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维意  杜萍 《求实》2008,1(3):11-12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了科学的实践观,揭示了实践的革命性特征.对实践的革命性的准确把握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实践观价值指向的正确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的价值指向是一种革命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革命性表现为环境改变与自我改变的统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相统一.  相似文献   

2.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就是价值的本质,这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的形成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在能动性作用下的主体在实践关系中认识价值本质的过程。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就是主体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关系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愿望而满足主体的效应。因而,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比较能够深刻把握价值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深刻体现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3.
正一、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一)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既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外界刺激,不是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也不是人的凭空臆想和创造,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以客观事物为原型的对对象的主动选择和观念再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活动,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动创造性活动。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人和客观事物的桥梁,人的认识的产生必须经由能动的实践活动。这  相似文献   

4.
一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价值的目的,在于价值的消费和实现。价值是在主客体价值关系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这个过程包括价值关系的观念形成过程,价值关系的创造过程,价值关系的实现过程三个有机联系的阶段或环节。价值关系的观念形成阶段,是价值关系创造和实现过程的首要阶段或环节。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人类在要实现对主体有意义的价值之前,就必定形成观念上的实践性关系,观念地构想、设定和创造新的人造客体,这是人活动的特点。这个过程是由客观到主观的过程,它既是以客观现实为前提,又是以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我们毫无例外地发现:一方面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掌握和占有(使用)客体,使客体服从自己的利益和目的;另一方面,客体以其特有的属性和规律作用于主体,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这就是说,在人们认识过程中,还渗透着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客体的选择、利用的关系。这种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因此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根源。众所周知,人们的认识活动不是盲目的、本能的,而是有着预期目的的。目的,从一般意义上说,是认识活动结果的观念形象,也就是在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之一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选择了改革开放战略举措,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两个统一: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立足基本国情和坚持基本路线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尊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促使认识与实践实现辩证统一;二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引领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人民利益和人的发展是主体的最高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人们作为观念地反映、掌握和再现社会历史和自身的主人而从事社会认识活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从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和认知定势出发,主动积极地从真实性、功用性和完美性等方面全面地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且能动地在观念中创造和建构起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为人们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而实践地创造世界历史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这就是社会认识中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德育过程既是认识过程,又是实践过程。主体与客体是德育三大要素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本文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探讨大学德育的主体与客体的确定问题,认为大学生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主体与客体具有对象性,没有离开主体而存在的客体,也没有离开客体而存在的主体;主体与客体具有二重性,在某种情况下的主体,可能在其他情况下成为客体,在某种情况下的客体,也可能在其它情况下成为主体。当我们把大学生作为客体看待时,与之相对立的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三  相似文献   

9.
关于学术期刊编辑尺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尺度是学术期刊编辑理念的综合体现,编辑尺度取向直接关涉到学术期刊的质量水平和生存发展。学术期刊编辑尺度本质地由事实尺度与价值尺度构成,事实尺度与价值尺度是学术期刊编辑的核心尺度和根本尺度。两者应统一、整合、贯穿于学术期刊编辑活动的全环节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实践活动既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对立的基础 ,又是使对立双方联系起来的桥梁 ,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由于实践活动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并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 ,同时 ,又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才使人们的主观意识能够反映并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所以马克思说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则在于它的实践性。实践活动中的精神文明 ,主要是指实践活动主体在从事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  相似文献   

