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事实婚姻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且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我国现行婚姻法是通过补办结婚证登记制度对事实婚姻变相承认,对其婚姻效力认定的规定并不完善,这影响实践中对事实婚姻的处理。本文结合现行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我国事实婚姻效力的认定问题进行评析,并提出完善事实婚姻效力立法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非婚同居关系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然而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例如传统的婚姻观念等,并没有系统的法律对非婚同居现象做出明确的规定。而在实践中非婚同居期间的财产纠纷已经成为一项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非婚同居概念的界定入手,对比分析了主要国家的非婚同居财产问题立法,回顾了我国该问题的立法现状,提出了对非婚同居财产纠纷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无效婚姻制度的确立无疑是我国婚姻立法上的一大进步,它为我们解决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法律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我国在无效婚姻立法上对于无效婚姻构成的规定还很不完善,对于宣告婚姻无效后的一些法律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对婚姻法还要继续全面、深入的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婚姻立法作贡献。  相似文献   

4.
夫妻财产制与民事交易安全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长期以来,我国婚姻立法注重对财产的静态权属的确认和保护,忽视对夫妻财产制实务的调整,较少考虑夫妻财产关系的实际运作。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现行《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制的规定,难免存有先天不足:法律规定过于简略、概括,对法律适用考虑不周。婚姻当事人处理具体...  相似文献   

5.
一、婚姻效力纠纷处理渠道立法现状 关于婚姻效力纠纷的处理渠道和程序,目前主要由<婚姻法>、行政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分别规定.<婚姻法>第11条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这是关于可撤销婚姻(相对无效)的规定.根据该条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和人民法院对撤销胁迫结婚,都有管辖权...  相似文献   

6.
我国婚姻无效制度的确立,填补了我国婚姻法在立法上的空白,是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的一大进步。婚姻无效是指违反婚姻成立要件的违法婚姻。但是目前我国无效婚姻的法定事由、宣告机关及法律后果等方面的规定还存在缺陷,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的立法建议:违反结婚禁止性规定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扩大可撤销婚的范围;自始无效婚有溯及力,可撤销婚无溯及力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权主义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立法上赋予同性结合以合法的地位,有的甚至给予与异性婚姻相同的法律地位。面对目前游走于法律边缘的同性恋婚姻,应从自然法的角度给与该有尊重,给与立法保护。本文主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立法模式,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应通过同性协议的方式对同性恋婚姻给与立法上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论同性婚姻合法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霞 《河北法学》2008,26(3):101-104
随着医学、伦理学和社会学对同性恋现象的深入研究,对同性恋者婚姻家庭权利予以法律保障的全球化立法运动此起彼伏。同性恋者追求永久结合的诉求具有正当性,应当予以立法保护。鉴于同性婚姻和异性婚姻毕竟存在着很多不同,应当区别对待。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立法模式,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同性恋者的结合宜采"同性伴侣"的立法模式,其成立要件、效力、同性伴侣财产制度也有别于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9.
深石原则即衡平居次原则,是各国在处理关联企业破产相关法律问题的过程中适用的基本原则。深石原则的适用可以相对公平合理的保护从属公司的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目前只有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立法对该原则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司法活动一方面应当合理适用现有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并且慎用该制度。另一方面,随着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取消等规定的提出,立法应当明确深石原则的地位及深石原则适用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0.
对确立无效婚姻救济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铁锋 《中国律师》2003,(12):72-73
2001年,我国对《婚姻法》进行了修改(以下简称新婚姻法),在总结国外立法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结婚一章中增设了无效婚姻制度,主要规定了无效婚姻的几种情形和法律后果,也对相关问题的处理进行了一些规定。但是,《婚姻法》在修改过程中,由于立法理念和价值取向问题的影响,上述无效婚姻制度的制订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只突出了无效婚姻的违法性和无效性,却忽略了对在无效婚姻的构成中有过错一方的惩罚和对无过错方、弱势方的法律保护和权利救济。一、有必要对同居期间所得财产的范围进行明确界定。根据无效民事行为理论和无效…  相似文献   

11.
姚华  马红平 《政法学刊》2005,22(2):20-23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已为我国侦查机关广泛运用,但由于我国的立法对此未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国应在考察、借鉴各主要法治国家处理诱惑侦查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承认和规制我国的诱惑侦查,从而促进刑事侦查法制的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南景毓 《行政与法》2007,(2):120-122
一人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司,自其产生以来一直生生不息,也得到了各国公司法的肯定。在我国,公司立法长期以来未对之予以承认。新修改的公司法虽明确地规定了一人公司制度,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文章旨在通过对公司法修改后的一人公司立法进行反思,总结我国一人公司立法的成与败,为改进我国的一人公司立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陶学荣  占文军 《行政与法》2005,(11):28-29,32
西方各国在上个世纪末的二十年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府改革运动,相对于以往的政府治理来说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对于我国政府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本文就我国政府运行的观念、运行的过程及运行的结果三个方面谈谈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转变政府运行理念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和解的正当性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英辉  向燕 《河北法学》2008,26(5):52-56
刑事和解为近年来我国实践部门探索的解决刑事案件的新途径。刑事和解在我国的适用,具有正当性基础,具体表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和宽严相济为刑事和解正当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基础,刑事和解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刑事和解是我国司法现实的需要,是实现利益兼得、有效化解矛盾、解决司法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联合国所提倡的,各国通行的解决刑事纠纷的方式之一;刑事和解与传统刑事司法理论并不相悖,体现了解决刑事案件方式的多元化和价值追求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杨永志 《河北法学》2007,25(12):101-107
隐私权的刑法保护顺应了我国保护人权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我国刑法由"国家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符合防治严重侵犯隐私权行为的客观要求.我国刑法典保护隐私权的相关规定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具有间接性.建议我国刑法设立"非法获取、散布隐私罪".  相似文献   

16.
政府绩效评估是一种有效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手段,开展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已成为我国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实践。因此,选择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科学路径,促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健康发展,是我国推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面临的一个战略议题。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与新世纪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思想虽然是十多年前提出来的,但是它仍然是我国新世纪外交工作的指导方针。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周边形势、亟待提高的综合国等因素决定了我们必须长期坚持韬光养晦不动摇。与此同时,放眼世界,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积极融入国际体系,参与调整与改造也是新世纪我国外交的必然选择,如何从战略的高度处理好二间的辩证关系,是当前我国外交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许维安  叶芍 《河北法学》2012,(4):129-133
我国海上犯罪体系指由国际刑法规范和我国刑法规范所调整的各种具体涉海犯罪构成的统一体。我国现行海上犯罪体系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难以适应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履行国际条约义务和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之需要,亟需健全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所实现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统一,这为我国区际法律冲突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宪法基础。“特殊形式的国家统一”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区际法律冲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区际法律冲突,也决定了我国区际法律冲突的科学解决必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20.
The propensity of accident victims in England and Wales to claim compensation through the tort system has generally increased since the 1970s. Contrary to popular belief, however, it has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since 2000, if not since 1997/1998. The upward trend in claims abated, therefore, when no-win no-fee advertising achieved prominence. Whether this long-term increase in our propensity to claim supports the notion that a compensation culture has developed is largely a matter of interpretation. Our understanding of recent trends in our propensity to claim has clearly, however, been distorted through the media. This distorted legal consciousness may not only have affected our views of the tort system but may also have influenced our readiness to use it and thereby contributed to the stabilisation of accident claims in recent ye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