国的公共外交工作提出建议。公共外交的发展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多元化、矛盾竞争复杂化等新特点,体现了当代政治的发展、外交制度的完善和外交方式的创新,发展和完善公共外交工作对于消除“中国威胁论”,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西方污名化中国的浪潮此起彼伏,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污名化是社会舆论阴影下施污者出于特定目的、对特定个体或群体形象的负面建构。其中,施污者的框架建构是理解污名化过程的关键所在,受众的框架共鸣是评估污名化影响的基本指标,受污者的反框架是去污名化斗争的重要举措。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正是通过框定中国的"他者"意象及其对西方主导国际秩序的"威胁",架构种种涉华负面话语以煽动国际社会共同打压中国,进而建构一种"污名化中国"框架。这一框架虽缺乏可信度,但极大损害了中国国际形象,乃至危及中国核心利益。百年变局下,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的一言一行,西方或将趁机加大污名化中国的力度。中国要做好进行长期去污名化斗争的准备,揭露西方污名化中国框架的狭隘性,推进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设,提升中国主体性框架的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倡导"文化自觉"的划时代意义,不仅在于宣告我们需要创造与"中国道路"相应的"中国价值",而且在于宣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中国特色"时代的来临。"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不仅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国化创新成果,更具有溢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普遍意义。立足"矛盾特殊性"和"中国语境"是"中国特色"时代中国化辩证法的理论旨趣;着重"矛盾普遍性"和"世界眼光"是"后中国特色"时代中国化辩证法的必然旨归。以"中国道路"和"中国价值"自立于世界发展之林、文化之林,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更是世界期待中国贡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金融环境,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亚洲和世界具有积极意义。“热钱”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及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效果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积极探索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促进经济内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国际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国际主义。加入国际体系与国际制度,寻求合作共赢,参与建构地区共同体,是新国际主义的基木理念。中国外交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国际主义内涵,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顺利发展,也有助于巩固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基础。中国作为迅速发展的国家,需要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摈弃狭隘民族主义思想,担负国际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7.
国际体系涵盖国际关系的方方面面,当前正经历着全面深刻调整。中国原本就是战后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从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开始,新中国重返国际体系,并在21世纪初与国际体系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随着中国快速崛起,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面临一系列挑战。中国应进一步明确自我定位,不断充实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牢牢抓住国际体系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努力增进国际战略主动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成为欧盟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欧盟反倾销判定与市场经济标准关系、中国企业应诉反倾销过程中会计举证以及以往会计举证不利的原因说明会计作用的关键与重要;应对欧盟反倾销的会计对策是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靠拢,建立反倾销监控和会计支持决策系统等。  相似文献   

19.
借鉴国际经验是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走向成熟的捷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际经验对于加快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具有全方位的意义 :促进有利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 ;可以加速我国非营利组织法律制度的形成 ;可以加快我国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当然 ,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也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特别是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