11.
论实践价值     
社会上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从实践者的主观愿望上来说,都是为了创造价值,获取某种利益,满足特定主体的某种需要。但是从客观效果上来说,人们的种种实践活动并不总是能够事事如愿的。有的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要而损害了另一部分人的需要,有的得到暂时的利益而失去了长远的利益。这种情况,长期困扰着人们,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了使各种社会实践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又尽可能地避免损害全社会的根本利益,就有必要寻求一种理论原则,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使实践能够具有最大的价值,这就产生了实践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深化与开展,人类进入了一个数字符号化的生存空间.在此空间之内,人类文化实践活动的对象将越来越多地被"符号化存在"所取代:活动本身也因信息技术符号化、虚拟化所具有的模拟能力,具有使人可以亲身体验沉浸在这种虚拟环境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能力而为人类文化符号能力的施展提供了某种契机,从而也使人们相对独立、有效、全面地开展信息符号型文化实践成为可能.一种突显深度符号化的人类文化创造--信息符号型文化创造实践将越来越成为具有普遍性的人类文化创造方式,这是一种强调符号之于文化创造的一种更为普遍、彻底的有效性以及符号在当前信息文化创造中的某种关键性价值的文化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能动的,有目的的活动。实践活动的直接目的不同,决定了实践形式的差异。科学家的科学试验活动和技术工人的制造机器的活动,就属于两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因为前者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弄清事物的本质,创立理论;后者的直接目的则是改造客休,创造物质产品。我们把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对事物规律性认识的实践活动,叫做认识性实践;把直接目的是为了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叫做改造性实践。探  相似文献   

14.
科学思维方式对人类实践有重大价值,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是思维主体(群体与个体)对关系事物全局、根本与长远重大问题进行顶层谋划的思维方式,从历时性、共时性、决定性、复杂性、创新性等方面表征出显著特征。战略思维必定受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双重制约,两个尺度的内在统一是无始无终的系列过程,直接引领着战略思维在现实化中与时俱进。为了获得良好结果,有效规避不利方面,战略思维必须同底线思维结合起来,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审美取向主要体现在它的发展动机、发展手段、发展成果、发展主体四个方面。其审美价值的实现,主要是坚持实践标准与人民标准的统一,工具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功利尺度与道义尺度的统一和生态尺度与人际尺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葛大伟 《发展论坛》2003,(5):20-20,25
文化意识是人的一种主体意识,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价值和命运、生存和发展的自觉关注。文化这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可以作出多种不同的界定。实践是人改造环境和自我改变的统一,社会发展与人本身发展的统一,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与以外在客体为中介构筑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统一。就实践的归宿和终极目的而言,环境的改造只是条件和手段,它服务于作为主体的自我形成、自我批评、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正因为实践的创造功能内在地包含着人作为主体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实践才具有了文化的意义,人们才能够把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化活动积…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审关取向主要体现在它的发展动机、发展手段、发展成果、发展主体四个方面.其审美价值的实现,主要是坚持实践标准与人民标准的统一,工具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功利尺度与道义尺度的统一和生态尺度与人际尺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从工具、符号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虎 《求实》2004,1(3):44-46
人类的认识本质就是借助符号不断超越当下、眼前的存在 ,达到本质化、理想化的观念活动。而符号是通过劳动工具的不断虚拟化达到的 ,从劳动工具的中介进入到符号的中介也就是从实践进入认识的过程 ,符号作为人们约定或制造的中介物使人的认识能独立于物质实践 ,使实践活动的主观目标与客观方法区别开来 ,从而大大提高实践水平。符号的认识意义都超越其物质形式 ,为主客体的分化提供了条件。在语言符号基础上 ,认识发生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分化 ,但是它们又以在实践中达到统一为归宿。  相似文献   

19.
给客体范畴下定义,应严格控制在认识论意义上,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也是一个起码的要求。超越这个界限,对客体范畴的规定就会出现偏差,就很难保证它的全面性、科学性和辩证性。根据这个要求和标准,作者认为认识客体是和认识主体相对应的认识论范畴,它指凡是现实世界中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能够与认识主体建立现实的观念反映关系的所有事物的总和。对认识客体内在结构的考察,必须与其定义联系起来,其形式和种类的总和要同其内涵同一、吻合,二者在范围的大小上不应有出入。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对认识客体的划分可以沿着两个方向来进行:一个是人类的活动序列,另一个是客体自身的存在状况。活动序列又可分为客观活动和主观活动两类。客体的自身的存在状况可分为独立客体、中介客体和关系客体三类。  相似文献   

20.
策划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发展条件,以人类的智能创造为动力,并直接体现社会的发展水平。美国哈佛管理丛书认为:"策划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这种策划行为存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也存在于文化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